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上德编写的《世说新语》选本,以《世说新语》的内容为基础,借鉴袁宏《名士传》的框架与名单,以一种全新的编排方式对《世说新语》中出现的人物和故事进行了详解。 全书分为四卷:正始名士卷、竹林七贤卷、中朝名士卷以及东晋名士卷。书中将重要人物的故事大体依照其生平经历重做整合,参以正史详细阐释辨析,以达到知人论世的效果。 写法轻松幽默,史料权*可*。摒弃传统的按门类讲解,以人物为线索,展示一幅魏晋名士图鉴,着力塑造魏晋士人群像。由人及史,呈现出27位名士在黑暗政治下的生存状态与艰难抉择。 以史为据,展示乱世中的魏晋权贵名士图鉴,还原光辉灿烂与黑暗残酷的魏晋时代。
这是一本讲述品味的书 蒋勋鼓励大众从生活细微面出发,将美拉近到食、衣、住、行的层次,从而能过一个有质感、有品味的生活。在小吃里发现信仰;感受服装的体温;如何营造一个家;怎样将急躁、焦虑的心情转化成缓慢的生活节奏;如何从生活细节中找到快乐,享受悠闲的文化 蒋勋希望忙乱步调下的现代人,可以放缓生活步调、舒缓生活压力,从平易的生活面来伸展感知的触角,从美中获得心灵释放和宁静。
《中国艺术精神》是著名学者徐复观先生创作的艺术学著作,首次刊行于1966年。 《中国艺术精神》是美学理论与历史考据相结合的成果,共分十章,除第一章论上古音乐艺术之精神以外,其余九章均为论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书中颇多真知灼见,义理明晰,风骨超然。 徐复观深入研究庄子讲的学道、体道及成道的境界,发现其与现代、近代西方思想家所讨论的美与艺术的情况颇多近似或相同,从而认定庄子的道正是中国的艺术精神。这对研究中国艺术精神具有开创性的作用。
《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是戴锦华教授文化研究领域的经典代表作,详细铺陈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文化的种种面向,从高雅艺术到大众文化,从精英到市井,在书中都有精彩描述。更为重要的是,戴锦华教授从各种扑朔迷离的现象中勾勒、提炼出中国当代文化的成因、本质与走向,拓清了身在其中的各种文化迷障,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隐形渐显的文化内涵。 对于读者来说,本书能够带领我们重温或新识90年代中国社会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因此它首先是一本有趣、好读甚至充满 怀旧感 的书。其次,它还能让我们从现象中看出本质,从迷障中找到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又是一本关系到我们每一个当代中国人心灵托付、精神归依的带有强烈 启世感 的书。
《水浒江湖: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另一条线索》以独特的视角对中国社会进行了解读,剖析了宋元时期 水浒 中存疑之处、 水浒 的呈现方式、《水浒传》的成书、《水浒传》的主题、《水浒传》的思想倾向与创新等,并对《水浒传》中的各种人物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解读:成功的江湖领袖 宋江,江湖中的中坚力量,江湖中的特类,江湖上的芸芸众生等。 水浒 是游民、江湖、秘密会社研究学者王学泰先生多年潜心的另一领域,是游民与 水浒 研究的拓展、延伸。
赵平安先生《隶变研究》一书,摒弃了用《说文》的小篆和汉碑隶或部分简书帛书的文字进行比较的陈旧方法,用丰富的出土材料来论证隶书产生在战国中期,还分析了隶变的外因、内因,阐述了隶变的现象和规律。其主要内容包括隶变研究的简单回顾;对隶变和隶变阶段的基本看法;研究隶变的方法;隶变的必然性和可能性;隶变的现象和规律;隶变的巨大影响;隶变的性质;隶变阶段未识字考等。书后附有作者围绕隶变这一主题的多篇论文,从多方面补充论述。本次出版《隶变研究(修订版)》,改定了原书讹误,修订部分观点,重新摹写了字形及构件等,并精选所用文字材料的图版附于书前,新增附录文章,以加深对隶变的理解。
定名与相知 ,是作者在名物研究中不断重复的词, 定名 针对 物 而言; 相知 ,则须出入于 物 与 诗 之间,以此打通二者之联系。 本书十一篇文章均为各地博物馆观展所得,或文房用具,或金银首饰,或花结绶带,或家居用器 七十余家博物馆,四百余幅器物照片,从定名到相知,一步步引领读者走进各馆文物的 繁华 世界,让物的美、时间的印迹、历史的片段、生活的诗意,翩然交织于纸上。
本书坚持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从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一般关系切入,追问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是 中国式 以及回应著名的 韦伯命题 ,追溯新文化运动以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百年 恩怨 ,简评现代化浪潮中的各种传统文化观,最终确认中国共产党的唯一正确态度,并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从历史探讨中归纳有关 根基 的既有观点,从中国式现代化之 中国特色 挖掘其传统文化底蕴,进而提出并论证了 中和位育,安所遂生 的理念与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根基。 