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名为《玩香:沉香、棋楠与鼻观》,说的便是一种心态,就像孔子读《易经》。《易经》虽然烦琐且玄妙,但孔子说,不要太一本正经地去看《易经》,读《易经》要 玩索而有得 ,在玩的过程中,便自然会有所收获。香学的内容庞杂,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样也应保持一种 玩索 的心态。 本书所讲述的,是读者多年玩香的第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是 沉香、棋楠与鼻观 ,在读者看来,这三者实际组成了中国古典香在精神和美学上的呈现。
本书是 文物大医生 丛书中的一本。全形拓,即用传拓技术把钟鼎彝器的立体原形勾勒出来并转移到平面拓纸上的一种技艺,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文学和艺术价值。本书通过29个篇章为读者讲述了全形拓制作技艺和它的传人们的故事,内容涵盖全形拓的起源、发展历史、各阶段的代表性传人、项目发展现状及对项目未来发展的思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本书是文物大医生系列丛书的其中一本。本书讲述了故宫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和它的传人们的故事。本书作者通过深入故宫走访,收集整理了第一手资料,向我们介绍了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的源流、技艺流程,并有针对性地讲述了故宫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的特点、传承脉络以及传人们的故事。通过通俗的语言和现场操作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故宫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的全貌。
本书是一部学术著作。全书以传统技艺类非遗为研究对象,运用利益相关者、战略管理、智能化分析与博弈等理论,以我国国家级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旅游活化为实证调查案例,旨在深入剖析传统技艺类非遗的旅游价值,研究其旅游活化模式,分析在旅游活化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诉求与复杂博弈关系,并探讨活化模式与文化传承效果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研究力求探寻非遗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传统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提供有力的支撑与指引。本研究对非遗传承人、企业、政府等分析传统技艺类非遗旅游价值、旅游活化模式选择、开发旅游市场,对旅游部门的非遗旅游市场监管,文化部门的非遗保护与传承管理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北京绒鸟(绒花)是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是北京蚕丝绒制品的概称,历史长达1700年之久。本书主要著述了北京绒鸟(绒花)的历史由来、工艺特点、制作技艺、民俗文化、传承保护等内容,既是北京绒鸟(绒花)工艺的总结,也是绒鸟行业的发展史,其中还含有一些北京的民间习俗,填补了这一非遗项目的空白。
本书是文物大医生系列丛书的其中一本。本书讲述了官式建筑内檐棚壁糊饰技艺和它的传人们的故事。本书向我们介绍了官式建筑内檐棚壁糊饰技艺的源流、工艺流程、技艺特点、传承脉络等。通过风趣幽默的文字和现场操作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官式建筑内檐棚壁糊饰技艺的全貌。
江苏地方戏曲剧种丰富,代表性地方剧种有九个:昆剧、苏剧、锡剧、丹剧、扬剧、淮剧、淮海戏、柳琴戏和梆子,囊括了昆山、梆子、说唱、歌舞四大声腔。它们是集舞蹈、音乐、美术、文学为一体的传统艺术瑰宝,陆续被收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本书以江苏九大地方代表性戏曲剧种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剧种音乐的来源、音乐旋律构成要素、结构使用的特点和字腔关系上梳理和分析各剧种唱腔音乐特征与风格,以及戏曲伴奏等音乐元素,从而揭示江苏地方戏曲剧种的重要音乐文化价值。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是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理论依据。《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述论》由钱永平所著,本书结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际,围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简称“2003年公约”)在UNESCO层面的发展脉络以及文本中出现的文化多样性、社区、再创造、可持续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等关键概念展开探讨。本书章从UNESCO层面,梳理了对制定2003年公约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以此了解影响2003年公约出台的各种社会力量的努力和博弈过程。第二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术语及概念重新进行了阐释。第三章分析了文化遗产名录机制的选择性特征、价值评估,也分析了名录申报过程中不同社会团体的博弈及产生的影响。第四章、第五章针对2003年公约提倡的两个重要原则:文化多样性和社区
