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上德编写的《世说新语》选本,以《世说新语》的内容为基础,借鉴袁宏《名士传》的框架与名单,以一种全新的编排方式对《世说新语》中出现的人物和故事进行了详解。 全书分为四卷:正始名士卷、竹林七贤卷、中朝名士卷以及东晋名士卷。书中将重要人物的故事大体依照其生平经历重做整合,参以正史详细阐释辨析,以达到知人论世的效果。 写法轻松幽默,史料权*可*。摒弃传统的按门类讲解,以人物为线索,展示一幅魏晋名士图鉴,着力塑造魏晋士人群像。由人及史,呈现出27位名士在黑暗政治下的生存状态与艰难抉择。 以史为据,展示乱世中的魏晋权贵名士图鉴,还原光辉灿烂与黑暗残酷的魏晋时代。
《中国艺术精神》是著名学者徐复观先生创作的艺术学著作,首次刊行于1966年。 《中国艺术精神》是美学理论与历史考据相结合的成果,共分十章,除第一章论上古音乐艺术之精神以外,其余九章均为论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书中颇多真知灼见,义理明晰,风骨超然。 徐复观深入研究庄子讲的学道、体道及成道的境界,发现其与现代、近代西方思想家所讨论的美与艺术的情况颇多近似或相同,从而认定庄子的道正是中国的艺术精神。这对研究中国艺术精神具有开创性的作用。
《水浒江湖: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另一条线索》以独特的视角对中国社会进行了解读,剖析了宋元时期 水浒 中存疑之处、 水浒 的呈现方式、《水浒传》的成书、《水浒传》的主题、《水浒传》的思想倾向与创新等,并对《水浒传》中的各种人物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解读:成功的江湖领袖 宋江,江湖中的中坚力量,江湖中的特类,江湖上的芸芸众生等。 水浒 是游民、江湖、秘密会社研究学者王学泰先生多年潜心的另一领域,是游民与 水浒 研究的拓展、延伸。
定名与相知 ,是作者在名物研究中不断重复的词, 定名 针对 物 而言; 相知 ,则须出入于 物 与 诗 之间,以此打通二者之联系。 本书十一篇文章均为各地博物馆观展所得,或文房用具,或金银首饰,或花结绶带,或家居用器 七十余家博物馆,四百余幅器物照片,从定名到相知,一步步引领读者走进各馆文物的 繁华 世界,让物的美、时间的印迹、历史的片段、生活的诗意,翩然交织于纸上。
《看展去:博物馆里的中国与世界》集结22篇现场观展,将中华大地与世界的文明故事串联起来,借展览与文物述说文明的起源、发展、交流与衰落。出土文物不仅是先民的生活剪影,也充分映射出他们的精神世界,呈现出文化传统的发展脉络。本书作者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 丁雨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对展览主题思想、布局、展出文物进行介绍说明同时,配以300余张现场文物图片,将展览现场生动地还原在读者眼前,既可弥补不能到展馆现场参观的遗憾,也可作为 曾经来过者 的珍藏记忆,堪称一本 拿在手上的展览 。 本书文笔生动幽默,兼具锋锐的思考、丰沛的情感与扎实的学术功底,借展览重现历史场景、人物风貌的同时,追溯了历史动态演进的线索及其历史规律。
★世界上真的有龙吗? ★ 龙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动物 龙是一种综合性的图腾 龙是以大蛇为基本原型的 龙是远古居民对湾鳄的特殊称呼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者力排众议,独辟蹊径,从古代史书、笔记、地方志中搜集了大量罕为人知的记载,并联系多位目击者所提供的证词,反复比照,论断独到 龙是一种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动物,并且是一种有别于蛇、鳄的古代两栖类动物。它的身影,在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几千年历史中若隐若现。不管添上了多么奇异的色彩,它的基本形象及生态特征,依然没有脱离隐藏在背后的那个生物原型。 ★本书是颇为奇特的一家之言,不仅立论新颖,而且举证丰富。作者旁征博引,探幽抉秘,对这种古代动物的外形、习性、潜居的区域、出没的规律等,都作了细致的分析。文字生动晓畅,视野恢宏,从史实记载到神话传
《戏剧的诱惑》从社会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视域考察元杂剧在元明清三代不断被改写、重构的历史(版本)演变研究,是研究中国古典戏剧的西方汉学专著。作者聚焦于在印刷文化语境中文本的真实性和再生产等问题,详尽地探讨了在后期历史发展的流动语境中元杂剧文本的改写、再生产等问题,追溯了在过去五百多年间文人学士、编辑者、出版商以及翻译者给予一些元杂剧著名文本以重大影响的历史进程,从而进一步地深化了对中国古典戏剧的认知和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部有关元杂剧在元明清时期被经典建构和接受的跨文化史。
