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丛书包括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四部经典之作:《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中国文化的性格》《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中国人的日常》。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是梁晓声聚焦中国社会的常青树作品。作者根据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群特征、普遍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特点,将中国社会的构成归类为多个阶层,并以平民视角思考人生和社会中的常态现象及潜在问题,从现实和精神两方面对社会现状进行深入思考,在历史事件的共振中引发读者共鸣,给读者深刻的启发,为人们理解当下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参照,展现出 人民作家 的社会关怀。 《中国文化的性格》:是梁晓声解读中国根性文化与国民性的重磅力作,荣获 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社科类推荐图书。作者立足当下社会现实,对照世界文化底蕴,对中国文化展开了辛辣而富有思辨性的剖析。通过宏观历史观
《文化研究关键词》一书此次增补了赤裸生命、绵延、免疫、空间正义、行动者网络理论、异托邦、人类纪、赛博格、新物质主义等三十多个新词,经过修订和完善,针对文化研究、文化理论领域的226个关键词作出了恰当而扼要的论述,所选词条体现了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理论潮流。 一批常年研究西方文化理论或讲授相关课程的资深学者,对一些在文化理论研究中常被运用但有待揭示的概念进行了梳理辨析,对每一概念的理论来源、发展衍变过程和相关重要人物进行了脉络清晰的讲解,是学习西方文化理论的工具书。对于文化理论研究的入门者、初学者尤其具有启发和参考意义。
全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包括思想、艺术、文学、日常生活、传说故事、典章制度等各个方面。文风通俗易懂,知识全面,结合精美的插图,既可以作为休闲读物,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工具书。
《泰和宜山会语》和《复性书院讲录》是马一浮的讲稿,本书为其注释本。全书由两部分构成,前导读,后注释。导读部分概述了马一浮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等,注释部分对《泰和宜山会语》》《复性书院讲录》进行字句注释及分篇解析,旨在帮助读者理解、感受一代儒宗的大师风范,进而认识中国学术精神,建立学术自信。
李零先生曾说: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 论语 的真相》是贾志刚老师在前人解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一套历史读物。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原有的篇章重新分类,在上篇中罗列出孔子关于为人处世的贵族精神18条,总结出孔子的自省、知耻、自尊自爱、包容和敬畏、坚持与变通。下篇则针对性地对孔子的弟子进行专题介绍,为我们还原了完整的孔子及其弟子形象 土匪的子路、土豪的子贡、社恐的冉有、博学的子夏、装疯卖傻的宰我 那些历史记载中似乎离一般人很遥远的人物,在贾志刚的笔下变得鲜活、亲近,他的解读关注了孔子的平凡和艰难,落寞与得意,对学习、人生、理想的思考。倘若问:为什么解读《论语》的人总是前赴后继?那一定是因为 孔子确是一个对中国历史影
本书以中国古代藏书印为主要研究对象。藏书印又称藏书章,指书籍收藏者(有时为阅读者)用以表示物权,或反映阅读、鉴赏、整理等藏书活动,乃至单纯展示个性的一类印章;通过钤盖方式,藏书印印记留存于书籍之上。在功能属性层面,藏书印具备传统玺印明确物权的基本功能,同时具备为藏书而用的专用属性。藏书印的使用在中国历史悠久,深深植根于古代藏书文化。藏书印是中国印章诸多类型之一,藏书印研究是传统印章学的一个分支;藏书印的出现、发展与书籍制造技术的演变存在密切关系;藏书印是中国藏书史、藏书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藏书印是古代文人士大夫文化心理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对藏书印的研究,是对古代书籍发展史、篆刻艺术史、藏书文化史和文人文化心理的综合性研究。本书拟全面考察藏书印产生、发展、演变、衰落的历史
