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条河流”能够影响上下游国家的地缘政治关系,那么,“一条产业链”为什么不能起到同样的作用呢?本书借鉴“地缘政治”的概念,提出了“产缘政治”这一崭新理论,结合上至古希腊罗马、下至当今的世界历史实例,以产缘政治的视角重新看待人类文明的演进与大国崛起的历史。作为第一届亚洲图书奖得主张笑宇力作“文明三部曲”之终章,对4000年人类历史进行剔肤见骨地解剖,切中“技术·商贸·产业”三大历史的龙骨,揭示塑造我们这个世界最巨大、最隐秘的力量。新锐历史学者张笑宇,以近期新的认知模型重新解释历史与我们的世界:以“漏斗—喇叭模型”,重述技术进步的逻辑;以“三流循环”,拆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以“产缘政治”,阐释国家的博弈与兴亡。本书将带你重新思考:古罗马政体与奴隶产业之间有什么内在关系?中古时代欧
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政治史与家族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图突破既往“政治集团”与“党争说”的分析范式,一方面在政治史的脉络中探讨西晋权力结构从形成到崩溃的过程,对魏晋之际的政治过程作了细腻而深入的分析;另一方面考察了魏晋大族之间的政治、婚姻、交往网络,梳理还原了其间错综复杂的政治人事关系,探究这一社会网络在魏晋政治变局中发挥的作用。在现今魏晋隋唐史研究领域,仇鹿鸣算得上是极为突出的学术新锐,本书自2012年出版以来,广受好评,不断重印也显示了此书的市场号召力。
今天的中国究竟从何而来?现代中国何以能避免多族群帝国崩溃和分裂的命运,建立一个高度有效且长期稳定的国家?其疆域构成、族群组合和政权形态具有何种历史合理性与独特性?今后的中国国家能否继续维持“既大且强”的格局?本书令人信服地回答了以上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本书是一部视野宏大、新见迭出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全书主要围绕对现代中国形成过程的重新认识问题,以及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书写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展开研究。作者从全球史的视角,着眼于地缘政治、财政军事和政治认同三个要素,全面论述十七至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下探寻现代中国形成的独特路径。全书视野宽广,内容丰富,见解独到,对于试图理解现代中国之过去与未来的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来说,都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精彩著作。
在三百万年的人类进化史中,谁能率先掌握先进技术,就能取得阶段性领先,甚至灭掉其他竞争者。因此,从地缘角度写一部人类史,不仅是复盘人类的进化历程,展示各有所长的诸多文明,比较东西方的成败优劣,更是要寻找隐藏于地理与时间背后的规则,以及那些关键的技术节点,帮助大家重新认识自己,看清未来世界的走向。地图上有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一段故事都会以不同形式反复上演。看懂地图,才能看懂波澜激荡的历史;看清地缘,才能看清未来世界新走向。翻开这本书,你将看到:◎人类是如何脱离动物范畴,变身为万物之灵的?◎为何人类文明发源于热带,兴盛于温带?◎为什么尼罗河阻碍了埃及向非洲腹地传播文明,反而促使全新类型的海洋文明出现?◎是什么让人类可以突破血缘纽带,实现社群扩张,团结更多人?这带来的不仅是内
本书为著名历史学家沈松侨先生的论文集,共9篇。这些文章品质精良、研究扎实,综合反映了作者的学术观点与成就,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整体来看,本书各篇在史料的搜集、考据和利用上颇显功力,用新材料讲新故事。如《中国的一日,一日的中国》一篇,以1936年出版的《中国的一日》为材料基础,考察近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权力关系与社会认同;或如《经济作物与近代河南农村经济》,利用档案、时人调查、近代报章等多样史料,提供了丰富的统计数据支持。另外,作者对中西史学理论掌握熟练、运用灵活,使其所论问题不局限于近代中国,而是具有一定普遍性。
