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丛书包括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四部经典之作:《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中国文化的性格》《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中国人的日常》。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是梁晓声聚焦中国社会的常青树作品。作者根据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群特征、普遍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特点,将中国社会的构成归类为多个阶层,并以平民视角思考人生和社会中的常态现象及潜在问题,从现实和精神两方面对社会现状进行深入思考,在历史事件的共振中引发读者共鸣,给读者深刻的启发,为人们理解当下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参照,展现出 人民作家 的社会关怀。 《中国文化的性格》:是梁晓声解读中国根性文化与国民性的重磅力作,荣获 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社科类推荐图书。作者立足当下社会现实,对照世界文化底蕴,对中国文化展开了辛辣而富有思辨性的剖析。通过宏观历史观
位处浙江西南部的松阳,因为种种历史机缘,保存了丰富的村落建筑以及乡土传统文化、生活习俗,这在江南甚至全国也可以说是少有的。正是从松阳的文化价值判断出发,在松阳县政府的支持与委托下,汉声团队历时两年,17次深入松阳,深入田野考察,翻遍松阳历史典籍,拜访当地学者文人,访谈干部群众,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对松阳民间传统文化、地方风物进行了系统梳理,分为 开天辟地 图像篇 历史篇 岁时风俗 聚落建筑 手工技艺 论述访谈 等篇章对松阳的文化进行集中呈现,系统全面地挖掘了松阳活态的文化遗产,展现了松阳百姓朴实无华的精神意蕴,描绘了松阳着力打造升级版农耕文明的探索实践。这是一本新颖的人类学与民俗学意义上的田野考察报告,图文并茂,有专业记者拍摄的大量图片,又有记录风俗文化的详细文字,直观、喜读又发人
《中国设计与中国文化十讲》由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授课讲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书稿共分三大部分,展开对于中国设计本土化问题的思考。第一部分(第 1-4 讲)是对中国古代意匠、制器思想的整理与阐发,探讨中国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历史联系,由此切入中国现代设计本土化的核心问题。第二部分(第 5-8 讲)是从中国现代设计思想史、学术史角度进行梳理,检审前辈学者在相关问题上的探索与思考作为进一步阐发的参照系。第三部分(第 9-10 讲)则是立足于中国现当代艺术设计创作本土化的历程,反思实践形态中设计与文化的历史联系。
内容简介 : 《红色中华》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份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媒体,也是我党创刊时间早、创办时间长、发行量多、影响面广的中央政府机关报。该报创办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苏区的历史记忆。《新中华报》由《红色中华》(共创办324期)改名而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宣传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和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的主要阵地,是党的重要喉舌。 本次整理出版的《红色中华》系列图书,是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和中央档案馆依据中央档案馆全套影印本,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所做的简体横排整理本,共计3本20册。此系列整理本,文字上保留了原有的风貌和风格,内容上则增添了《石叟资料》(即《陈诚文集》)中收集的原影印本中缺轶的77期至144期的14个版面,并另行增加了中央
《中国文化观念通诠》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分上、中、下三卷,以中国文化观念为主线,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思想观念的缘起、发展脉络、代表人物、核心思想等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分为天道:本与易,天人:使命与信仰,人伦:社会结构,为政:致太平,修身:道德修养,问学:通经致用,生息:人物与风采七个部分,其内容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政治理想、道德规范、学术品格、生活方式等诸方面,对于了解乃至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思想文化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倾十余年心血,踏遍南北各地百余家博物馆,查阅三百余万字资料,前后修改三次,*终将《博物馆里的中国设计与风格》呈现给读者。