本书按照四种元素划分成相应的章节:水、空气、土和火,而第五章则专门讲述包含一些无法分类的生灵在内的鬼怪世界。人类自诞生之日起,由于从祖先那里继承的恐惧,一直被这些鬼怪所困扰。 书中包含神话中的怪物,如美杜莎、弥诺陶洛斯或九头蛇勒拿;被赋予象征意义和隐藏力量的真实动物,如鳄鱼、猫或蝾螈:杂交和不可能存在的生物,如蛇怪;在所有文化都中普遍存在的生灵,如龙;或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使我们恐惧的由人类想象出来的生灵,如狼人。 这些怪物、动物和生灵构成了一个野兽世界。它们很少能做出任何善事,其中好的怪物、动物和生灵也会构成令人不安的因素。其力量、残酷性和象征性作用,无非是向我们展示我们自己的内心:一个既吸引我们又让我们恐惧的魔幻和阴影世界。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和西方又一次站在了解彼此的十字路口。潘岳同志截取中西文明发展史上的 战国与希腊 秦汉与罗马 五胡入华与蛮族入侵 三个历史时期,从文明、政制、民族角度,对中西文明根性进行了剖析和比较。很多专家学者专门撰文对其进行了评论,本书撷取部分精彩评论可进一步拓展中西文明比较的视野,也是文明对话的起点。本书在传统与现代、文明共存与对话的层面,挖掘中西方文明各自的 古老价值 ,以实现 为所有古老文明互融互鉴开辟出一条近路 的宏伟目标;从文明根性上研究中西方道路之不同,以历史自信提升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强化理论、制度和道路自信,对中西方文明交流与对话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中、英文版入选了 十四五 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
本书通过对最新考古成果的大量采访、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的广泛研读,梳理长江文明起源、发展及其生生不息的历史传承,追溯 经济带 文化带 生态带 三带合一的长江文明带形成和发展历程,从中探究中华文明能够5000年生生不息、绵延不断的密码,提出长江文明以开放、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成长基因。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新成果为切入,从水稻的起源、城市的兴起、文字的创造、音乐的发生等方面,溯源长江文明从萌芽到发生的过程;中篇以两周时期的楚文化为重点,从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探究长江文明历史上 高光时刻 的开放、融合属性;下篇则从商业文明、制度文明、诗歌文明以及移民流动和生态智慧等维度,追溯长江文明在古代中国大一统时期的传承与发展。
《汉字美术史》是一部研究汉字美术字的学术专著,主要研究历朝历代汉字中的美术字,就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深挖汉字美术字的内在规律。汉字美术字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涉及发扬汉字文化,也是促进汉字美术字为现代文化建设一个举措。该书主要通过古代图画、金文、碑文、陶瓷、古典文献等载体探讨汉字美术字的演变轨迹,对文字的定名和形体进行考释,并考究字形变化的原因,将散落于各个朝代各个领域的古代美术字通过系统的理论和逻辑整合串连起来,以期建立一个汉字美术的专门学术领域,推动汉字设计进入各个领域,为美化生活服务。
这是一部兼收并蓄式的作品集,旨在讲述欧洲人在过去八百年间对中国的认知与理解。 编者别出心裁地选取了历史上十六位在西方影响力大的代表性人物关于中国的看法和观点,他们包括马可 波罗、塞缪尔 珀切斯、利玛窦、莱布尼茨、伏尔泰、孟德斯鸠、约翰 巴罗、黑格尔、马克思、古伯察、马克斯 韦伯、罗素、卡尔 荣格、波伏娃、茱莉亚 克里斯蒂娃、罗兰 巴特等,其身份包括商人、旅行家、传教士、外交官、思想家、哲学家、作家等,其著述涵盖从欧洲人与中国初步接触到欧洲启蒙时代对中国的认知,再到近现代对中国的看法,直至20世纪70年代对中国的亲身考察经历。 本书立足当代,引导读者在从历史视角看中国的同时也重新审视现代中国,更有助于读者弄清楚欧洲与中国关系的历史渊源。
本书是张惠芹教授及其团队历经多年精心打造的 北京高等学校优质本科课程(重点) 使用教材。在内容选择上避免照搬向中国人讲授中国文化的课程内容,以体现内外有别原则,亦不刻意追求面面俱到;遵循三结合原则:将古代中国文化思想之精华和现代国家体制相结合;将抽象化的思想观念及其具象化的呈现结果相结合;将文化价值观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突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魅力;精准有效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次从全新的文化视角剖析了拥有强大文化实力的苏联在与美国的文化冷战中*终落败的深刻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苏联媒体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格局,然而却成败参半。