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如棋谱,时代变了,那些历史的棋局还能教会我们什么? 刘邦开国后大杀功臣? 东汉书生、宦官、外戚到底在争什么? 北魏实行了 子贵母死 制,为什么反而出现太后专权的情况? 在李世民与武则天的双主角光环下,李治真的柔弱吗? 唐代宦官权力为何这么大? 从 洪武 到 建文 ,靖难之役背后的深层矛盾是什么? 历史不只是一种学问,真正的用处在于人生。 本书由国民历史读物《国家人文历史》团队编著,讲述了从商到清的政治兴衰重要节点,解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鲜为人知的历史趣闻或者人物,呈现历史的原貌。不误导、不戏说,让历史发出真实的声音。 在历史的棋谱里,看中国人在应对时代挑战时的成败得失与经验教训,学习历史智慧。
国难当头,惊心动魄,死里逃生,南京大屠杀期间,钮先铭将军藏匿鸡鸣寺240天,其传奇经历,闻者难以置信 一名弹尽粮绝的职业军人,从阿鼻地狱般的逃难,到藏身寺庙,化身知客僧,表现出的依然是一名和日本兵斗智斗法的战士,始终保持 胜也好、败也好、就是不和他讲和 的战略原则。期盼有朝一日能设法归队,继续抗日。 在共赴国难期间,袍泽兄弟相互扶持、永清寺僧众冒死收留、洪门兄弟侠肝义胆 人们在本能的利己、偏狭、虚荣的人性之上,表现出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家国情怀。 一个个小人物,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沦陷后南京人民 万死孤忠未肯降 的悲壮与隐忍。僧众们对于落难的职业军人从惧怕牵连到冒死收留,再到与寇周旋,最后陪护撤离,同生共死。
我们二人都是从事中共党史的教学与研究几十年的专业工作者。对“”史的研究工作,也近20年了。由于“”这段历史的特殊复杂性和曲折性,至今对一些问题还不能说都分析清楚了。但是,我们认为,对“”10年的历史,
本书突破以往西方学界强调政治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范式,从全球史的视角考察了 1550至1949年近四个世纪中国社会在经济基础、社会形态和精神信仰层面的巨变,呈现了该领域新的研究成果,是了解16世纪以降中国社会变革的权威著作。 明清以来,中国社会和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模塑了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作者运用大量史料,对中国社会复杂且深刻的变迁予以清晰的阐释,探讨了人口变化趋势、阶级结构变化,小农经济、商品贸易和制造业与信仰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等多方面的问题。 对于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一直以来备受争论的问题,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李约瑟关于中国科技停滞的思考,以及马克斯 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形成了言之有物的对话。 此外,作者还描绘了他对于中国人的理解 友善
1644年,满清入关,顺治皇帝在北京登极,至1912年民国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总统,这260余年的历史真可谓跌宕起伏、多灾多难,以致晚清穷于应付的能臣李鸿章说是中国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段历史是如此的面目多样难以厘清,又和我们离得如此之近以致我们总是觉得似曾相识。因为复杂多变正可以考量著者的功力,因为身在其中纠缠不清正可以验证学者的眼光,朱维铮先生有胆有识,以七篇30万言,为读者抽丝剥笋,以细致扎实的史料辩证,带领读者进入去今未远的事件发生现场,发现定论未定论的历史中的种种存疑之处,供读者思考,供读者阅读。这七篇文为:篇之甲 史有疑, 篇之乙 往回看, 篇之丙 说维新, 篇之丁 鸦片史, 篇之戊 神和圣 篇之己 时趋异 篇之庚政难改 篇之辛 记慈禧。
首度全新视角补正 中华民族八年抗战史 数十年来,西方人眼中的 二战 始终是一场美英苏领衔抗击法西斯的血腥战争,亚洲战场上英勇抗击日本的中国却由于种种因素被遗忘。 基于大量珍贵的历史文件、私人信件、日记尤其是*的解禁档案,西方著名历史学家拉纳米特披露了1937~1945 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连串入侵、屠杀与抗争的史实。从日本悍然发动的七七事变,到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从忍痛炸毁黄河堤坝以水代兵,到派遣军队远征他国;从与罗斯福、丘吉尔、史迪威的国际周旋,到聚焦中国三大战时人物 战火中崛起的划时代巨人*,挑起千斤重担的战时领袖蒋介石,从革命志士堕落为汉奸的汪精卫 八年艰苦抗战,无数悲天恸地的事件,万千大小人物的命运变迁,共同构成了这部著作。 在书中,米特严肃地指出:自 二战 时起,中国就已经是 负责任的