本书是一部明代政治制度史的经典著作,立足于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形成道路,以明代国家权力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法则为切入点,勾勒出明代从中央到地方,从皇帝到乡绅里甲层层制衡的庞大国家机器。通过明代权力结构初创、定型、调整、再定型的全过程,展现明代国家权力结构演变的双轨制轨迹,展示中国历代国家权力“内廷机构外廷化、中央机构地方化、监察机构行政化”的普遍规律,揭示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尤其是君主制度的本质特征。
本书旨在针对历史学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与重要研究趋势进行分析,以此提供给学界进行参考。 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总结出十个热门及前瞻议题:一、情感史;二、阅读史、书籍史与出版文化;三、文化相遇;四、历史记忆;五、 史视野;六、帝国与 ;七、环境与历史;八、科学、技术与医疗;九、新史料与历史书写;十、大众史学与公共史学。 历史学研究的不断发展,需要不断地被认识。 西方学界习惯每十年就要进行一次学术的回顾与讨论,同样,本书所秉持的这一宗旨,无疑将对我们继续研究历史有所裨益。整体的走向与趋势,既让后来的治史者心中有数,也让我们在回顾的过程中,看到历史学研究发展的脉络,为史学研究提供新门径。
本书将北魏前期政治史的研究,以首都平城为中心逐步展开,依时间顺序分四章作纵向探索,准确清晰地勾勒出它的变迁轨迹。作者的考察自始至终围绕着拓跋部落本身的社会文化特征和汉族文化对其产生的曲折作用这两个影响平城政权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被考察的虽然是北魏平城政权封建化的历程,但其意义却已超越了论题本身,成为探索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汉族与游牧民族相互影响与融合规律的重要一例。在考证中,作者既不回避种种重大矛盾现象,又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对细微之处详加辨察,因而所得结论新颖而令人信服。
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的一位记者朱尼尔在收到爆料后,踏上了追查一台神秘机器的旅途。这台神秘机器拥有一个女人的心智和灵魂,能够输出故事。它是由一个与阿根廷先锋派小说家马塞多尼奥·费尔南德斯同名的人物,在心爱的女人去世后创造的,以期爱人在讲述故事中获得永生。除了个人的爱情回忆,女身机器还守护着流传在城市里的集体记忆。当她通过重重文本和磁带录音,影射阿根廷的现实事件、传播真相时,警察也介入进来,试图将机器毁灭。朱尼尔在这些故事中进进退退,在城市里四处游荡,试图解开那条总是充满等待和延宕的线索。直到有一天,他来到了世界尽头的的一座小岛上……这是一个侦探故事,但又远远不止于此,它同时也是一个爱情故事,一部政治小说,一篇乔伊斯式狂想,一部科幻小说。如同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的大街小巷,它们交叠着,
历史学者李开元基于田野调查、文物出土和墓葬挖掘等研究成果,糅合了史学、考古学、医学以及法学等多元学科视角,重新解读被严重误读的秦国历史,还原被历史妖魔化的秦始皇,探讨秦史中的疑问。《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试图探问两千年以来秦始皇身上的种种谜团,比如谁是秦始皇的父亲,谁又是秦始皇的皇后等问题,对史学界饱受争议的话题提出全新而合理的假设,引发对秦朝制度结构的思考。
本书为《新史学》第十七卷。20世纪中叶以来,史学研究深受 语言学转向 (linguistic turn)之影响,探寻绝对历史真实的可能性受到质疑,历史作为表象(representation)的价值和意义日益凸显,概念、记忆、书写成为备受 新史学 研究者关注的议题。本书聚焦历史事件之记忆和书写,探究历史真实与历史表象之关系,以期在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层面为推动新史学略尽绵薄。