中和位育,安所遂生 的中华智慧必将牵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也必将助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人类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看展去:博物馆里的中国与世界》集结22篇现场观展,将中华大地与世界的文明故事串联起来,借展览与文物述说文明的起源、发展、交流与衰落。出土文物不仅是先民的生活剪影,也充分映射出他们的精神世界,呈现出文化传统的发展脉络。本书作者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 丁雨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对展览主题思想、布局、展出文物进行介绍说明同时,配以300余张现场文物图片,将展览现场生动地还原在读者眼前,既可弥补不能到展馆现场参观的遗憾,也可作为 曾经来过者 的珍藏记忆,堪称一本 拿在手上的展览 。 本书文笔生动幽默,兼具锋锐的思考、丰沛的情感与扎实的学术功底,借展览重现历史场景、人物风貌的同时,追溯了历史动态演进的线索及其历史规律。
★世界上真的有龙吗? ★ 龙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动物 龙是一种综合性的图腾 龙是以大蛇为基本原型的 龙是远古居民对湾鳄的特殊称呼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者力排众议,独辟蹊径,从古代史书、笔记、地方志中搜集了大量罕为人知的记载,并联系多位目击者所提供的证词,反复比照,论断独到 龙是一种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动物,并且是一种有别于蛇、鳄的古代两栖类动物。它的身影,在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几千年历史中若隐若现。不管添上了多么奇异的色彩,它的基本形象及生态特征,依然没有脱离隐藏在背后的那个生物原型。 ★本书是颇为奇特的一家之言,不仅立论新颖,而且举证丰富。作者旁征博引,探幽抉秘,对这种古代动物的外形、习性、潜居的区域、出没的规律等,都作了细致的分析。文字生动晓畅,视野恢宏,从史实记载到神话传
狐文化前期是图腾文化和符瑞文化,后期是妖精文化,妖精文化是主要方面。狐妖不仅体现出一般意义的宗教观念,例如所谓 物老为怪 等,更包含着许多狐妖所特有的宗教观念,以致我们可以用狐妖观念、狐仙观念之类的概念来概括关于狐的变化、修炼等特殊内容。在狐妖身上也非常特殊地体现着中国人的伦理观、女性观等等,折射着不是对狐而是对人的认识和评价。而狐妖在文学形象体系中较之其他妖物也处于无与伦比的地位,没有哪种妖物能像狐妖那样获得文学家 主要是小说家 的青睐。 从图腾到狐仙,从民俗宗教到文学审美创作,作者对狐形象的发展进行了绵密的考证,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详尽的梳理,终呈献给读者一部详备的中国狐文化发展流变史。
《戏剧的诱惑》从社会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视域考察元杂剧在元明清三代不断被改写、重构的历史(版本)演变研究,是研究中国古典戏剧的西方汉学专著。作者聚焦于在印刷文化语境中文本的真实性和再生产等问题,详尽地探讨了在后期历史发展的流动语境中元杂剧文本的改写、再生产等问题,追溯了在过去五百多年间文人学士、编辑者、出版商以及翻译者给予一些元杂剧著名文本以重大影响的历史进程,从而进一步地深化了对中国古典戏剧的认知和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部有关元杂剧在元明清时期被经典建构和接受的跨文化史。
本书是一部以 颜色 为主题,写给广大普通读者的趣味历史书。作者戴维?卡斯坦教授是声誉卓著的大师级学者,他依据自己的学术研究以及在耶鲁大学多年的授课经验,与著名画家、牛津大学荣誉院士斯蒂芬?法辛携手,结合文学、历史、哲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和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为读者呈现了 颜色 迷人的历史。全书聚焦我们日常生活中*常接触的十种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粉、黑、白), 共分为十章,每章各自讲述一种颜色。作者运用丰富的素材,从不同侧面(文学作品、文化历史、科学研究)揭示每种颜色的意蕴。全书富含智慧与学识、内容生动有趣。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样式,中国园林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似乎没有其他古典造境,能比它更真实、亲切、优雅,能让我们体认中国人的世界观,领略人与自然相处的哲学。可是,在时代狂澜席卷一切的巨变中,中国园林似乎离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远,在转换为博物馆的过程中渐失了生活的本味儿。难道这就是中国园林终的归宿吗? 在本书中,著名建筑师、策展人唐克扬将领我们踏上重寻中国园林之路。从那些早已湮灭的名园,到如今点缀于街头巷尾的亭阁,从文字层面的园林秘境到每天现实面对的环境议题,中国园林的想象力不囿于园墙之内,持久的生命力必也意味着强大的适应力。让我们在古典与当代的碰撞中洞见 中国园林 所具有的另一种可能。
《清算:华尔街的日常生活》,获美国文化人类学学会2010年格雷戈里 贝特森图书奖荣誉奖 金融崩溃 无论是垃圾*市场、互联网泡沫,还是高杠杆的房地产市场 通常被解释为市场周期的必然结果:上涨的一定会下降。在《清算》一书中,人类学家Ho Karen刺破了抽象的、的市场光环,揭示金融市场的繁荣和萧条是如何形成的。 曾在投行工作过的Karen访谈了压力重重的*年的金融从业人员、工作过劳且漠然的证券分析师、渴望被雇佣的大学生、经验丰富的董事长和总经理。这些从精英大学招聘的投资银行家被社会化为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世界。他们得到了丰厚的报酬,条件是随时都可能被解雇。他们的工作场所文化和特权网络造成了这样的印象:工作无保障会塑造性格,而员工的流动性会带来聪明、高效的生意。基于这种与挥霍无度的交易相联系的流动性和补偿行