1924年7月,鲁迅与同行的十余位名家学者,从北京西站坐火车出发,西行前往西北大学暑期学校讲学。这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次西北之行。鲁迅的这次长安行收获颇丰,观光游览,阅市淘宝,买书看戏,讲演《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仰望 唐朝的天空 ,在西北大地播撒下新思想新文化的种子。全书以民国时期日记、书信、新闻报道、回忆文章与诸多信史记载等相关资料为基本素材,结合相关研究成果,追寻鲁迅的脚步,梳理出这一年前后鲁迅所经历的一些重要时刻,唤醒尘封的历史档案,揭开流言背后的真相。在鲁迅的行迹和视线里,完成了一段长安记忆及其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面对军阀统治与各界人士,鲁迅身处的每一个历史现场与细节都格外引人注目,作者用行云流水的文笔,向读者复原了一个血肉饱满、伟大而平凡的鲁迅先生。
澎湖是东亚海域的航海指标,无论是该区域的南北向航行(台湾东部航线除外)或者是东西向航行,大部分的航线皆以澎湖为中继站,或是航海的导航地点,犹如非洲的好望角或是毛里求斯。正因如此,元朝之后,海外贸易兴盛,政府开始在澎湖设置据点观察海上变化。几百年后的荷兰人来到了澎湖,想以澎湖为据点,作为贸易站、军事防御地点。 本书以十七世纪的澎湖为背景,论述了十七世纪初荷兰人两度占据澎湖的前因后果与来龙去脉。作者爬梳浩瀚史料,以贴近当代人的写作技巧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提供了一个摆脱欧洲大航海论述的十七世纪东亚史观,也翻转中心与边陲的偏见,借由史实的考证,让东亚的主体性得以浮现,让人重新看到台湾的价值。
该书稿是一部用文学笔法来重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历史的作品。该书稿分为十二个独立篇章,以十二个小人物的视角来观察历史烟云,以回忆的口吻讲述南京城里的大事小情。个人的曲折人生与时代洪流交织辉映,复杂的情感体验为历史画卷添上生动注脚。本书的作者王一心老师是一位极其成熟、严谨的写作者,大胆尝试了一种非虚构性质的虚构写作。以微观史研究的功夫来书写小市民的心灵史。看似在做小说家言,但对细节的把控笔笔不苟,运用大量的回忆录、日记、新闻报道作为史料支撑起全书的严谨叙事,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历史体验感。总的来说,该书稿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和可读性,作者功力深厚,潜心研究,书稿文辞优美,配图得宜,以微观视角深挖宏阔历史,具有相当的文史价值。
在民国这个巨大的历史和思想时空里,封建传统社会旧有的道统、学统和家法,与民国社会逐渐新兴和发展的科学、民主等理念,在这个特殊的时代相互冲突、交融,新的学统和文脉需要被一个整体包容的氛围有条件地吸收、整合、重建。全书本着为见树木,必入森林的原则,力求通过多个关键词和兴奋点,揭示民国大学文脉与学统间复杂的内在关联和理路,并与读者一起感受历史细节的力量。 作者在长期深耕第二历史档案馆史料、查阅大量第一手资料和文献的基础上,通过 入林见树 雅言俗语 旧学新知 激烈稳健 积极消极 古典现代 激进保守 等12章,以民国时期南北两所代表性大学 中央大学与北京大学,和胡适、傅斯年、吴宓、胡先骕、卢冀野等代表性人物的文学理念、文化思想差异及其演变为研究对象,由文入史,关联人事,进行解读讲述;试图重返民
十字军是中世纪历史长河中避不开的一段历史、一个专门的历史术语。 《十字军东征》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描述和较为客观的分析,讲述历时200多年、反复八次的十字军东征,完整呈现了十字军东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全貌,以及它给西欧和东方世界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全书展现近1000年前东西方世界第一次交流时的历史场景,同时揭示了近代西欧向外扩张的历史源头,是一本世界史普及读物。