本书根据中国古代的“三才”(即“天、地、人”)理论来探讨汉代谶纬与汉画像祥瑞图式,上即为天,下为地,中是人。在“三才”中,人是一切的出发点,因为天地变化只有对人类有意义才有价值。所以汉画像的祥瑞观念主要表现为天降祥瑞、地出嘉应与人事祥瑞三部分。我们的先人仰观天文、俯察大地,创立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与文明。从形式上,“谶”是借图像象征达到对神秘的世界的把握和对未知命运的控制,借积极的预言来理晓神谕,从而获得自信的力量。这种“祥瑞”图式对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的象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是一部法律史领域研究性犯罪问题的经典之作。书中运用了唐代以来的大量法律史文献,聚焦清代社会中寡妇、娼优、雇工、乞丐等底层人物,用比较史的眼光对性行为管制、寡妇守贞、“光棍例”、“卖娼”等问题进行分析,还原真实案例,展现了微观视角下的平民婚姻,以及女性短缺、妇女歧视等现象。 作者将性别史、法律史和社会史等不同研究进路熔为一炉,将性犯罪与法律问题进行宏观考察,探讨了清代对性行为和性观念的规制与引导。书中案例生动鲜活,人物形象立体丰满,语言流畅,展示了一个复杂且富于动态变化的中华帝国晚期社会。
本书以兼具通俗性和学术性的方式,对国家重大战略性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自2002年开展以来近20年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介绍,以距今5500年至3500年我国各地区文明遗址的考古发现为主体内容,图文并茂地对探源工程的宗旨、方法、过程、成果、结论作了精彩还原和概括阐述,内容涵盖自上个世纪考古学界的研究成果直至近期刚刚评定的“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近期新考古动态;对各大遗址的古城遗迹、考古现场、出土文物等作了精彩呈现。本书使探源工程的综合性成果首次以著作的形式呈现于众,在研判我国文明起源、增进文化自信、探索中华文化基因、展示考古前沿动态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科普价值和出版意义。
书号:9787301342312 书名:培文书系·文学与当代史丛书 重述中国:文明自觉与21世纪思想文化研究 定价:118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本书介绍了三木清、羽仁五郎、西田几多郎等一批日本现代思想 的 知识分子和时代背景,通过对比 ,刻画了林达夫这位在现代日本历 极其罕见的思想家,反映 了这位以“反语精神”为 的学人所走过的心路历程。 林达夫犹如“密涅瓦的猫头鹰”,终其一生都在不停地追问时代所面临的难题。因受时局影响,其所用的方式时而直白,时而隐晦。在日本的知识风土中,他独树一帜,大放异彩。他在重大关头做出的决断,体现了丝毫不比同时代西方思想家伯林和雷蒙·阿隆逊色的 判断力。 这部传记对我们中国读者而言也极富启示,不仅展现了我们所不知道的现代日本丰富而精彩的精神世界,也让我们看到邻国 秀的知识人在东西文化冲突、各种政治思潮对峙中的艰难选择。他们所经历的那些事情,又何尝不是我们的一面镜子。
本书为当代历史研究论文集,全面反思与阐释了西方各种史学思潮在中国史学界的应用状况,作者还提出拓展史学进境的新思路需从跨学科的角度借鉴社会学的“中层理论”,本书不仅是作者近二十年对此问题的持续思考的精粹集结,更是史学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见成效的尝试。作者借对当代历史研究的反思与阐释,向更多学人分享了兼具全球视野的研究素养、剖析事物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研究思路和超越学科专业壁垒的研究方法,具体体现在宏观上要思考当代思潮变动下的政治动态与社会发展,微观上要带着问题意识深入社会观察生活,以此锤炼史学工作者通达的问题意识及超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
本书包括史念海先生代表作20余篇,均曾发表于《河山集》一至九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重要学术专著或期刊中。 上册主要介绍我国山川地貌、关隘都会;下册重在介绍我国道路交通与军事地理。史先生毕生研究将历史文献与野外实地考察相结合,解决了大量文献考证无法解决的问题,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和军事学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全书收录注释2600余条,详尽周至;保留并精修原作所有插图60余幅。 本书兼具较高的学术性和适度的普及性,是一部普及中国历史地理知识,进而弘扬中国文化及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地理学读物。
