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方言,埋藏着重庆人的性格本色和地域文化。 “干燥”的重庆脾气、“搁得平”的江湖豪气、“喜剧”式的百味生活……作者通过94个方言词条,用图画和故事,讲述自己的童年生活和重庆记忆,从而带我们走进这座热辣滚烫的奇妙之城。
党项羌,这个曾经盛极一时、建立过强大西夏王朝的民族,如今又是何种状况,应当何去何从呢?翻开本书,或许能给你想要的答案。 本书作者徐平教授在对羌村这一典型社区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实践调查基础上,运用文化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详细描述了分析了羌村人的经济生活模式、社会构建和运转、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精神世界的构造,进而联系羌族历史上从游牧到农耕的巨大变迁,以及羌村现实生活的变化,提出“文化的本质在于适应,适应带来社会进步“的理论假设。在文化适应和文化交融都更为剧烈的今天,人们如何更好适应急剧变化的世界?羌村人的故事,或许对我们有所启迪。
朱汉民主编的《湖湘文化与巴蜀文化》是“湖湘 文化与巴蜀文化首届高层论坛”论文选集。《湘湖文 化与巴蜀文化》共分“湖湘文化”“巴蜀文化”“湖 湘文化与巴蜀文化之间的关系”三辑,较为集中地反 映了近年来湖湘文化与巴蜀文化研究领域的成果 。
朱汉民主编的《湖湘文化与巴蜀文化》是“湖湘 文化与巴蜀文化首届高层论坛”论文选集。《湘湖文 化与巴蜀文化》共分“湖湘文化”“巴蜀文化”“湖 湘文化与巴蜀文化之间的关系”三辑,较为集中地反 映了近年来湖湘文化与巴蜀文化研究领域的成果 。
本书以丰富的四川方言材料为基础,把语言的形式描写方法与民俗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相结合,纵横比较,源流并重,注重从四川地区的地理条件、人文因素、风习状况、历史背景等方面来研究四川方言词语,为四川方言和民族俗的研究探索新路。 本书注重阐说四川民俗对四川方言词语的影响,深入挖掘四川方言词语的民俗语源,确定四川方言部分词语的本字,在揭示四川方言的面貌、总结方言与民俗研究的有关理论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此外还清理了古代典籍中记载的许多四川方言词语,并对四川方言形成的诸多原因作了有意的探讨。本书的附录是全书重点内容的有机补充,学术性是与实用性结合得较好,首次整理公布了四川地区一百部族谱的有关材料,以及一大批四川方志中所记载的方言和民俗词语,这对于四川方言和民俗的研究无疑有着十分重的价值。
《成都滋味》是一本记述成都历史文化的书籍。成都人有一种独特的文化性格,当他们面临许多大事件、大灾难、大时代的时候,总会以一种自己独特的态度去面对。有人说是达观,有人说是智慧,有人说是散淡,有人说是盆地意识。这些态度意味着什么,通过作者的叙述和解读,让我们对成都人的文化性格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从成都博物馆展出文物切入,引出历史文化和故事,系统呈现三千年成都,特别是先秦两汉以来,成都手工业的发展史和独特成就。通过对成都出土文物和历史史料的梳理,还原并传承成都作为文创中心的重要地位,给成都的未来发展以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