1959 年,赫鲁晓夫访问好莱坞,可是却在那里遭受一些女演员的恶意中伤。他表现出了十分强硬的态度:苏联文化定会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扔到历史的垃圾箱。 本书作者描写了二战以后到20 世纪70 年代之后,苏联的广播电视业和电影工业的基本状况,向读者阐释了赫鲁晓夫构想苏联媒体文化的勃勃雄心*终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全力发展现代媒体业,致力于为全国观众(也是世界上*的观众群)建设文化基础设施。苏联人民热衷于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但是他们所收听、收看的并非西方媒体上作为重要新闻所播报的五彩纷呈的文化,而是典型的、正统的
本书是一本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著集,主要收录有《抒情与描写:六朝诗歌概论》和《情与忠:陈子龙、柳如是诗词因缘》两辑专论。《抒情与描写:六朝诗歌概论》,孙康宜先生一改传统文人评论六朝诗歌冠以 浮华 绮靡 的泛泛之论,而是从 表现 和 描写 这两个既对立又互补的范畴来讨论,认为中国古典诗歌就是在表现与描写两种因素的互动中,逐渐成长出来的一种既复杂又丰富的抒情文学。《情与忠:陈子龙、柳如是诗词因缘》,孙康宜先生将 面具 美学和性别理论运用于明清诗词研究之中,指出 面具 不过是一种 方便 的手段而已,即借他者之口,表自我之实。
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极具特色的一种制度,对文化发展关系甚巨,并且影响到东亚、东南亚的不少国家。凡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不能忽视书院所起的重要作用。 中国书院文化建设丛书 包括5种,由邓洪波教授担任主编,从书院历史、书院教育、书院经费、书院精神、书院建筑等方面总结传统书院精华,探讨书院千年来弦歌不绝的原因,解读新时代下书院的时代价值和文化教育使命。书院的精神和基本制度外化则为建筑,《礼乐相成:书院建筑述略》总结书院建筑的基本特征 ,并关注书院主要功能建筑的典型,点、线、面有机结合,力求反映书院建筑特色和文化氛围
1944 年6 月6 日,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仅仅数周,一批令人惊讶的货物 无数箱图书与增援部队、武器弹药、食物和药品一起运抵诺曼底海岸,这些书籍将要被运往法国各地的书店,随后还会有数以百万计的美国图书(翻译过的但也是英文的)陆续运达,*终发往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其他地方。 英国人也在忙着相同的工作,但他们发现在艾森豪威尔威尔将军统领的*司令部心理战部里与美方协调此事并非易事。 本书讲述了鲜为人知的故事:美国图书出版商和美国政府开展重要的合作,将精心挑选出的旨在突出美国历史和价值观念的图书分发到那些从轴心国的军事镇压中解放出来的民众手中。 美国政府希望利用图书帮助那些深受纳粹和日本军国主义宣传机器影响人们的头脑进行 解毒 ,从而赢得他们的友谊。这一目的与美国图书出版商试图在战前向来由英国
《曾巩年谱》,李震著。该书是作者1997年繁体竖排《曾巩年谱》基础上的修订再版,修正了一些错讹,补充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作为简体横排的《曾巩年谱》,脉络清晰、考证细密、立论审慎,是一部精心考稽、濯旧出新的年谱,是研究曾巩文化现象无法绕开的基础性文本。
鲁迅晚年的创作极为精彩,也因其深刻复杂的政治议题、爱憎分明的立场而引发了很多论战和争议,影响延续至今。《晚年鲁迅与民国政治文化》重点叙述鲁迅在1933年与胡适、邵洵美、施蛰存等人的论争,以他进入《申报》隐身在上海租界进行文化活动为主线,勾勒出1930年代左翼文学、自由派和其他各种文化派别之间的交锋与协商的文化图景,进而从细处刻画鲁迅的文化形象。 作者深入论战的历史语境,爬梳史料,分析文本,描摹出鲁迅晚年鲜活的样貌,揭示鲁迅论战背后依据的深厚文化资源、文明自信力和现实根基,充分展现鲁迅犀利的思想和他所领导的文化运动对当时社会的巨大影响。
位于福建长汀(今属连城)的四堡,清代以刻书业而著称。该书以清代福建四堡刻书为对象进行专题研究,作者在多次深入四堡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各种历史文献撰写而成。全书共五章,分别为四堡刻书综述、四堡刻书世家及书坊人物、书坊业主与堂号、书坊的生产经营、书坊的书版与书籍遗存,附录族谱所载四堡外出书商名录、翠云堂书目清单等。该书注重以出版史角度进行研究,考察了四堡书坊早、中、晚三个时期的生产经营状况,并通过个案研究,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经营特点,分析四堡书坊客观存在的偶然性与必然性,进而揭示四堡书坊持续繁荣300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