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文房水具的收藏普及类图书。文房水具有四器,即盂、滴、洗、勺,是文房诸器中唯一与笔墨纸砚同门、同源、同路、同行,经过千万年的易变轮回走过来的文用之器。既是研墨注露的盛水佳器,也是文房翰墨的宰辅国丞,千百年来受到文人雅士、寒门举子、王侯重卿、富贾儒圣的宠爱。因此宋人林洪送雅号 水中丞 。水具的演变与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人类的日常生活器易化而来。上古祖先的原始汲水器具,其实无外乎螺蚌、角、瓠,甚至是捧手一掬,拢指一舀。本书从文房水具的起源以及各时期的形制演变、制作工艺、收藏事项等进行分析,图文并茂,具有一定价值。
为寻找、挖掘和展现贵州省贵阳市文化遗产保护故事,让公众深入了解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本书以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讲述群体,汇集了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的珍贵史料,记录了个人传承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涯和经历,以及对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发展的建议,旨在展示改革开放以来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工作业绩、感人故事、先进事迹等,让古老的文化印记得以长存。
《北京绢人》中的绢人是美术人形的一种。民间布制玩具“针扎”、““彩扎”等手工艺品,都和它有着密切关系。它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中的历代士女,戏剧人物和民族舞蹈造型等题材。艺人们经过雕塑、彩绘、服装、道具和头饰等十几道工序的精细手工制作,做成栩栩如生的立体人型。它的头脸和双手都是用蚕丝制作的,它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选用上等丝绸、纱绢做成,“绢人”由此而得名。北京绢人是北京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品,是以丝绢为主做的人形,传统的民族手工艺品,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汪欣著的《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徽州传统村落为个案》通过综述外各学科领域对传统村落的研究现状以及外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实践,介绍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以文化生态学为理论基础,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探讨徽州传统村落的历史发展、存在现状以及文化生态变迁。通过考察徽州传统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情况,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的关系,探索徽州传统村落保护的途径。最后,作为全书总结,探索以村落为单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模式。
《世界遗产地图集:中国卷》是为迎接于2004年6月28至7月7日在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而编制的。图集以地图、文字、照片为表现形式,介绍中国29处世界遗产的有关情况。图集的基本资料(地图底图、文字描述、照片)均由全国各遗产地的管理单位提供手原始资料,保证了内容的性和可靠性。地图部分由总图、遗产所在省、区、直辖市地图和每处遗产的扩大图组成,由远及近地反映遗产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文字描述根据每处遗产的列入标准介绍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同时结合地图描述其所处的环境和相关的信息;配置的照片使读者对各处遗产有一个更加直观的感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