本书以纪实的手法记述了北洋政府时期掌控或左右北洋政府中央政权,或在某些重大历史事件中产生过重大影响、具有鲜明人物特点与争议的军阀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张勋、曹锟、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张宗昌、韩复榘十人,参考20世纪初和二三十年代的一些原始资料,以及相关人物口述,褪去尘封已久的历史,通过客观事实,讲述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发迹、崛起,以及后结局,力求客观、公允,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本书语言通俗生动、事件记述详尽准确、人物描写细致入微。是一部有价值且有可读性的历史作品。
《孤独百年:张学良的思想人生》作者运用国内外的大量历史档案、学术研究成果及张学良*权威的口述史料,引经据典,多角度、全方位地详细说明张学良爱国思想的产生过程、表现及影响。该著既是风格别具的传记,更是思想评传;具有视角新、史料新、观点新之特征,填补了张学良研究领域的空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人们可能会问,作为 东北王 的长子,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他何来 孤独 ?如果从其显赫的家庭出身和社会地位看,他确实没有理由 孤独 ,也不可能 孤独 。但当你走近张学良,特别是走进张学良的思想世界,就会发现,他不仅 孤独 ,而且是 孤独百年 。
本书讲述清末状元、近代工商业先驱、教育家张謇参加科举高中状元、后办实业创办大生纱厂的奋斗经历,详细记录了张謇作为一代爱国企业家用实业救国的辉煌人生。
康有为因何否认曾密谋捕杀西太后? 戊戌变法是否败于袁世凯 告密 ? 同盟会内部为何发生 倒孙 风潮? 共和知识分子为何才是辛亥革命真正的领导者? 辛亥革命时期各帝国主义对华政策有何内幕? 南京临时政府面临怎样的财政危机? 孙中山是 资产阶级 还是 平民知识分子 ? 围绕 国民国家 改良派、革命派提出了哪些方案?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革命,它推翻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帝制,开启了对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探求,从此之后,中国人民的斗争一浪高过一浪,汹涌澎湃,再也无法阻遏。 著名历史学家杨天石的这部作品,从史料本身出发,对辛亥革命前后的史料进行系统梳理,严密分析论证,进行探微发隐,目的在于揭示辛亥革命前后一段时间中国政治、文化、人物的历史真相。作品通过解读戊戌政变至孙中山改组国
我们二人都是从事中共党史的教学与研究几十年的专业工作者。对“”史的研究工作,也近20年了。由于“”这段历史的特殊复杂性和曲折性,至今对一些问题还不能说都分析清楚了。但是,我们认为,对“”10年的历史,
从皇家废园到莘莘学子梦想之地,北京大学校园的前身经历了怎样的建造过程? 未名湖畔的诗意景观险些被从校园规划的蓝图上永远抹去,博雅塔 中国式外壳 的建造本是一场耗资不菲的实验。 中国建筑复兴 的号召下,对于 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样式 ,燕园的缔造者们争论不休,规划者和实施者的分歧贯穿始终。 在这段往事中,有说着流利英语的国学大师、深爱着中国园林的异国教授、自学成才的工程师、对建筑问题负有责任的化学家,还有号称在内务府干过活的工匠 本书以一手史料、百余幅图片,再现他们的合作、争执、博弈、妥协,以及在东西文化碰撞的时代狂澜中,燕园一步步拥有如今湖光塔影的历程。
全书以传主阎廷瑞(泽溥)的人生发展为主线,记叙了其由一个闯关东的天津码头苦力,发展到张作霖深耕东北的得力干将,*后成为*后一届北洋政府经略经济、外交等事物的财政总长,但在时代乱局下,*终离奇殉难的人生轨迹。全书将个人命运与东北、华北乃至全国的历史发展交织在一起,反映了甲午战争后到抗战爆发前东北、华北的历史沧桑,既是一部个人发展史,也是一份历史启示录。
本书以大量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珍贵历史图片为写作线索,将旧日影像的研究脉络与民国初年的历史紧密相连,给读者勾画了一幅跃然纸上的民国初年社会图景:跟随作者风趣的行文和一张张精心挑选的老照片,我们看到在时代交叉点上诞生的民国,它充满新生的气息,但却有各类势力的暗流汹涌;同时,还夹杂着新旧更替时期的尝试与阵痛 在这里,有关民国初年的那段历史不再是冰冷直白的文字叙述,而是锋芒与理解并存的一种真实。透过那些历经百年的旧日影像,民初历史所饱含的矛盾、复杂与困惑,悉数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