本书通过对每个朝代典型文物的创作背景、色彩、造型、纹饰、质地、铭文、落款及其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带你纵览八千余年的华夏文明,领略历代文物所承载的设计风格与审美价值观,从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发展脉络。 本书借助考古学、历史学、美学、工艺美术史、文学史等成果,应用语言及语言模态的关系,开展了对中国历代风格与设计的解构与建构,将流传下来的文物用现代词语进行解读。这样的解读不仅有助于读者更加容易地读懂中国历代设计风格,而且对开展融合今古的创新设计工作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认知中国风格有助于人们心灵的回归,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助于人们从几千年的文
《仪礼》为儒家“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之一,“十三经”之一,为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而《仪礼》在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本书将清代《仪礼》诠释学术史置身于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思想文化史的大背景下,分为清前期、清中期、清后期三个阶段,即礼经研究的萌发期、兴盛期、衰微期,力求在充分释读清代《仪礼》文献和相关背景文献的基础上,借助典型解剖、分析归纳、比较研究、训诂考据等方法,尽可能做到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这一时期约270年礼经学史上众多流派的代表性人物和代表性礼经文献进行一次较全面、系统的剖析和总结,理清有清一代《仪礼》诠释的
本书是一部依据史料文献,重新审视中国话剧运动、尤其是上海海派话剧沿革、变迁和发展的一部学术专著。 中国话剧运动的发展恰与中国近代史相同步,自产生以来一直处于动荡和战乱之中,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话剧运动的史料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梳理和研究,致使中国话剧史研究中存在着大量的 空窗期 ,如上海早期的学生演剧运动、上海游乐场中的话剧演出、文明戏转变为通俗话剧的历史沿革、1945 1949年间上海的话剧演出和解放初期的话剧等,均是话剧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有待史料的深入发掘和进一步研究。上海又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发祥地,话剧的产生与上海城市的变迁密切相关,并且深深地打上了上海城市的烙印 海派文化的印记;同时,上海又是中国近代早开埠的城市,多元的文化和华洋杂处的社会环境,为作为舶来品的话
《中华传统文化图典漫画系列》分为《漫画易经》《漫画庄子》《漫画老子》《漫画孔子》《漫画论语》《漫画弟子规》《漫画礼记》《中华礼仪》共八册,是一套专门为国学入门者量身打造的图文并茂的作品,思想积极向上。作者通过有趣生动的漫画和风趣幽默的语言,使整部作品内容丰富极为易读。
本著将“鲁迅形象”的生成、传播、嬗变、评价等问题置于20世纪中国多元文化语境中予以观照。在“鲁迅形象”与20世纪中国动态文化结构的关联中,廓清造成误读与曲解的内外机制,从文化形象学的视域论定“鲁迅形象”的文化构成与多元谱系,以及之于20世纪中国新文学进程的意义与局限。将鲁迅形象理解为一种精神资源,立足当前时代的语境中,融通鲁迅形象与鲁迅传统的区隔,为科学地继承鲁迅精神遗产提供理论依据和资源。
《环地福分类字课图说》是由晚清名士赵金寿组织编纂、储丙鹑校对的一套汉字教科书,成书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全书共八卷,分为宝物、器皿、花鸟、动物、建筑、纺织、衣饰、姓氏、人事、兵器、算学、地理等类,共收录两千七百三十三个汉字,以及八百六十八幅绘画配图,大者半框,小者半框六幅,采用“六宫格”,使图文合参、学养并重,注重中国传统小学教育方式,同时引入了西方的科学知识。
碑刻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传播载体,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着当时社会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乃至军事的、宗教的、民俗的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它的补史证史作用,在我国传统文化 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嵩山的碑刻漫山遍野,林立如树,密密麻麻。这些碑刻文字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领域的内容十分广泛,是嵩山地域历史文化研究中不可多得的 手原始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本书通过对嵩山碑文石刻的考查和研究,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渊源的嵩山文化。
大益八式既是一套科学而优美的茶叶冲泡方法,又是一套由外在观照内心、自省自悟的茶道研修方法。它包括洗尘、坦呈、苏醒、法度、养成、身受、分享、放下等八个内在关联且一气呵成的动作组合,为大益茶人所独创。 作为茶道研修的方法,大益八式实现了茶、水、器、道四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它是茶道义理的实现,又是茶道实践的前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任何一种艺术形态,包括琴、棋、书、画等,都离不开基本功的修炼,比如书法的 永字八法 ,是用笔的基本法则,凡学习者必须掌握。茶道也是如此,大益八式便是学习茶道者入门的必修课与基本功。大益八式的各项动作和步骤都具有特定的意义,只有练好基本功,专注掌握每个动作,用心泡好每一壶茶,才具备进一步提升的可能性。因此,茶道研习者必须勤勉研修、认真体会。 大益八式古朴精湛、典