本书是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西南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蓝勇近年来发表的历史地理学术论文合集,涉及历史地理与生物、天文的跨领域研究,历史地理与古代经济发展研究,古今地名、历史人物故居现象研究,历史地理与资源、生态发展跨领域研究,古代科技与生产力研究等领域研究。作者在研究以上问题时,开创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提炼出了属于中国历史地理的“话语”,如乡土历史重构、地域泛化、干涉限度差异、科学的历史与文化的历史等,都值得推广和传播。
本书介绍了三木清、羽仁五郎、西田几多郎等一批日本现代思想目前的著名知识分子和时代背景,通过对比 ,刻画了林达夫这位在现代日本历史上极其罕见的思想家,反映 了这位以“反语精神”为武器的学人所走过的心路历程。林达夫犹如“密涅瓦的猫头鹰”,终其一生都在不停地追问时代所面临的难题。因受时局影响,其所用的方式时而直白,时而隐晦。在日本的知识风土中,他独树一帜,大放异彩。他在重大关头做出的决断,体现了丝毫不比同时代西方思想家伯林和雷蒙·阿隆逊色的卓越判断力。这部传记对我们中国读者而言也极富启示,不仅展现了我们所不知道的现代日本丰富而精彩的精神世界,也让我们看到邻国很优秀的知识人在东西文化冲突、各种政治思潮对峙中的艰难选择。他们所经历的那些事情,又何尝不是我们的一面镜子。
与历朝遗民不同,清遗民面临着道德和价值之源的干涸,经历着从“遗民”到“弃民”的角色转变,他们由此成为国家“脱节的部分”。但士人身份决定了他们对社会变迁尤其是政治变迁极为敏感,后者深刻影响他们的活动、角色与命运。文学书写既反映了他们的情感、体察与因应,也依稀显示了裹挟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混沌力量。
在固定的等级制度中,是否真的“一日为奴,终身下贱”? 邪教?会党!反清的秘密组织为何总是“春风吹又生”? 清人如何在等第、宗族、家庭结织成的网络中,失去个体独立性? “嫡庶有别”,嫡子在哪些方面更受优待? 嫁妆真的是出嫁女的私人财产吗? 信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清人,为何接受了剃发、坚持缠足? 在没有影音网络的传统社会,人们怎么打发闲暇时光? 社会救济:天灾 人祸时,百姓的活路在何方? 本书从家庭宗族、社会结构、等级制度、人口变迁,到衣食住行、婚嫁丧葬、时令节日、文化娱乐、社会救济,走进清代人的日常生活。 冠服、发型等生活小事,似乎无关历史发展的宏旨,而清代,尤其是清初的历史证明了它在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作用。而尊祖敬宗、男尊女卑、主仆名分等传统习惯和意识,紧紧地束缚人们的思想而难于改变,
围绕上海四大百货公司这个内核,全书分为三个层面:原境、本体和外延。原境部分,作者通过对1914年前后上海城市建设的概况和商业发展的情况,以及当时上海的消费文化和市民生活的状况,试图还原当时上海的真实面貌。本体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四大公司发展简史和四大公司建筑研究。前者详述了百货公司极其创办人的创业过程,后者从建筑的角度来看南京路上的这四个百货公司(共12个单体),通过对建筑设计方、营造方的介绍,对各个建筑特点的分析来探讨百货公司这一建筑类型的共同点。外延部分是以百货公司为基点,向外扩散的研究,分为近代商业空间,业主们的地缘、业缘和血缘关系,百货公司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民族主义的理想与现实,艾略特 哈沙德,百货公司与都市文化,洋文化传播模式的反思等等主题。这些相对独立的主题,作为一个个
《史记》从成书到初次刊刻已历千年,从其初刻至今亦有千余年。从公元前一世纪问世到公元十世纪,《史记》的文本内容发生了极为关键的变化:两汉时期的删削与续补,晋唐之际注本的形成乃至唐代定型的三家注都大致出现在这一时段。本书关注的正是这一历史阶段《史记》的经典化问题。全书以《史记》的多种古写本为重要文献来源,将写本内部及写、刻本间的文本变化作为切入点,详细梳理了汉代以来《史记》的传写、阅读史。同时,本书还对《史记》日藏古写本及敦煌本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衍及日本《史记》学的变迁。本书持论严谨,资料详实,探研深入,心得独具,从书籍史、阅读史角度,为学界的《史记》研究提供新的着眼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