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10册】成语里的万年中华史
一部太平天国兴亡录,就是一部晚清中国大历史。本书以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为主线,全景式展现了晚清中国和世界局势。作者对登场人物做了精准刻画,从太平天国的领导者洪秀全、石达开、杨秀清等,到清政府各级官员如林则徐、左宗棠、曾国藩等,再到天地会、小刀会等社会组织的领导人,同时对各地历史文化进行了介绍。不歪曲,不编造,客观还原真实的细节。
《劳榦先生著作集》分上下两卷,收入劳榦先生的作品146篇,全部文章在大陆次结集出版。劳榦先生发表过的文章数量庞大,内容博杂,这次收入的按主题主要分为九个部分,包括史学理论与中国史问题、上古史及相关问题、秦汉史及相关问题、边疆史与中外关系史、思想与宗教、文字与文学、艺术与博物、自述与怀人、书信及其他。
本书为“晚清官书局研究书系”之一。19世纪中叶,清政府实行积极的出版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创办了大量的书局。官书局分设于各地,刊刻传统经典,翻译西学著作,出版量之大,品种之多,内容之丰富,居历代官方出版机构之首。官书局产生于雕版印刷日趋没落,新的印刷技术日渐兴起之际,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出版史、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晚清官书局是中国近代出版事业的先声,象征着中国出版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该书梳理了官书局的研究现状,并就官书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探讨,对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文化史研究者都有的参考价值。
本书作者王明珂是杰出的历史人类学家,现为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中兴大学讲座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在海峡两岸学术界极具影响力。这是他的随笔集,分为三辑。在“思亲怀人篇”,作者深情回忆“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怀念恩师,重新发现边缘时代的边缘人,寻访学界前辈的足迹,观察历史变迁的微观过程。“学术反思篇”是本书的重点,汇集了作者数十年来田野考察与学术探索的心得,浸透着深刻的学术反思与深沉的现实关怀。“学术访谈篇”收录了三篇深度采访,从中可以了解作者的人生轨迹与研究经验。 作者矢志坚持学术为现实服务的理念,这使他的调查研究接地气,通人情,明事理,行文平易通达,深具现实关怀与学术反思力。
《越秀碑刻》是研究岭南金石的一本专题性图书,收录广州市越秀区碑刻一百方,分宗教、学宫、祠堂、名胜、墓志、其他六大类别,以图、文、考略的形式著录。图,即拓本或照片图录;文,即释文玉并加标点;考略,即简略的考评与研究文字。本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广州市越秀地区所存金石的现状况以及内容,具有较高的历史考古价值、文献补充价值、书法研究价值、文学欣赏价值等。
《国际视野中的贵州人类学·彝学:夜郎史传》中记述了夜郎家支的正宗谱系,指出夜郎的族源,出于古夷人武部族的武僰支,始祖僰阿蒙。夜郎的三世孙夜郎朵开始建国,兴起君长制,号称“夜郎勾起”。其时约当春秋中叶,其地在滇东北境。僰阿蒙八世孙武阿古时,与武古笃部族联姻。居太液南岸。武古笃为今彝族阿细一支的先世。太夜,江河名,疑是汉书史书记载传说为竹王兴起的遁水。
《散叶集》是由历史学家陈梧桐教授撰著的史学文集,最近由河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陈梧桐教授先后出版过《洪武大帝朱元璋》、《黄河传》、《朱元璋研究》、《古代民族关系论稿》、《履痕集》、《自从出了朱皇帝》等多部专著和论文集,甚得学术界好评。现在出版的《散叶集》以飨读者。
