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描写的内容,是追溯从地理大发现到1840年这三百多年里,中国的开放与失败,曾经的盛世到后来的衰败而被动挨打,这个历史期间的客观得失与经验教训。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试探的百年,时间从1516年到1644年,从隆庆开关到明末清初,大航海时代以来,中国也曾经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第二部分是跌宕的百年,时间从1644到1735年,清朝早期的开放如何发展成中期的封闭的。第三部分是锁死在系统中的百年,时间从1735到1840年,这个时期的西方从大航海走向工业革命,而中国却关闭了大门,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
《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以大历史、大叙事的手笔,将中国移民走向世界的五百年历史,融会贯通于同期世界格局发展变化的大框架中,读来令人领悟深远。更重要的是,孔教授在展示全球华人移民五百年历史精彩画卷的基础上,有力论证了其重要观点: 海外华人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题中应有之意,是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是,海外华人研究被提升到新的境界。 从殖民统治者到被奴役的臣民,从独立后民族国家执掌大权的统治集团到洋溢民族主义激情的知识精英;从颐指气使的大富豪到埋头养家糊口的升斗小民, 华人 与周边 他者 之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作为外来者,海外华人需要认识了解 他者 并与之共生共存;而后者同样也时时刻刻审视着这些远道而来的异乡人:他们是可以和平相处、共谋发展的新朋友,还是居心叵测
本书基于作者对1931年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史料的积累,以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共合作为主线,以大事记的形式叙述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全国抗战胜利,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并最终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全方位展示国共两党携手抗日并为取得胜利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图说上海老洋房》介绍的48栋老洋房,都是如今不可多得、不可复制、不可再生、闻名上海滩的名人豪宅,如沙逊别墅、马勒别墅、马歇尔别墅、马立斯花园、丁香花园、三井花园、荣宗敬故居、周湘云故居、严裕棠旧居、盛重颐旧居、宋子文旧居、爱庐、郭棣活旧居、白宫馆 自然,其中发生过的故事,留下的遗韵,产生的影响,就更加耐人寻味。 《图说上海老洋房》是集上海老洋房建筑语汇和上海名人掌故逸事于一体的彩色影集,一卷在手,上海滩昔日的独特风貌自在眼底,于增智、解史、娱情、鉴赏都有不可替代的补益。
本书在系统地、有独立见解地整理前人之学术积淀、收集隐语行话历时性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类研究,并且描述、揭示这个语言文化的神秘世界。它可以帮助解读古籍、杂学,可以用于研究历时性和共时性的亚文化状况,考察、透析历史上的现实和社会状况、阶层结构,以及社会心理等。 本书专业性很强,却又有知识性、可读性。如著名的 江永女书 的历史渊源、来龙去脉,涉及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心理学等领域,远不止语言学范畴,可谓一种大系统研究。
在中国人心中,任何一座山都可能是神圣且令人敬畏的,山上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灵感之地或名胜古迹。人们朝山、进香,追求精神超脱,或在自然中获取崇高感。 本书中的八篇论文,讨论了泰山、五台山、嵩山和曹溪、黄山、普陀山、武当山、妙峰山在中国历史上作为朝圣之地的起起落落,通过对圣地的构建、对朝圣之旅的探究,一窥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精髓。
本书详细叙述了辛亥革命发生的前因后果。 1911 年的辛亥革命,实际上是三股力量之间的博弈:朝廷、立宪派与革命党。变革的结果,亦不外乎这么几种:一、君主专制;二、君主立宪;三、共和立宪。孙中山等人领导的革命党,在付出无量头颅无量血的代价之后,终于打倒了君主专制,中国从此再也容不得皇帝存在了。在这场十年的赛跑中,大清跑输了,立宪派跑输了,革命党跑赢了。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2周年,世界知识出版社正式出版中文版由堀场一雄著的《日本对华战争指导史》。该书可称为该社已出版的服部卓四郎著《大东亚战争全史》的姊妹篇,记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作者是旧目军的精英官僚、陆军大佐堀场一雄。他1900年出生,1914年入日本名古屋陆军少年学校学习,1922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第34期),1930午日本陆军大学毕业。在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他始终在策划侵华战争的核心机要部门担任要职:1937-1939年在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战争指导处工作,1939年12月-1941年7月在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工作。在参谋本部和派遣军总司令部的文件中,他拟制的方案甚多。堀场一雄说, 我的全部精力完全贯注于处理对华战争。 战争结束后,堀场一雄
《陈独秀大传(第3版)》从陈独秀的家世、童年写起,对陈独秀的青年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大革命时期、托派时期、抗战时期以及晚年,都作了客观的介绍,不仅对大时代背景下他的独特形象有深入刻画,还对其跌宕起伏、曲折离奇的政治生涯进行了精彩论述。另外,通过陈独秀一生的思想演变,读者可以透析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演变过程。 《陈独秀大传(第3版)》的作者是任建树。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在版基础上修订而成,对国民党特务组织在中国大陆的整个活动史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生动的记述。全书用了大量原始史料,全面客观地论述了国民党的特务组织之源起、发展及其活动,直到抗战胜利后在大陆的没落结束的历史。全书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文献性于一体,文笔严谨而生动,不仅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而且拓展了民国史的学术研究范围。