北方多石窟,南方多禅院。 一个洞窟,一座佛塔,一处禅院,就是一个超凡绝尘的世界;一尊佛像,一抹微笑,一缕阳光,就是一幅永恒的画面。 《佛像:永恒的微笑》精选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巩义石窟、天龙山石窟、灵泉寺石窟、响堂山石窟、千佛崖、佛光寺、杭州烟霞洞、正定隆兴寺、大同华严寺、杭州飞来峰造像等在中国佛像制作史上颇具代表性的古迹,逐一介绍相关文化常识,解析每一尊佛像的来龙去脉,诉说沧桑岁月中的故事,描述保存状况,并展现考古方面的结论,尤其是佛教造像艺术在传播过程中,时代变迁与地域变化带来的本土化过程。 千年遗构、百年旧影。书中所选千百年间积累的图照,具有原初性和现场感,展现了震撼人心的古典之美。 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佛像永恒的微笑。
《马一浮论学书信选读》为zhu名国学大家马一浮的论学书信集。《马一浮全集》收编《书札》共三卷,分 致亲戚师友 (上、下)与 致学生晚辈 两部分,今选读其中论学部分,按年序札记,以期呈现马一浮儒学思想乃至生命的丰富性。事实上,研读论学书信,不仅是为了理解马一浮,而且也诚如马一浮在一封信中所讲, 晦翁与友朋论学书*多,其言为学功夫、次第、品节、条目,zui深切详尽 ,实乃进学之门径。当然,马一浮的 论学 ,并非今人熟知的一味骛外的知识、理论,抑或思想,而是切于自身的儒家义理之学。 从本书信集中,可以看到马先生与同辈学人的切磋与对晚辈后学的指导,通过编者的解读与爬疏,可以使读者更为贴切的看到作为新儒家尤其理学家的马一浮的思想与治学方法。本书也由此既具有史料的价值,又同时兼具学理的探讨。
古人如何想象机器人和其他形式的人工生命?第一个 行走在大地上 的机器人是什么?古代是否有货真价实的自动机器?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是现代独有的吗?科学如何被想象力驱动?以上问题,都将于此书中得到解答。 本书聚焦于种种古代世界的神奇造物与技术- 有神话里的,也有现实中的。作者阿德里安娜 梅厄透过2500多年前的希腊神话,析出了 生命技艺 (通过工艺创造生命)的概念,而后以此为线索,沿着 神话叙事的庞大河网及其所有支流 探寻摸索,足迹遍布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古埃及乃至古代中国。在这些收集而来的精彩故事中,人造生命、自动机器、模拟生命、人工智能和人类增强技术等现代概念屡屡出现,仿佛是穿越回古代世界的未来来客,在引人入胜的同时又发人深省- 因为探讨这些 生命技艺 所带来的伦理问题也是本书重要的议题之一。来自远古世界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和西方又一次站在了解彼此的十字路口。潘岳同志截取中西文明发展史上的 战国与希腊 秦汉与罗马 五胡入华与蛮族入侵 三个历史时期,从文明、政制、民族角度,对中西文明根性进行了剖析和比较。很多专家学者专门撰文对其进行了评论,本书撷取部分精彩评论可进一步拓展中西文明比较的视野,也是文明对话的起点。本书在传统与现代、文明共存与对话的层面,挖掘中西方文明各自的 古老价值 ,以实现 为所有古老文明互融互鉴开辟出一条近路 的宏伟目标;从文明根性上研究中西方道路之不同,以历史自信提升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强化理论、制度和道路自信,对中西方文明交流与对话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中、英文版入选了 十四五 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
本书是张惠芹教授及其团队历经多年精心打造的 北京高等学校优质本科课程(重点) 使用教材。在内容选择上避免照搬向中国人讲授中国文化的课程内容,以体现内外有别原则,亦不刻意追求面面俱到;遵循三结合原则:将古代中国文化思想之精华和现代国家体制相结合;将抽象化的思想观念及其具象化的呈现结果相结合;将文化价值观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突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魅力;精准有效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亭台楼阁、轩榭廊舫、殿观厅堂、坛馆斋桥,多姿多彩的中国古代建筑,既可以独立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也是园林的象征,与叠山、理水、花木一起组成中国园林四大要素,相辅相成,构成立体诗画。 《亭台楼阁:千姿百态的俊美》精选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白云观、石鼓书院、独乐寺观音阁、沧浪亭、放鹤亭、天坛、晴川阁、天心阁、佛香阁、五亭桥等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颇具代表性的胜迹,逐一介绍相关文化常识,解析每一处古建的来龙去脉,诉说沧桑岁月中的故事,描述保存状况,并展现考古方面的结论。 千年遗构、百年旧影。书中所选千百年间积累的图照,具有原初性和现场感,展现了震撼人心的古典之美。 让我们一起来看亭台楼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