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着眼于米拉日巴由 恶到 善之裂变及蜕变的 生,主要选取其诸如家庭变故、少承母命、坚修正法、化度众生等几个人生转折点为纲,以其不同 段的内力历程作为暗线,塑造和呈现了米拉日巴作为人格上的蜕变者、实践上的行动派形象的个性历程,挖掘和展示了他内 修行境界的次第变化与升华,以期在还原这位密宗大德曲折艰苦又灿烂辉煌的 生的基础上,描摹和传播 瑰丽 秘的 底蕴与风土人情。
18世纪是俄罗斯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随着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和俄罗斯帝国的崛起,其政治、经济、精神生活、文化艺术领域都发生了巨变。一方面,世俗社会生活逐渐延展开来,人们的求知欲不断提升,极大地促进了自然科学,尤其是天文学等科学的兴起与发展;另一方面,科学考察活动的频繁、国家自然状况研究的深入,又进一步推动了科学知识的运用。与此同时,建筑、戏剧、音乐等领域也涌现出了许多大师级人物。文化生活中呈现的新元素在让统治者倍感头痛的同时,也加速了俄国向新纪元迈进的步伐,成就了一个 狂飙年代 。
——————————
........
古老冰冷的器物, 透着中国人热气腾腾的美学信仰; 朴实无华的文字, 尽是沈从文先生倾尽半生的心血。 沈从文先生关于 中国古衣、古物、古器、古艺的研究和思索, 阐释的是中式美学的精髓。 如果说艺术是美的, 那传承千年的中式美学 更是深刻在中国人衣食住行及灵魂里。
在扼要介绍苗绣的起源、历史、特色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分类介绍了苗绣的基本工具、构图形成、纹样题材、配色、针法、工艺特点,并附有苗绣成品图片和苗绣样稿图集,适合服装设计工艺专业学生和服装设计从业人员选用。
砖雕是建筑特有的一种雕塑工艺,中国的砖雕艺术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其后的千年演变中,不断开拓技法,深化文化内涵,提高艺术品质,强化地域特色, 终以极其辉煌的成就享誉世界。王辉编著的《中国古代砖雕/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收藏系列》收集中国砖雕艺术相关知识,全书分为砖雕介绍、砖雕题材、砖瓦雕塑艺术、砖雕地域特色四部分。书中图片精美,类别齐全,内容详实,题材广泛。
《水摆夷风土记/旧版书系》分两部分。部分“征程记”,叙述了作者姚荷生从昆明到车里(景洪)的旅途艰危。在数十天三千里的行程中,冒了不少的险,吃了不少的苦。有时爬上千仞高山、滑下万尺深谷;有时从马上跌下来,泥里滚过去;有时要涉过湍流,穿过毒雾恶瘴;有时经受了风雨的欺凌,容忍了饥渴煎熬;有时走过虎豹的巢穴,又要防备盗匪的袭击。其中,穿插了很多奇闻趣事、传说掌故,引人入胜。作者不禁叹息:不到云南的人,不知道中国旅行是如何困难,也不知道滇路艰难到什么程度。正如明代云南诗人张禺山所言:“西游蜀道,北上太行,昔日诗赋,千载悲伤。若教行路见滇海、崎岖绝道皆康庄……” 《水摆夷风土记/旧版书系》第二部分为“十二版纳见闻录”。作者以巨大的热情,自然客观地描绘出20世纪30年代西双版纳傣族的生存状态、
《萨满教:古老的入迷术/内蒙古民族文化通鉴·翻译系列》研究的是萨满教的整个精神世界。尽管这个世界不同于我们的精神世界,但它仍然是持续的和有趣的。我们大胆认为,每一位真正的人文主义者都有必要了解萨满教的精神世界,因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文主义已经不再被认为是西方精神传统了,哪怕这一精神传统伟大而丰富。作者从西伯利亚和中部的萨满教传统出发,对萨满教的实践进行了调查。书中观察和描述了南北美洲、印度尼西亚、中国(包括东北、内蒙古、西藏)等地的萨满教。
《彝族毕摩百解经》,彝语为《枯色扎莫》,是浩瀚的彝族毕摩经典中的一朵奇葩。《彝族毕摩百解经》涉及彝族天文历法,诊疗疾病、预测人生、择算吉日等内容,反映了彝族人民对变幻莫测的大自然奥秘的探索。 这种典籍的手抄版本种类很多,用法和内容繁简各异。该版本是以美姑县已故著名毕摩俄其曲比吕尔留下的手抄本为底本,从流行于美姑、昭觉、雷波等周边地区的同类版本中增补、校勘整理而成,已成为同类典籍中版本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毕摩经籍。
《视觉草原:草原文化与内蒙古美术》是首次以草原文化角度整体面貌介绍内蒙古美术的专著,它展示了古代北方草原美术以及内蒙古当下美术发展的多样性状态,进一步挖掘了内蒙古美术发展与变化的深厚文化内涵,使内蒙古画家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在总结的基础上为进一步的发展夯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分为上下卷。上卷记述了东征前夕,刘备与诸葛亮、法正、赵云、秦密、等人之间对战事的考虑与决策。其间描述了他们如何为国同心协力,以及与刘备深厚的君臣情谊。下卷描写白帝托孤。在这一段故事中,没有任何猜疑,只有浓厚的知己之情,君臣之义,英雄相惜,高山流水,慷慨长歌。
古老冰冷的器物, 透着中国人热气腾腾的美学信仰; 朴实无华的文字, 尽是沈从文先生倾尽半生的心血。 沈从文先生关于 中国古衣、古物、古器、古艺的研究和思索, 阐释的是中式美学的精髓。 如果说艺术是美的, 那传承千年的中式美学 更是深刻在中国人衣食住行及灵魂里。
近一个世纪之前,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写道:“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如果百年之前的情况是敦煌文献和敦煌艺术的新材料将引出新的研究问题,今天的情况则是经多几代学人的积累,基础性调查和材料整理已相当充盈,需要更多以研究中产生的新问题带动对材料的再发掘。巫鸿的这部新作通过“空间”这一角度,调动读者自身经验,从敦煌城一路向西,来到凿有数千洞窟的鸣沙山;面对扑面而来的崖壁展开历史想象,并以人的身体为尺度,进入不同时期的洞窟空间,感受洞窟的功能、性质和参观方式的明显变化。在洞窟中,身体参与感知雕塑和系列壁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终目光视线落在单幅画面上,进入画面内部空间,完成精神层面的观看意义。因此,书中虽然广泛
北京香山公园位于北京西郊,地势险峻,苍翠连绵,占地1.8平方千米,是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园林。景区内主峰香炉峰俗称“鬼见愁”,海拔575米。 本书由香山管理处教授级高工高云昆撰写,主要分6个章节,从香山的地理、名胜、人文、历史、现代等方面系统介绍香山,配以200多张精美插图,与《故宫》《颐和园》等图书组套销售。
本书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正文部分,二是调查报告部分。其中,正文部分是核心部分。在正文中,研究内容又分成两板块:一个板块主要对西南民族地区面具文化所处的生态环境、面具文化的基本分类和基本面貌、面具文化的基本特点、面具的制作工艺、面具文化的传承、面具文化的传播六个方面(共六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另一个板块在认真总结西南民族地区改革开放30年来面具文化保护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的基础提出了针对性较强、可供实践操作的保护措施以及利用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