歌诗是典型的表演艺术,其音乐性、表演性和消费性特征,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成果在全面考察正史、笔记、文学总集和别集等各种典籍中所记载的有关魏晋南北朝歌诗及其表演、消费情况的基础上,从全新的角度,对魏晋南北朝歌诗做了深入研究。特别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表演特点尚可大致考知的部分歌诗的创作、表演方式及其对歌诗语言艺术所产生的影响;具备一定音乐素养的文人、艺人尤其是女性艺人以及琴、筝等乐器与歌诗的关系;梁三朝乐《俳歌辞》的内容、性质与表演特点;歌诗与一般诗歌明显有别的娱乐本质与文体特征等个案,进行了重点探讨和重新思考。在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或有新的发现,或有明显的推进,成果学风踏实,对魏晋南北朝歌诗及文学史研究有一定的拓展,具有较为鲜明的创新性。
辅广,字汉卿,祖籍赵州庆源,朱熹重要弟子,朱子学重要学者。本书既包括对《诗童子问》和四卷本《朱子读书法》的整理,还从《四书纂疏》《礼记集说》等著作中辑佚出辅广《论语答问》《孟子答问》《礼记解》的主体部分,并参考其他古籍对上述辑本进行了细致的校对,基本上恢复了辅广著作的整体面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步入了大发展时期,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文化建设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新局面。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研究和讨论的基本情况,厘清文化论争的基本脉络,指出各种观点的长短得失,进而提出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前瞻性、建设性意见,无疑是必要和有益的。为此,我社于2003年9月推出了由邵汉明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一书,深受各界读者的重视和欢迎,出版不久,即告售罄。虽经修订再版,仍供不应求。 鉴于《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出版后中国文化研究又有了诸多新进展和新成果,值此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我社决定推出邵汉明主编的《中国文化研究三十年》,以飨广大读者。 《中国文化研究三十年》是在《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的基础上,增补近十年来中国文化研究的*成果,并对
《甲骨文与中国上古文明》一书共收录商周时期甲骨卜筮文篇40篇,内容涉及战争、祭祀、农业、渔猎、建筑、手工业、鬼神、礼制、天象、生育、疾病等方面。每篇按“甲骨文原貌”、“原文和释文对照”、“文字演变与释义”、“释文、译文、价值和意义”顺序编撰。 “甲骨文原貌”由拓片原貌和摹写本两部分组成,是各卜筮文篇的原始材料,有助于文字辨识和确认。“原文和释文对照”真实客观地展现了甲骨卜筮文篇的原貌和考释得来的文篇。“文字演变与释义”列有各相关文字的甲骨文、金文和篆文三种书写形体,既反映了文字字形在上古时期的历时发展过程,也为古文字研究尤其是甲骨文研究提供了间接依据,还能为书法艺术提供参考。“释文”是对有关文字本义的求证,能为古文字语义源头的探寻提供直接证据;“译文”紧扣文意,表达清晰,符合中国
《群书治要》为唐代名臣魏徵等人编撰。唐太宗李世民喜此书而手不释卷。该书为后来“贞观之治”盛世的出现,提供了理论的指导、文化的涵养、历史的借鉴和方法论上的准备。 为了使《群书治要》一书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为更多人所认识,现在我们隆重推出《〈群书治要〉导读》一书。本书由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北京大学博士后导师邹建平教授担任主编,同时由多名专家组成编委会,开展相关编撰工作。一是对收入《群书治要》中的六十余种典籍做了提要,其中多有内容、版本以及魏徵选取标准和用意的说明;二是对一些生僻字加以注音;三是对部分重点语句加以解读,基本上在今译之后,阐明其告诫借鉴意义,且多联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古为今用。 该书不仅是党政干部的施政宝典,也是各类管理者的管理全书,更能给普通大众在修身、齐家
本书由南开大学宁稼雨先生主持的《英中学刊》中的 栏目“中国叙事文化学”整理而成。这一栏目从2012年创办至今已有8年历史,共有4000余篇学术文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书以对文献资料的占有和分析为基础,以故事主题类型研究为核心,以对资料做出文化阐释为归结的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体系。中国叙事文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以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为主要体裁的书面叙事文学作品及这些作品在时间上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