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述了欧洲从旧石器时代到2000年的发展历程,从欧洲大陆出现人类踪迹、名字起源讲述到欧盟改革、欧元发行。版式上以文字配图的方式形象、生动地进行描绘,结构方面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阐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史实。不仅全面描述欧洲政治的风云变幻,也充分注意欧洲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成就对世界的影响。
《历史的镜子》是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其历史类专题文章的集结,既有对历史的思考,也有对现实的关照,在当今仍有启发意义。全书编为政治、军事、人物、文化四部分,撷取历史细节,将真实的历史资料与深入的观察研究相结合,上到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里典型的人与事、理与法积淀其中。纵观中国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镜鉴中华民族精神的起源传承。
通过手绘漫画和爆笑段子,陈磊(笔名:混子哥)领衔的半小时漫画团队,带我们走进神秘的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埃及。他们仨和中国组团出道,人称“四大文明古国”,但最后只有中国延续到了今天。另外三个文明古国是怎么“领盒饭”的呢? 古巴比伦所在的两河流域是块黄金地皮,一拨拨“地产开发商”不请自来搞建设。 古印度号称“欧亚群租房”,远看是一个文明古国,近看是一群文明古国。 古埃及特别费朝代,人家换5个,他换30个,硬生生把改朝换代这种大事干成了流水线。 翻开本书,在铺天盖地的段子中,看懂另外三大文明古国的前世今生!
本书是一本讲述中国古代神秘古国的历史书。书中通过史料研究,结合考古学的发现成果,作者运用散文化的笔法,讲述了中国历史上25个古老古国的产生和消失的历史,能让人们极好地了解这些古国产生与兴衰的来龙去脉,更好地触摸历史,感知中国古代曾经产生与辉煌的这些古国历史和文化。如这里有 开国何茫然 的古蜀,有楼兰国沉睡的大漠,还有古中山国、渤海国、夜郎、大理、西夏等。
本书立足于全球历史观的开阔视野,共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部分,选材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多个方面,在保证历史完整与延续的基础上,简要勾勒出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帮助读者从宏观上把握历史,进而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诗经讲义稿》是傅斯年先生1927年在中山大学讲授《诗经》时的课堂讲义,也是近现代研究《诗经》的重要文献。在此书中,傅斯年发幽阐微,提出许多特异的见解,虽为学术著作,但并不深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是国学爱好者与研究者常备的一部实用手边书。
3分钟了解一个人物,半小时读完一部水浒读金庸,看神雕侠侣,论经典教科书,非《水浒》莫属■突破传统,用段子解读水浒 ■以浅语说深意,用细节品名著■积累素材,*适合你的《水浒》入门书人物脉络清晰看完就会背开启名著阅读新潮流
看半小时漫画,传统节日的来历瞬间一清二楚。陈磊(笔名:二混子)领衔的半小时漫画团队,仅通过手绘漫画和段子,就让读者通晓了二十四节气以及九个中国人喜闻乐见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和腊八节。这本书延续了半小时漫画系列既严谨又搞笑的风格,让你在哈哈大笑中学到传统节日的真正来历。 屈原自己其实都过端午节;春节的历史其实也就100多年;元宵节在古代其实是情人节;牛郎和织女其实没啥关系;古人过清明其实相当欢乐…… 这些节日来历的背后,其实是各种中国古代知识:历史、宗教、天文、地理、气候、历法等。让你在了解节日来历的同时,通晓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祖先们的古老智慧。 翻开本书,在笑出腹肌的同时,秒懂中国传统节日的真正来历!
本书最初是胡适191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时,为讲授 中国哲学史 课程编写的讲义。当时他摒弃传统从三皇五帝讲起的经学框架,改以老子、孔子为起点,采用西方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重构课程体系,引发学生轰动(如顾颉刚、傅斯年等著名学者后来均受此影响)。1919年2月,本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甫一上市即引起轰动,多次重印,至今仍然是不可多得的中国古代哲学史经典著作。
很多中学生是将《三国演义》作为历史书来阅读的,但实际上这部经典名著的故事是七分真三分假的,所谓 七实三虚 是也,而 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则是其中的典型之一,那么,究竟书中的哪些人哪些事是历史的真实再现,哪些人哪些事是作者的艺术创造呢?作为传世数百年的经典名著,《三国演义》当然有着包罗万象,兼容并蓄的风格特色,但历史的丰富和复杂注定这部书不可能把三国时期所有重要的人和事都收入它麾下的一百二十回之中,那么,究竟哪些了不起的人物和说不尽的故事不幸成了被《三国演义》遗落的沧海明珠了呢?答案尽在《语文老师没教过的三国》!
《中国人的修养》是蔡元培的传世名作,主要收录他重要的道德思想代表作品《中学修身教科书》和《华工学校讲义》,及其它几篇有关道德修养的文章。前者发表于1912年5月,后者发表于1916年,是一本但凡中国人都值得一读的修身养德之书,书中包含了这位北大最杰出的校长一生所推崇的中华传统文化修身思想和现代公民德育理念,是中国近代史上论述道德修养教育的不二之作,也是一部当下国人急需的文明指引之书。
《中国小说史略》原是鲁迅在北京大学授课时所用的讲义稿,后结集出版,并被视为鲁迅先生重要的学术著作。这部书以现代的视角解读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技巧以及演变趋势,从美学角度探究了中国文学经典的独特魅力,从神话传说,到晚清小说,引据丰富,见解独到,是研究中国小说史的开山之作。本书不仅是学术入门指南,更是理解中国文学精神的钥匙。
《三国史话》是吕思勉著作中颇为少见的文史普及读物,这本小书完全面向大众读者,每篇文章仅几千字,行文亲切朴实,颇为口语化,却又不失严谨。吕思勉在本书中引用了大量可信的证据,不仅分析了我国东汉与西晋历史时期中,曹魏、蜀汉、东吴 三国 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还对关键性历史事件作了精到的分析,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今天的大多数读者,对于三国时代的历史知识,多来自于小说《三国演义》以及纪传体国别史《三国志》,因往往习惯于以演义的观点看待古人、评述历史。而吕思勉则以客观、中立的史学观点,以通俗浅显的大众语言,纠正了长期以来许多源自演义小说所叙述的史实谬误,还原了不该被后人忽视的历史真相。
本书汇集了大量关于清宫历史悬而未决的事件真相,在综合历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诸多民间的秘闻传说进行了整理,是历史之外的历史。书中以时间为线索,自努尔哈赤起兵开始至宣统退位结束,以清朝十二帝为主,连带讲述名臣重臣、后宫嫔妃;以宫廷秘史为主,连带讲述其所涉及的一系列奇闻秘事,揭示了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并将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内幕公之于世,填补了正史留给人们的空白与缺漏。生动流畅的叙述语言、逻辑严密的分析推理、图文互注的编排方式,独特的视角,探索的眼光,深层次挖掘事件或现象背后的真相,引导读者探隐寻幽,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发现历史真相,参悟历史的玄机。
一个杨贵妃, 在李白眼里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在杜牧眼里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而在罗隐眼里,则是“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美女、宠妃、败家娘们儿以及背锅女侠,哪一个才是真的杨贵妃? 一座长安城, 在汉唐,是无可取代的帝国中枢,是王维笔下的“万国衣冠拜冕旒”; 在宋朝,却成了边境军镇; 而在明朝末年,又沦为饥荒遍地、易子而食的人间地狱。 在温伯陵笔下,历史不再是按时间码放的记事簿,而是贯通时间、看清脉络的时代演变过程。 用他的方法来读历史,你将发现历史背后的那只手,看懂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