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本·白图泰于弱冠之年离乡远游各国。1333年至印度德里,留居9年;1345年游历广州、杭州等地,1347年至印度,1349年返回摩洛哥,后又去西班牙和中西非旅游。1354年定居非斯。他口述其旅行见闻,由他人笔录成书,名为《伊本·白图泰游记》。此书详细记述了北非、中亚、南亚、东亚诸国的风土人情,包含对中国民俗和景象的记载,对研究中国与阿拉伯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有参考价值。文笔生动,引人入胜,作为世界名著,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世代读者心中拥有崇高地位。
《文明之光(精华本)(精)》是吴军博士《文明之光》全四册的精华本。 全书大致按照从地球诞生到近现代的顺序讲述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各个阶段,以人文和科技、经济结合的视角,选取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或事件,透过有趣易懂的故事式的讲解,揭示人类文明不断解决问题、曲折前行的辉煌历程,以及平凡人等对社会进步的巨大贡献,地展现了一幅人类文明发展的宏大画卷。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既能够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体会到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多样性。
......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既是人类历史的重要载体,也是社会变迁的重要见证者。意大利作为欧洲文明古国,研究其丰富的城市历史和文化遗产也对我国的城市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稿从空间角度切入,通过对各城市的解读介绍意大利历史的发展线索,并探索和揭示意大利 的历史、文化和国民性格、身份形成的根源。 母狼乳婴的传说为罗马的起源增添了神秘的色彩,雏菊因有君子之风而被推为意大利的国花,从狼到雏菊,背后隐藏着意大利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特点和民族性格。作者从意大利各城市出发——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通过一个个历史个案的考察,以人、事、物为线索将历史勾连起来,对建筑艺术、城市空间进行深入解读,同时作者以深入浅出的写法,帮助读者 深刻地理解城市景观符号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是一部学术性与普及性兼具的
《影响人类历史的30场审判》把读者带进了过往的一场场审判中,遗憾的是,我们永远只能是来自千百年后的今天的法庭的旁听者,而非审判者。即便我们分明知道那是冤假错案,也束手无策,然而也正是这些无法被改变的遗憾,才使人们去深刻地记住。在蒙昧的年代,由于不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所存在的世界,人们无不崇拜天和神的力量。那时的法庭,神就是至高无上的审判官,人们获得的所谓“神的指示”在如今看来是极其荒唐和可笑的,但正是这些荒唐和可笑,谋杀了历史上无数追求真理和科学的人。从歪曲事实的神治走向人治和公正的法制的道路是何等的崎岖坎坷,但是人类也终于走出了那个蒙昧的时代,尽管当今的法制还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今天我们也一样在不懈努力着往更公开公正,更正义和自由的道路上前进。 今日的文明法制,昨日的浴血
在对待邻居和客人这方面,中国人历来是慷慨而大方的。譬如,在对地球村里的邻居的称谓上,这一点就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人只用自己语言中美好的字眼来称呼芳邻,例如“美利坚”和“英吉利”,当然,还有“德意志”。 “德意志”源于德语“Deutsch”的音译,但这个翻译的妙处,在于它兼顾了音和义。德意志这个国家的性格中,确实具有“德”这个字所含有的稳重老成,也有“意志”这个词所含有的严肃刻板。 一切伟大的民族都兼具复杂的性格和庞大的历史,远不是三言两语即可说明的。真实的德国是什么样子?真实的德意志是什么样子?这些问题想要在一本小册子里完全说清楚是很难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从头至尾地看看德国历史长河沿岸那些特别出众的风景,领略一下德意志文化海洋中那些特别迷人的风情。 哪儿来的野蛮人 天兵神将 说起日耳曼
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的鸿篇巨制,这是一次高瞻远瞩的放眼看世界,这是一部无所不包的关于我们的星球、世界和这个世界里的人及自然的杰作。正如书名《世界:一部历史》所显示的,这不是一部史书,它关注的主体是世界(是自冰川时代以来人类得以产生和存在的整个世界),历史只是其“看”世界的方法和视角。因为站在了这样的高度,所以“世界”的故事里有以文明的形成、影响和变革统领的人类内部的“分”与“合”;也有人类与自然界的其他物种、自然环境和星球的相互关联。 不同于其他书籍,本书的每一章都是一段时期内的世界图景,读者可以对任何一个区域或洲内所发生的事件进行比较和联系,就好像一个外星人观察到的地球上发生的一切。本书关注人类存在的方方面面:包括科学、艺术、思想、苦难、快乐与想象这些层面。当然,本书还有很多发
参加本书编写的,都是从事历史的教学和研究多年、学有所成的专家;为本书作画的,都是画界的高手。尽管这样写作历史,这样系统地作历史画卷,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次。我们缺乏经验。但是,我们认为在学校、部队、机关、企业和众多家庭的书架上需要摆上这部画卷和《中华史画卷》。这就是我们决心编纂这部书的动力。现在当书稿和画稿即将付印的时候,我们的信心比开始策划、起草的时候更足了:展卷通览,可以自信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当然,我们仍然十分渴望着得到读者们的指教和批评。
《轴心时代的波斯与中国——张骞通西域前的丝绸之路》是一部研究古波斯历史和早期中西方文明交往的社科著作。结合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波斯帝国各郡国贡使浮雕进行辨识和确认,为中西方文明的早期交往提供了确切的实物证据,为张骞通西域前的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 手的文物资料。通过中外出土文物和馆藏文物的对比研究,梳理出张骞通西域前的丝绸之路上中西文明交往的轨迹,极大地推进了早期丝绸之路研究的进展。 本书由北京大学林梅村教授四赴伊朗,历时九年考察编撰而成,以400余幅实地拍摄高清照片和手绘线图,采用中英文双语解说,展示了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澜壮阔的历史,打开波斯文化之窗,再现古波斯帝国文明之美,探索两千多年前古波斯帝国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