本书讲述了故宫官式建筑大木作修缮技艺和它的传人们的故事。本书作者通过深入故宫走访,收集整理了第一手资料,向我们介绍了故宫官式建筑大木作修缮技艺的源流、技艺流程,并有针对性地讲述了故宫官式建筑大木作技艺的特点、传承脉络以及传人们的故事。通过通俗的语言和现场操作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故宫官式建筑大木作修缮技艺传承的脉络,尤其是故宫古建筑修缮的历史脉络。
本书是 文物大医生 丛书中的一本。本书详细阐述了我国青铜修复技艺的产生、发展、传承历史和现状,尤其对京派青铜器修复及贾氏家族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同时,也将其所修复的代表性珍贵文物的文化内涵和所采取的修复技艺融入其中,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本专著将在对目前传承于民间的广东传统锣鼓音乐作考察和资料梳理的基础上完成。书稿将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描述和论述。广东锣鼓乐包涵着不同地区、不同的乐器合奏形式,因此书稿的*部分是结合田野考察对广东锣鼓乐进行理论界定和历史陈述;第二部分是从传统锣鼓乐的具体乐种和曲目出发,对其锣鼓及其它乐器组合形式、音乐结构、谱式、调式、旋法等音乐形态进行分析研究,梳理和归纳出各锣鼓乐种之间相对稳定的规律性特征;第三部分是关于锣鼓乐的不同区域传播与实践研究;第四部分是针对锣鼓乐的传承和生存现状进行的趋势展望和思考,并提出相关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建议。
杨福安、王京娥编著的《阿胶》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种。本书对阿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概况、历史源流到分布状况及生产工艺、产品规格、作用与价值等多个角度做了全面的叙述,并对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提出了相关的可行性方案。另有生产工艺流程及分析若干,丰富了本书的内容。
本书立足于对宛梆艺术丰富的田野考察资料进行写作,从历时与共时两个层面,对作为国家级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宛梆的生存流变和现状,宛梆的活态生存空间,以及宛梆艺术的传承体系等,进行了综合分析与呈现。本书还对 非遗之后 宛梆艺术传承的内生性动力、艺术创作、传播路径以及保护对策等问题,进行了学术性研究。
世界遗产主要包括三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以1000余幅精美绝伦的彩色图片,配以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说明文字,详细介绍了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附中英文世界遗产名录。
以碧霞元君信仰为核心的京西妙峰山庙会不仅是京畿一带乃至整个华北地区民众的信仰中心,也是近百年来中国民俗学的圣地。四百年来,京城内外的香会、香客在碧霞元君信仰的感召下,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这半个月时间内,自发地从四面八方前来朝顶进香,并由此形成了妙峰山庙会独具特色的香会文化、香道文化、茶棚文化等民间信俗文化。 本书以女神信仰为起点,剖析了明清以来华北地区碧霞元君信仰广为流传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宗教心理因素,碧霞元君的神格定位不再是虚幻缥缈的天界神灵,她乃是从现实社会中走出的、与信众心心相通的慈善老母,这一神格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于神灵的心理需求。对她的一切崇拜与信仰都是基于这样的心理而形成的。不仅如此,近百年来中国几代民俗学者前赴后继对妙峰山庙会的考察与研究,又使这里变成了民俗学
本专著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山歌的各自的艺术价值特征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有石岩客家山歌、梅县松口山歌、白口莲山歌、九峰山歌、连滩山歌。通过运用民族音乐学的方法,通过田野调查和分析阐释,提供一个关于山歌所蕴涵的娱乐价值、民俗学研究价值、实用价值及文化价值。本专著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山歌的各自的艺术价值特征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有石岩客家山歌、梅县松口山歌、白口莲山歌、九峰山歌、连滩山歌。通过运用民族音乐学的方法,通过田野调查和分析阐释,提供一个关于山歌所蕴涵的娱乐价值、民俗学研究价值、实用价值及文化价值。
《泰顺提线木偶的人类艺术学研究》是一本以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的 泰顺提线木偶 为调查与研究对象的专著。 泰顺提线木偶戏 于2011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泰顺木偶头雕刻 于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书既关注泰顺提线木偶的制作技艺,展现传承人口述史,又同时跟踪提线木偶的表演技艺,忠于记录提线木偶于村社中的活态演出。并在此基础上,从戏班、制作者、政府、观众的角度共同思考、揭示泰顺提线木偶得以活态传承的生存驱动力。全书在艺术人类学的研究视域下,从泰顺体现木偶之源流与流布,以及木偶工艺、木偶戏表演及其传承保护等方面,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撰写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