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是明朝思想家袁了凡所著的诫子书,他以自己一生如何改变命运的亲身经历,为我们奉献了一本透视人生命运真相的家训经典。因其作者真有其人,所述真有其事,流传称颂至今。然而,要真正理解《了凡四训》的内涵,需要有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基础才行。本书作者郭继承曾多次给青年学生、企业员工、政府机构公务员等群体讲授《了凡四训》,他的释义和阐发,融汇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精髓,同时针对现代人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做了很多外延性的解读,深入浅出,精妙独到。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心性之学的宝贵,更让人明白了中国传统的命运观绝不是听天由命,而是 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每个人都可以力争做自己命运的主人,走好人生路。
《中国文化的性格》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解读中国根性文化与国民性的重磅力作,荣获 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社科类推荐图书。作者立足当下社会现实,对照世界文化底蕴,对中国文化展开了辛辣而富有思辨性的剖析。通过宏观历史观察与微观文本解构的双重路径,深入解读中国文化的特质与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从儒家思想与朱元璋权力逻辑的冲突、清朝高压统治下的民间文化韧性到民国双面性,串联起中国文化的演进逻辑;同时深入《诗经》《红楼梦》《聊斋》等经典,以林黛玉 吃醋 折射的礼教秩序、唐诗宋词背后的社会隐喻等生动案例,揭示文艺作品中的精神密码。此外,本书还有对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与世道人心的深刻追问与思考。本书不仅是一面映照中国人精神的棱镜,而且能引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辩证思考,更能为当代人寻找文化归属提供启
本书是一本散文集,林语堂在书中谈论了庄子的淡泊,赞扬了陶渊明的闲适,诵读了《归去来辞》,还讲解了《圣经》故事,谈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等等。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方式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延绵千年而未有断绝,造就中国这个超大规模文明型国家的内生动力是什么?本书提出从历史脉络着手,提出“中国韧性”作为贯穿中国历代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主线,并认为这一意识亦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本书在对比中西文明不同特征及其成因的基础上,通过考察几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和时期——殷周之变、周秦之变、唐宋之变,由元而清以及古今之变,来梳理“大一统”国家的历史脉络,进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深厚的历史底蕴,为坚守“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识底线提供有益支持。
◎内容简介 传统文化的入门读物,一部中国古代文化的说明书。 吕思勉先生以浅显、流畅的文字,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做了详细的介绍,包括:衣食、住行、婚姻、族制、阶级、政体、选举、官制、兵制、文字、语言、学术、宗教等,旨在说明文化的变迁, 而推求现状之所由来 。作为吕思勉先生的经典之作,经典性无需赘言,每读一遍,都能带给你新的收获,助你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本次,新增10余幅精美插图,从视觉上直观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精粹,更有助于阅读理解。
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影响广泛深刻,成为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特例。本书立足从世界的眼光来观察和研究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互动,以此给我们一个全新的 世界的中国 之新视角。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内容虽然都指向中国文化深植日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的事实,但角度多元,层次分明,侧重不一,内容不尽相同,兼具理论性与故事性。从本书由古推今的讲述与剖析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对日本产生影响的历史事实及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可以认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具体化解读和吸收,这对了解和研究中日文化的交流互鉴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这是一本品鉴中国泉水并透过 泉水之眼 看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集子,出自一位奋战在中国航天事业几十载但毕生热爱中国山水的八十老翁之手。全书将近40万字,细致描摹了老先生花费20年的光阴、寻访19个省市所得的100多处泉水。其中既有名闻天下的泉,也有仅存在于古籍中的泉;既有供皇家享受且至今仍是名胜的泉,也有淹没在杂草当中被人遗忘的泉;既有歌颂帝王将相文治武功的泉,也有承载美女悲凉人生的泉 文字畅达雅洁、文采斐然,令山水景致犹如AR全景再现,令人顿生畅游之感。同时老先生又以泉水为载体,将其背后的历史掌故、宗教民俗、民间传说,以及历代名人前贤的题咏文章皆一一道来,全方位展示中国的山水文化、茶文化、诗词文化等等,让读者在瞻望崇山峻岭、倾听飞瀑流泉之余,重温了一遍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不啻一部别致的华夏文明演