本书是现代著名作家叶灵凤性学书话,是作者在上海《辛报》和香港《大众周报》所开性学书话专栏 书淫艳异录 的文章结集。新版增补由香港著名散文家小思(卢玮銮)集到的另21篇书话。甲编为上海部分,乙编收香港部分。本书所记性学奇闻趣事,涉及古今中外之书达数百种,或介绍,或译述,或摘录,幽默中见风致,趣味中合知识,文字清通优美,隽永驯雅。 本书由上海图书馆研究员、近代史研究专家张伟先生亲自整理审定,著名现代文学研究专家陈子善教授作序推荐。 本书设计优美、细节考究,完美呼应了作为现代藏书界名人的叶灵凤之趣味。本书书名用叶灵凤手书字体,扉页上手工粘贴叶灵凤设计的中国首枚现代藏书票,小巧的书签图案也源自叶灵凤亲手设计,由 新感觉派 作家兼漫画家郭建英设计封面画。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思想,受到历代推崇,成为言行是非的标准。《论语学案》是刘宗周的一部教学讲义,其中贯穿了他重功夫、严修身、刻苦自励以证人之所以为人的思想。 《人谱》实义为 谱人 ,即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谱天地间顶天立地之完人,是刘宗周最为重要的作品。其路径和方法则是从日用常行中笃实践履,迁善改过,刘宗周于此论述得最为详尽、最为精密。就重功夫实地而言,《人谱》与《论语学案》之间实具有一以贯之的特点。 本书由两部分构成,前 导读 ,后 选注 。 导读 部分深入浅出地概述了刘宗周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及后世影响, 选注 部分对《论语学案》《人谱》进行注释和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刘宗周的学术思想,更好把握其治学、为人理念。
本书为穆罕默德 瓦利乌拉 汗先生晚年所著,是关于犍陀罗的*一本乌尔都文著作,由国家民间与传统遗产研究所出版,出版时间为1988年或1989年。著者曾在犍陀罗地区工作14年之久,在物质条件极为贫乏的漫长岁月里,主要靠步行进行实地考察,故本书除征引大量文献资料外,还能结合著者本人长期考察所得,对犍陀罗的地理沿革、历史兴衰、社会变迁,以及各种宗教和建筑艺术作了较详细的介绍,使读者对犍陀罗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
《北京古建筑物语》(套装3种)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通过379幅精美手绘图和照片,介绍了140处北京古建筑的前世今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故宫、潭柘寺、卢沟桥等古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
内容简介: 美术字,是我国文字设计史中特有的宝贵资源和宝贵财富,字体的造型、气质、性格、美学等方面,对于当代设计师来讲,都有广泛的学习价值和借鉴价值。 本书收录的字体造型全部来自1912年至1949年期间出版的各类刊物的刊名或书名设计,共包含45大类近4400款,目前在国内是史无前例的一次整理汇编,相较于过去的同类书籍,本书有足够丰富的优势,几乎涵盖了所有字体设计类型,无论从分类上来看,还是从字体类型上来看都是空前的。是设计师、排版人员、美工的不二工具书。
本书为大型资料汇编,收录宋以来直至民国时期(1916年)的文评专书和论著,共计一百四十三种,六百余万字,十册精装。所收内容主要以论古文为主,亦酌情选取论评骈文、时文之集成性著作,按著者生卒年之先后排列。收书均作提要,介绍著者简历、该书内容和主要版本情况,予以新式标点。各书底本大多选取精刊精校之善本,其中部分传本世所罕觏,如陈绎曾《文章欧冶》、王守谦《古今文评》等书,或国内珍稀,或中土久逸,本次整理对此类珍版则尽加利用。因日本学者所撰评论中国古代文章的文话甚夥,因此在附录部分,除选录两种较有影响的文话著作以窥豹斑外,并附《知见日本文话目录提要》一文供国内学人参酌。本书卷帙浩博,编选精当,堪与《历代诗话》、《词话丛编》鼎足而三,沾概学林,厥功甚伟。
本书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丛书的第三册。全书主要展现了华侨华人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特殊贡献。进入新时期以后,在改革开放 总设计师 邓小平的主导下,大规模拨乱反正开创侨务工作新局面;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侨务工作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书资料丰富,内容翔实,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侨务工作的总结,也可为今后侨务工作的方向提供参考借鉴,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社会价值。
韦力 传统文化遗迹寻踪 最新一步力作。 藏书家韦力穷五年之功,行走探访上万公里,分篇记述中国画史上120位画家的生平故事、创作概观、画史贡献,更及对其故里遗迹的寻访,廓清中国绘画的历史与艺术理念,复现中华美学的古典底色。
《地火行天:中国科幻研究十年精选(2011-2020)》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著名科幻学者、重庆大学中文系李广益教授主编,精选2011至2020年间中国科幻研究的重要成果,旨在对这一时期中国科幻研究进展进行系统观照和把握。《地火行天》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仔细筛选,最终精选出十一个板块,展现了中国科幻迅速崛起十年间对这一新兴文学的研究在科幻理论、科幻主题研究、科幻史研究、中外作家和作品研究、方法学等多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这些论文在许多方面都有重要的创新甚至里程碑价值,全面体现了中国科幻研究的发展与水平。