大学是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诞生的一种新事物。它的诞生既是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必然需要,也是近代中国打开国门后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结果,承载了引导中华文明在近代转型之路上前行的历史重任。 本书以大学存在的空间场域 校园为研究对象和切入口,是关于近代中国大学史的一项个案研究新成果。全书用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语言,揭示了民国时期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从无到有、从荒野湖山到黉宫胜地的动态过程,还原了其间各方之间的复杂纠葛,以及建校先驱为新校园诞生所做的不懈努力。该书又将珞珈山校园的诞生,置于近代中西建筑文化激荡交汇的历史进程中,探究了这一近代国立大学新校园所折射出的建筑文化意涵和时代思潮,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观察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独特视角。该书对于近代中国大学史研究及建筑文化史研究的深化
本书探讨了国民政府时期北平市长的施政理念和治市举措对北平城市发展的作用,以及北平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内在联系。以何其巩、张荫梧、周大文、袁良、秦德纯、熊斌、何思源、刘瑶章等几位市长为核心,按城市建设的主要方面,如社会管理、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交通(电汽车、道路)、公用设施(自来水、电灯、电话)、市政建设等,选取重点,分别进行研究。梳理了他们的做法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总结了其施政经验和教训,为当今北京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借鉴。以整理馆藏档案为 内部 成果,同时兼顾史学界的 外部 研究,通过档案研究来见证历史,探讨北平市长的施政思想、北平时期的城市发展。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一家共牺牲了六位亲人,分别是他的妻子杨开 慧、两个弟弟毛泽民和毛泽覃、堂妹毛泽建、长子毛岸英、侄儿毛楚雄。他们都是毛泽东的至亲,也是胸怀救国救民理想的革命志士。 本书详细记述了毛泽东的六位至亲,是如何在毛泽东的思想引领、精神鼓舞和行动带动下,投身革命、不畏艰辛、视死如归、流血牺牲的过程。歌颂了革命者胸怀天下、大公无私、大无畏的精神。
面对清末内忧外患,能臣志士提出各种救国之策,张之洞即代表人物之一。本书作者从浩瀚的档案中钩沉历史,以时间为轴深入揭示了这位清末改革家的心路历程。张之洞受晚清危机的驱动,艰难地推动老朽的清王朝革除积弊,可改革却违背了他的初衷,成了瓦解王权的 不定时炸弹 。这于张之洞来说可能是悲剧,但对中华民族来说却是一件幸事。回顾这段历史,可以让我们看清中兴名臣的历史局限和晚清变法失败的教训,读懂中国近代化转型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变革逻辑。
本书是《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丛书》的第四册。书稿全面生动描绘了一个半世纪以来,在投身和支持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事业中,广大华侨华人与中国共产党及国民党民主派领袖们的密切交往,以及结下的深厚情谊,呈现了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和华侨华人史上多姿多彩的一页。这些领袖人物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以及孙中山、黄兴、宋庆龄、何香凝共12位
本书收集了原国民党将领亲自回忆 围剿 边区革命根据地的文章数十篇,内容涉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湘赣边区革命根据地、湘鄂赣边区革命根据地、闽浙赣边区革命根据地、鄂豫皖边区革命根据地、湘鄂西边区革命根据地,等等十三个边区革命根据地,并对 围剿 每个根据地的情况写了 综述 ,以便给读者一个概况,更易于阅读回忆录。
《华侨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丛书的第二册,客观、系统地记述了华侨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发挥的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华侨不屈不挠,继续支持祖国反帝反封建革命,他们在海外声援五四运动,少部分华侨先进分子向国内传播马列主义、参与创建中共;他们响应孙中山号召改组海外国民党组织,声援五卅运动,支持北伐战争,参与推动国民革命掀起高潮。抗日战争爆发后,华侨以人力、财力、物力报效祖国,支援祖国的抗战事业;开展文化救亡运动;反对投降分裂,维护国共合作抗战;开展国际抗日援华活动、参加侨居地反法西斯战争配合祖国抗战。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国民党发动内战,华侨社会发生分化整合,越来越多的华侨对国民党大失所望,声援人民解放战争;部分华侨
抗战期间,共产党敌后战场与日军共发生战斗不计其数,英雄人物风起云涌。本书选择了其中*特色和有影响力的15个人物和团体以及14次战斗,反映了当时共产党敌后战场实况、抗日将士浴血奋战的丰功伟绩以及国共两党在战场上的密切合作等。这些英雄人物与战役,彰显了中华民族在抗击外族入侵时的决心与勇气。 抗战期间,共产党敌后战场与日军共发生战斗不计其数,英雄人物风起云涌。本书选择了其中*特色和有影响力的15个人物和团体以及14次战斗,反映了当时共产党敌后战场实况、抗日将士浴血奋战的丰功伟绩以及国共两党在战场上的密切合作等。这些英雄人物与战役,彰显了中华民族在抗击外族入侵时的决心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