这是一本只聚焦于佛陀的头部,看佛陀的 脸 书。细数佛陀造像如何多头并进,辗转向东,又因族群的迁徙、历史的际遇、环境的差异、观念的嬗替,而持续演进,臻于完美。 作者身为雕塑艺术界的专家,却脱掉了专业学术的艰深外衣,以生动的文字和图像注解佛像容颜的演变,是一本能够让我们快速理解、记忆并掌握方法的 入对门 的专业普及读物。其中不仅有大量*手的视觉资料,还有源于作者教学与学术的独到见解。
从古亚历山大图书馆到数字时代的图书馆,从泥板、羊皮纸、莎草纸到没有书籍的阅读;历经几个世纪才建成,也可能在一天内被摧毁;装饰着金箔和壁画,或者装满了豆袋椅和儿童绘画 图书馆 这个文化意象仿佛一触即碎,又惊人的坚韧与长久。 历史学家安德鲁 佩特格里和亚瑟 德 伍德温向我们介绍了塑造了世界上最伟大藏品的古董商和慈善家,追溯了文学品味的兴衰,揭示了在追求稀有手稿时犯下的重罪和轻罪,并探索了图书馆在塑造公共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万川 书之书 系列新作。
本书是一部关于身体的中世纪文化史,从身体的角度逐一审视了中世纪人们对身体的认知,依次从头部、五感、皮肤、骨头、心脏、血液、手、腹部、生殖器、脚各主要部位,展现了中世纪人的生死观念和日常图景,解读了其感受和思考身体性自我的方式,并由此反映出中世纪的社会观念和历史文化。 在中世纪生活的各方各面,身体都是重要议题。一方面,它被视为体内各元素相互平衡、与体外环境相互协调而运作的整体,也是实践医学观念的场所;另一方面,它具有复杂而奇妙的象征含义,人们既有可能凭借身体获得某种共通的内在体验和身份认同,也有可能因其差异而产生恐惧进而相互仇恨。透过本书,我们得以一窥当时的人们如何探索、理解、幻想科学主义盛行前的世界。
早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就渴望信息。在前工业时代,人们通过谈话、八卦、庆祝活动、布道和公告来收集和分享新闻。印刷时代催生了小册子、期刊和早的新闻纸,将新闻社区从地方扩展到世界。本书追踪了1400年到1800年四个世纪以来多个欧洲国家的新闻史,展示了控制新闻的力量,新闻在政治、宗教改革和社会事件中的角色,新闻的娱乐性和时效性,记者的可信度,以及人们在推开新闻的世界之窗后发生的改变。 今天,在一个被信息淹没的时代,人们如何在这种信息规模中相互沟通?读者或将在书中得到新的思考。本书荣获2015年哈佛大学金匠奖。
近4个世纪以来,茶在英美社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17世纪中期Z早进入伦敦以来,茶是一种舶来品,价格高昂,只有少数幸运者才能享用。随着喝茶的习俗逐渐融入伦敦和费城上流社会的日常生活,国际贸易商迅速跟上由此带来的对糖、家具、银器、瓷器和织物的需求,以装饰大西洋两岸的客厅。19世纪20年代,茶室热潮蔓延到美国。但袋泡茶和机械化几乎耗尽了茶的浪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茶饮在欧美市场失去了吸引力。21世纪初,茶叶卷土重来。现在,随着茶吧、茶馆和茶室在英国和美国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这种世界上Z受欢迎的饮料正在迎来当之无愧的复兴。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而一本能给自己绝佳阅读体验的书常常会带领读者寻求自我,让我们看看那些 狂热 的阅读体验以及书籍的历史故事。《阶梯与狂热》是一本献给爱书人、买书人、藏书人的书。这本书是为了每一个生活在某个阶段发现当地图书馆拥有无限的故事和情感宇宙的钥匙的人而写,也是为了每一个进入书店时仍能感到同样兴奋的人而写。 作者是一个有35年经验的书商,他凭借对图书广博的知识,诚挚的热爱,将自己对书籍、书店、图书馆、作家等的认知网络全部集结在这本书中,将人类与书相关的事实、片段、回忆和蜿蜒曲折的故事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全景展现了一个爱书人对图书的解读和理解,是历史、哲学和轶事的完美结合。 该书将书籍的故事娓娓道来, 安慰书 一章中对书籍幽微却坚定的感受; 廉价书籍 章中对通俗读物的平反; 图书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国花牡丹是何时进入文化艺术史的?历史上,众多牡丹绘画名家为我们留下哪些珍贵的艺术作品,它们各自展现了怎样的特色与风格,又是如何历经沧桑、传承至今的呢?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这一话题:以牡丹为线索,以中国艺术史上十位杰出的艺术家 顾恺之、周昉、宋徽宗、欧阳修、钱选、唐寅、徐渭、蒲松龄、郑板桥、张伯驹,及其与牡丹相关的代表性作品为主线,生动讲述这些作品在流传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深入剖析牡丹在书画、诗歌、食品、茶饮、药用等领域的文化内涵,探究国花牡丹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为读者展现一部跨越两千年的牡丹文化艺术史。