◎内容简介 美国是在大西洋和太平洋都拥有绵长海岸线的强国。它一面越过大西洋,注视着繁衍了美洲文明的欧洲文明,一面将目光投向广阔无垠的太平洋,寻找着新的交流契机。它曾是印第安人的福地,早到来的白人笃信它是花园,是传说中的世外桃源阿卡迪亚,更是实现终极梦想的乌托邦。 独立战争中,外来寻梦者决然斩断与欧洲母国的联系,之后便踏上西进之路。这是一项打破各种壁垒的创举,向西极大地扩张了美国国土,加快了奴隶制的瓦解。新增土地带来了农业的蓬勃发展,铁路、公路网络迅速打开,大坝提供了充足的水力与电力,新发现的石油如黑金般提供工业发展的动力,高校不断涌现为科技的长足发展提供了保障 然而,与美国人引以为傲的拓荒精神相伴的是剧烈的文明冲突:印第安文明大量消失,印第安人痛失家园;非欧洲移民虽然做出了
位处浙江西南部的松阳,因为种种历史机缘,保存了丰富的村落建筑以及乡土传统文化、生活习俗,这在江南甚至全国也可以说是少有的。正是从松阳的文化价值判断出发,在松阳县政府的支持与委托下,汉声团队历时两年,17次深入松阳,深入田野考察,翻遍松阳历史典籍,拜访当地学者文人,访谈干部群众,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对松阳民间传统文化、地方风物进行了系统梳理,分为 开天辟地 图像篇 历史篇 岁时风俗 聚落建筑 手工技艺 论述访谈 等篇章对松阳的文化进行集中呈现,系统全面地挖掘了松阳活态的文化遗产,展现了松阳百姓朴实无华的精神意蕴,描绘了松阳着力打造升级版农耕文明的探索实践。这是一本新颖的人类学与民俗学意义上的田野考察报告,图文并茂,有专业记者拍摄的大量图片,又有记录风俗文化的详细文字,直观、喜读又发人
本书是刘梦溪先生研究王国维和陈寅恪两位学术大师的代表作。刘先生在文化界享有盛誉,而他对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等学术大师的长年研读也为学界称道,他的研读堪称一个文化皈依事件。在知识界趋新趋古趋西趋时之际,刘先生从王国维、陈寅恪等人那里获得了安身立命的资源,并给我们分享这一思想和人格资源。 在某种意义上,刘梦溪先生为王、陈、钱所写的研读文字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评传。如本书的*章,就是王国维与陈寅恪、吴宓的合传。第二至第五章,是王国维的传记,其中有传,有论,有疑,有解释。第六至第十章,是陈寅恪的传记,其中有家学有时代之传,也有学术思想之传,有心理传记,有别传。值得注意的是,刘梦溪先生的叙述语言有其 刘氏特色 ,典雅、浅白,这一雅语或斯文风格在当下学界是罕见的。 刘先生在研读传写中,
词体起于中唐,定型于晚唐,臻于两宋,两宋以来,遂成银汉。历代词集汗牛充栋,蔚为大观。后来者面对这个情况,其实是非常措手的,无论版本、传承、年代、作者,一旦汗漫不清,则统序崩乱,雠校不清。词,无可观。关于版本之学,历代诗话词话有多,但是,系统的学问,其实是自西学传入以后才开始的。也只有进入数字化时代,经年所集词集才能被全面检索和关照。这个工作非常重要,但之前没有学者专门做过,这次邓子勉教授,基本完成了这个工作,补充了这个空白。本书在充分收集历代词集文献的基础上,从词集的传承、版本、影响、作者及成书经过、年代作了精密的考证和辨释,材料扎实,辨析有力,是词学研究的一大收获,对词学乃至古典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设计与中国文化十讲》由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授课讲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书稿共分三大部分,展开对于中国设计本土化问题的思考。第一部分(第 1-4 讲)是对中国古代意匠、制器思想的整理与阐发,探讨中国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历史联系,由此切入中国现代设计本土化的核心问题。第二部分(第 5-8 讲)是从中国现代设计思想史、学术史角度进行梳理,检审前辈学者在相关问题上的探索与思考作为进一步阐发的参照系。第三部分(第 9-10 讲)则是立足于中国现当代艺术设计创作本土化的历程,反思实践形态中设计与文化的历史联系。
内容简介 : 《红色中华》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份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媒体,也是我党创刊时间早、创办时间长、发行量多、影响面广的中央政府机关报。该报创办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苏区的历史记忆。《新中华报》由《红色中华》(共创办324期)改名而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宣传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和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的主要阵地,是党的重要喉舌。 本次整理出版的《红色中华》系列图书,是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和中央档案馆依据中央档案馆全套影印本,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所做的简体横排整理本,共计3本20册。此系列整理本,文字上保留了原有的风貌和风格,内容上则增添了《石叟资料》(即《陈诚文集》)中收集的原影印本中缺轶的77期至144期的14个版面,并另行增加了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