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著的这本《战争的余烬(法兰西殖民帝国的灭亡及美国对越南的干预上下)(精)》讲述了一场横跨20世纪中叶、驱动国际事务中各股政治力量的传奇战争——法国-印度支那战争(又称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或第一次越南战争)。本书书名“战争的余烬:法兰西殖民帝国的覆灭与美国铸造的越南”点出主旨:一个西方国家(法兰西殖民帝国)在印度支那失势,另一个国家(美国)随后到来,且后者进行的军事干预发生在前者战争的余烬中,并成为前者经验的囚徒,而且越卷越深。书中讲述的核心内容是:法国——曾在1940年俯首听命,遭到纳粹德国的蹂躏,接下来又温顺地将印度支那拱手让给一路向前推进的日本——在1945年后想要重建殖民主义统治,而此时欧洲帝国主义体系的大厦已经摇摇欲倾。1954年越盟以严格的纪律、韧性和实战技巧在奠边府战役
《中外历史年表》以时间为坐标,以不同颜色的图标代表不同的地域,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历史发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科技文化,尽可能详细地展示于一表之中,既描述世界历史发展的脉络,又方便读者进行横向的比较。可谓:一册在手,纵览天下、古今大事。
《亚历山大大帝》是德国历史学家德罗伊森的处女作,单卷本首次出版于1833年。四十几年后(1877/78年),暮年的德罗伊森亲自修订此书,并将其与另外两卷后继者史(分别写于1836、1843年)合并,统名为《希腊化史》(Geschichte des Hellenismus)。 在德罗伊森眼中,亚历山大大帝绝不是浴血冒进的一介武夫,征战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东西方文明的融合才是他心之所向,天下大同才是他的终ji目标。亚历山大大帝英年早逝,死后他创建的帝国随即分崩离析。表面上这是武力制胜的必然悲剧,其背后不可见的精神交融却孕育出坚不可摧的强大生机。亚历山大大帝不是古希腊世界的终结者,而是一个全新文明的开创者。他用激情挑战着血肉人身的极限,用沉着、自信和无畏,开示出超脱尘世的精神力量。如果说英雄成就历史,那么亚历山大大帝的传奇和他身后百年“希腊化”
百年宋案研究首要的问题在于研究者错将“宋案”等同于“刺宋案”。尚小明著的《宋案重审/近世中国》纠正了这一偏差,明确揭示“宋案”实际上是由收抚共进会、调查欢迎国会团、操弄宪法起草、构陷“孙黄宋”、“匿名氏”攻击、低价购买公债以及刺杀宋教仁等多个情节次第演进与交错进行而酿成的复杂案件,并以极其细腻的考证,将看似毫无关联的各个情节之间的内在关系揭示出来,最终令人信服地揭开了宋案一系列谜团。书中披露了大量民初政坛秘辛,对案件发生前后的许多矛盾现象也都给予了合乎事实与逻辑的解释。全书约有90%的材料为以往宋案研究者不曾利用,其中相当部分系公开。
本书是关于西方古代文化和符号主义的集大成之作,写于1928年,全书共15章,揭示了古代不列颠岛和高卢的社会组织及其仪式、亚特兰蒂斯和古代诸神、赫尔墨斯相关作品、斯芬克斯之谜、伊西斯与古代埃及传说、象征主义、毕达哥拉斯的哲学以及希兰传说等,总结了西方古代各种哲学流派和团体,还配有大量相关的插图。本书包罗哲学、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语言学等诸学科知识,是了解西方文明的钥匙,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化中的一些基本常识和背景渊源。
《周必大的历史世界:南宋高、孝、光、宁四朝士人关系之研究》在南宋高、孝、光、宁四朝的历史时段之中,在宋金关系与理学新潮的时代问题之下,对以周必大为中心的各个社会领域的士人关系作出研究,借此考察当时士人的思想、情感与行动。 全书五章,章以孝宗淳熙七年(1180)周必大进入宰执阶层以前的仕宦生涯为论述的时段,以高、孝两朝政局的转化为背景来探讨当时的士人关系。第二章以孝宗执政后期的淳熙十一年至十四年(1184-1187)为论述的时段,探讨周必大担任宰执期间,宋金对峙之下的士人关系。第三章以孝宗朝淳熙七年至宁宗朝嘉泰元年(1180-1201)为论述的时段,探讨在周必大担任宰执及以后的时期里,士人在理学新潮之下的政治关系。第四章对应第三章而撰。第五章对应以上各章所论南宋时代问题之下士人关系中的矛盾分歧而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