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刻板印象从何而来?本书是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艾伦 麦克法兰的 文明三部曲 之一、《文明的比较》续篇,是一部长达二十多年的田野调查,探寻汉语文化圈的特质,研究西方偏见和焦虑的根源。作者从人类学角度,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了中国社会,探讨了西方国家早期对于中国的焦虑和偏见的根源:无知和恐惧,再加上半遮半掩的政治和经济竞争。麦克法兰从字母A出发,行至字母Z,从儒家、道家思想,到科举制度与现代科技,再到中国人的谦逊与人际关系,用自己的实地研究刺破这种偏见和焦虑的 泡沫 。同时也为长期生活在汉语文化圈的人们,提供了另一种观察自己的角度。
此书是郑振铎先生在北平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完成的作品,这是继他的世界文学史巨著《文学大纲》(1927年4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之后的又一部弘篇巨著。在书中,作者将中国文学分为古代、中世、近代三个时期,各个时期又分别就一个文学运动、一种文体或者一个文学流派的兴衰起落来分章论述。同时,作者以三分之一的篇幅,首次把历来不为文人雅士们所重视的弹词、宝卷、小说、戏曲等被 正统文学 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所谓 俗文学 写进了文学史,以他独到的见解,为 俗文学 正了名,不仅填补了我国文学史的空白,并为 俗文学 争得了文学殿堂中的应有席位,堪称为 前无古人 之壮举。书一经问世,便在社会上激起了强烈反响。
郑先兴编写的《20世纪的文化史研究》旨在回顾和检讨20世纪中国学术界有关文化史研究的理论(特别是来自西方的文化史理论)与实践,通过梳理其发展脉络,总结其成就得失,从一个侧面揭示中国史学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和特点。 在研究方法上,《20世纪的文化史研究》力求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即把文化史研究置于整个20世纪社会变迁和中西文化交流冲撞的背景下,通过对期间流行的各种文化史研究理论和实践的系统考察,来揭示这一史学分支学科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及特点,以便为今日的文化史研究和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全文除“导言”部分的学术史回顾和论文研究思路说明外,正文凡五章:章为“文明史研究时期(1900~1915)”,主要讨论清末以后国外“文明史观”及其理论的传入对中国史坛的影响。文中首先考察了英国巴克尔和日本福泽
寂寂无名的李庄在抗战时期安放了一张书桌,让它在这段历史的切片中群星闪烁,与成都、昆明、重庆齐名。《发现李庄》(三部曲)重拾抗战时期学人颠沛流离又壮怀激烈的岁月。用旧照片、档案、史料、书信讲述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大地测量组等机构的战时往事,追忆傅斯年、陶孟和、李济、梁思成等学者大师在民族存亡之际的勇毅与温情。 *书展现了一辈学人在抗战年代,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学术追求和精神信仰的。书中,把流寓李庄学人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与学术思想巧妙地勾连起来,呈现出那段历史*特而厚重的价值。
......
此书是郑振铎先生在北平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完成的作品,这是继他的世界文学史巨著《文学大纲》(1927年4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之后的又一部弘篇巨著。在书中,作者将中国文学分为古代、中世、近代三个时期,各个时期又分别就一个文学运动、一种文体或者一个文学流派的兴衰起落来分章论述。同时,作者以三分之一的篇幅,首次把历来不为文人雅士们所重视的弹词、宝卷、小说、戏曲等被“正统文学”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所谓“俗文学”写进了文学史,以他独到的见解,为“俗文学”正了名,不仅填补了我国文学史的空白,并为“俗文学”争得了文学殿堂中的应有席位,堪称为“少有”之壮举。书一经问世,便在社会上激起了强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