本书是作者2006年在我社出版的《牧畜王国的兴衰 美国西部开放牧区发展研究》的姊妹篇,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的项目支持,并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书稿在结构上主要由前言、主体四章(马背上的劳工、美国的非裔牛仔、美国的牛仔罢工、牛仔的历史评价与热点论题)和结束语组成。重点研究了美国西部牛仔所处的艰苦工作和生活环境、在牧场里和 赶牛小道 上艰辛的劳作、所经历的各种凶险、长时间的鞍马劳顿、他们所受的经济剥削和政治上的限制,以及他们对美国的西部开发和美国现代化所做的巨大贡献。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本书为文化部前部长、著名作家王蒙近几年关于文化自信的研究成果的合集,全书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综论,第二部分为文化自信的历史经验与责任,第三部分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第四部分为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该书很好地对文化自信进行了阐述,是广大读者学习贯彻中央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读物。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和西方又一次站在了解彼此的十字路口。作者潘岳截取中西文明发展目前的“战国与希腊”“秦汉与罗马”“五胡入华与蛮族入侵”三个历史时期,从文明、政制、民族角度,对中西文明根性进行了剖析和比较,勾画历史的脉络,起底文化的基因,解密文明的逻辑。很多专家学者专门撰文对其进行了评论。本书在传统与现代、文明共存与对话的层面,挖掘中西方文明各自的“古老价值”,以实现“为所有古老文明互融互鉴开辟出一条近路”的宏伟目标;从文明根性上研究中西方道路之不同,以历史自信提升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强化理论、制度和道路自信,对中西方文明交流与对话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系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本书以 立言 为研究对象,论述其文学表现及影响。全书共七章,前五章论述先秦时期不同主体的 立言 情况,其中重点介绍王官、士和诸子的 立言 ,兼论庶人、妇女及赋家;后两章在分析总结先秦 立言 和 文章学 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 立言不朽 对后世后学的深刻影响。
《史家胡同》在通过对史家胡同历史文化调查的基础上,依托档案史料,将史家胡同的研究置于北京的社会发展和城市变迁大背景中,从史家胡同的历史变迁、文化积淀和发展烙印等维度,运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呈现史家胡同的地理环境、发展脉络、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人文气质等。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去解读史家胡同的历史文化,让人去感受一段有血有肉、生动鲜活的胡同史。《史家胡同》还描述了有关史家胡同风貌保护的过程,以及对史家胡同未来规划的展望,旨在在唤起人们对故土亲情的认知度、归属感和自豪感,呼吁人们传承史家胡同悠久的文化记忆,保护好可以让人们记得起乡愁的胡同风貌。
本书将文化体制改革置于整个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沿革和基本经验,对政府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国有文化企业改革过程中遭遇的政策难点和现实困境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有针对性地剖析了下一阶段改革中需着重解决的重点问题,为未来的文化制度建设和创新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借鉴和理论支撑。本书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以文化哲学作为主体,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理路和成果,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对 文化体制改革 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试图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思考我国文化政策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发生的内在机制,勾勒出中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现实图景和真实问题。
《翻译与创造性》一书该书从康德的哲学理论出发,重新考察了创造性的定义及相关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翻译与创造性的关系,揭示了翻译过程与翻译文本中的创造性特征,旨在说明翻译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美学态度是产出创造性译文的关键因素,译作虽然是衍生品,但却具有原创的特征。全书从多元角度探讨了翻译与创造性的关系,使用了大量翻译实例,理例结合,论证环环相扣,展示了翻译活动与翻译作品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名士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群体,魏晋时期的名士既追求独特的风尚,也注重守护个体的人生规约。一方面,他们饮酒、服药、清谈,往往表现出浮华甚至奢靡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他们通过怪诞的行为、饮酒服药的体验、清谈的学问方式,探求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反思主体精神价值的问题,这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形成与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历时梳理魏晋名士追慕的社会风尚与所体现的人生理想与规约精神,将正始名士服药、竹林名士饮酒、太康名士浮华、过江名士风雅等问题与个体生活、精神信念等相结合进行分析,以何晏、嵇康、阮籍、陆机、王导、谢安、王羲之、陶渊明以及魏晋时期的女性、《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等名士作为重点个案,可以发现魏晋时期审美风尚与社会价值观的嬗变历程。
本书主要探讨了三代散文的传播主体、承载媒介、传播方式的特征及其对散文内容和形式的影响,论析了三代礼俗仪式、政治制度以及西周的文献编纂活动与散文传播之间的关系。本书一是从文献载体入手,在分析简牍、甲骨、玉石、青铜器、缣帛、陶器等不同载体载录内容和形态的基础上,阐明这些媒介是“共生”形态,甲骨卜辞并不能代表商代散文的发展水平,也不能看成是中国散文发展的*初形态。二是从传播方式的角度出发,确认《尚书·多士》、《洛诰》、《立政》、《召诰》等诰辞以及《国语》中的部分谏语,并非现场的矢口陈辞,是当时就已书于简册的诰命或上书。史官在编纂时进行了加工,处理成现场讲话或问答的形式。三是以礼俗仪式和政治制度为切入点,比较全面地分析了三代散文传播的场域环境与文章内容及文体之间的关系。四是挖掘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