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民俗文化源远流长,自成体系。民间衣食住行的社会生活习俗;行业、市商、农业经济生产民俗;北帝、天后等水神、行业祖师神为代表的民间信仰习俗;“睇大戏”、“唱龙舟歌”、“十番锣鼓柜”等民间文化娱乐习俗;自梳女、金兰会、水上居民等特殊风俗;以及较有特色的人生礼俗、岁时节令习俗等,都有较鲜明的地域特点和代表性。
从“虫虫虫虫飞”到“城门城门几丈高”,儿歌贯穿了幼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摇篮曲、保育、外婆家、生活习惯、童话故事、儿歌游戏、语言训练……本书是朱介凡先生集毕生研究之力,从私人记忆、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途径搜集的近万首儿歌中,选录出特为精彩的1499首,加以系统阐述,生动地还原了儿歌的历史事相与生活图景,读来令人心神荡漾。
乌丙安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民俗学专家。《乌丙安民俗研究文集:中国民俗学》根据外民俗学的发展和跨世纪民俗学研究的需要,以及作者十几年的学术研究新探索的基础上编修而成。《乌丙安民俗研究文集:中国民俗学》既研究民间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也研究文明与落后人民的大众生活与文化。《乌丙安民俗研究文集:中国民俗学》为中国民俗学研究的书,孙振波为《乌丙安民俗研究文集:中国民俗学》的责任编辑。
《福建民俗文化/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教材》共分为四章:章总体概述了福建民俗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及其发展趋势,第二至四章分别从传统节日、婚俗、服饰、饮食、信仰与禁忌、文化艺术和居住民俗这些方面介绍了福建客家民俗文化、福建畲族民俗文化、闽南民俗文化及莆田民俗文化。《福建民俗文化/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教材》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不仅适用于中职旅游专业学生,也适用于广大社会读者。
本书是 传统民艺 系列中的一本,以《婴戏图》为主要呈现对象,即描绘儿童游戏时的画作,又称 戏婴图 ,是中国人物画的一种。因为以小孩为主要绘画对象,以表现童真为主要目的,所以画面丰富,形态有趣。吻合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多子多福、福寿绵延的理念。本书是了解中国传统民艺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丛书:木偶戏》是对河南省稀有剧种木偶戏的介绍与研究,全面反映木偶戏的现状及历史沿革、典型剧目、代表性传承人。木偶戏源远流长,古称傀儡戏,是我国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河南省的木偶戏历史久、品类多、流布广,根据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结果,河南木偶戏主要分布在郑州市、灵宝市、宝丰县、汝阳县、内黄县、太康县、新蔡县、南乐县等地,剧目多为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等。木偶戏的音乐依地区和观众而不同,结合当地戏曲剧种唱腔方言,有豫剧、道情、越调、大平调、落腔、二夹弦、曲剧等戏曲剧种音乐和民间小调等。逢年过节,集市庙会,木偶戏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方面别具特色。河南木偶戏以其灵巧的操纵技术、美妙的音乐唱腔、丰富多彩的剧目而深受观众欢迎。 《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丛书:木偶戏》
这是德国当代民俗学家赫尔曼.鲍辛格(HermannBausinger,1926—)的一本对话体学术传记。鲍辛格是战后德国民俗学的发展进程中深刻影响的人物之一,被称为“日常生活的启蒙者”,作为德国民俗学“图宾根学派”的旗手和,他的个人业绩足以左右一个学科的发展走向。“图宾根学派”聚焦在社会、文化和历史三者重合阈限内的日常生活。对这样的日常生活的启蒙也是通向解读社会结构、历史进程和个体物质与精神再生产的出发点,是理解肩负文化重负、置身社会转型之中的“具体的人”之关键所在。 这本书既是鲍辛格半个世纪学术人生的写照,也是民俗学界的中坚学者对半个世纪学术史的回顾,是三代六位学者共同打造的、在回忆的基础上对图宾根经验文化学(民俗学)学术思想与学术实践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