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对北宋宫廷政治的研究中开辟了新天地。作者行文风格生动活泼,娴熟的引文翻译和丰富的轶事不仅清晰地阐释了主要论点,同时使它成为一本引人入胜的有趣读物。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这是第一本对司马光的事业和思想进行全面研究的英文著作。
本书为历史学家杨念群在对当代历史研究进行反思与回顾的基础上,所作的有关“览史”“阅世”的一系列思考。作者从人们熟知的历史常识出发,延宕开去,深思论议藏匿于史书中 不为人所知的种种面向。在作者看来,我们常常不知不觉陷入一些似是而非的历史常识之中,这些历史常识本身应当是被怀疑的。因此,要对已构成我们生活常识的那部分历史观提出 商榷和修正,想办法克服刻板僵化的认识,激活一些鲜灵的思想。作者回到历史场景,重审历史书写,既为历史研究提供现代镜鉴,又以史学精神关怀当下社会。
动荡年代,生命如此短暂,哪怕高门贵胄,死亡一来,也要“顾万物而遗恨,收百虑而长逝”,终于“扃幽户以大毕,泝玄阙而长辞”(陆机语)。一千多年后,终于会重启那扇“幽户”,面对灰烬式的遗存,还能不能读出曾经有温度的生命历程,来不及完成的人生遗恨?本书将“归葬”视为中国文化“个案”,以六朝为背景,去理解中国人在终极安顿途中的文化再造:一项习以为常的“传统”如何被遗忘、被更改、被选择性保存?旧观念旧习俗对新社会的权力秩序、个人身份建构会产生哪些影响?中国人文化逻辑中的个体自由与家国想像如何产生与演变?
“中华民族”是近代中国才出现的新名词和新概念,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文化符号意义。以这一符号为核心形成发展起来的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其传播和认同,不仅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以来中国的历史进程,还将继续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历代服饰体系庞大繁复,想要逐一了解太难太累。作者抽丝剥茧,梳理出历代具有代表性的流行服饰,那您快速了解各朝代服饰特征与演变。从先秦两汉一直到宋元明清共分七章,以服饰相关的文物壁画为主要依据,涉及的古籍文字为辅助材料进行考证,采用贴合时代的工艺及材料还原中华民族在历 占主流的历代衣装,并选择模特团队穿戴拍摄实际还原效果图及服饰层次示意图等。 为增强代入感,以大家耳熟能详的屈原、李清照等历史知名人物及所涉及的场景作为引子,从相关的文物、壁画等素材入手,介绍当时的社会环境、工艺技术对服饰的影响,展示、还原出服饰结构示意图及实物样式。每章的后半部分还会提供模特团队穿着以上衣物时的层次示意图,尽可能直观还原出古人实际穿着效果。
暂无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的书籍和文字记录的多彩多姿、源远流长,是中国民族精神之所寄,也是世界文明中特有的奇迹。”本书是对印刷发明以前中国古代文字记录及其载体的系统性综合研究,上起殷商,今日所见最早的中国文字,下迄唐初(公元700年左右),印刷术的发轫时期,揭示了中国文字记录的丰富、延续和普遍性是世界文化目前所独具的特色。第一章,讨论中国古代文字记录的特色和重要性,及其演进的社会背景和学术因素。第二章至第七章,分别叙述各个时代的主要文字载体,包括甲骨、青铜、陶器、玉石、简牍、缣帛和纸卷,详细讨论其内容、书体、制度及其特质。第八章讨论各种书写工具的形式和演变。第九章,总结以上各章所述要点,以通俗语言做概括性的阐释。本书的重点在考察铭刻和书籍之起源及其形体的演变,如材料、形式、技术、方法等。各种书
\"从恐龙变成盘中餐,萨利·库尔撒德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这个故事有时也让人震惊,这是一个关于家养鸡的故事。地球是230亿家鸡的家园,这个数字比其他禽类多出十倍。地球上每有一个人,就有三只鸡。尽管只能飞动几米,这种 能适应环境的动物无论如何 终都征服了世界。在家禽的游戏中,萨里·库尔撒德研究了鸡属的所有方面。家鸡的进化和驯化,它的社会生活和丰富的多样性。从体型娇小的矮脚鸡到巨大的奥平顿鸡。多产的下蛋鸡和娇生惯养的展示鸡。母鸡和小公鸡在古罗马寓言、中世纪迷信和 教神学中的重要性,鸡作为一种重要的乡村生活的符号,以及现代家禽农场和社会对鸡胸、鸡翅和鸡块贪得无厌的需求带来的黑暗现实。在漫长的历史中,鸡被神化过也被奚落过,被爱过也被嫌弃过。从它的恐龙祖先到现代快餐,这本童话般的书讲述了人类
本书为钱穆先生有关中国文化问题之讲演,经其整理、修整而成共计二十五篇。各篇不分年代先后,略就其内容,又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就中国历史,指出中国文化之演进与文化复兴运动之主要途径所在;下编则分述中国文化之各个层面,如礼俗秩序、道德修养,并兼及对经济、科学、艺术等问题的探讨。凡钱穆先生对中国文化之看法,大体完备于此,其精辟之见解,值得反覆细品。而其中尤以《中国民族之克难精神》及《复兴中华文化人人的几部书》两篇为殿。在本书中,钱穆先生纵向剖开关于中国文化的各个侧面,解说了中华文化的主要特质、中心思想、终极理想与信仰等,为读者展现出了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发展的进退、起落之进程。中国文化重内在、讲传承、能变通,特别是在面对西方文化时,我们尤其要坚定自己的理念和态度,这不仅是复兴中国文化的
《有承担的学术》是学者钱理群知人论世的有情之作,集中书写了二十余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人学者。钱理群认为,在一定意义上,“学人”的影响比“学问”的传授 重要, 根本, 带基础性。 全书分五辑,从“史家的风范”“人的标尺”“传统的构建”“同时代人”“怀念、回忆与祝福”等不同角度立意,评述、回忆了中国现代文学学科中王瑶、林庚、贾植芳、钱谷融等 代学人,严家炎、樊骏、孙玉石等第二代学人,以及王富仁、赵园等与钱理群同时代的学人,其中既有对学人行谊的追述,又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立源头直述至今,兼有文学史、心灵史的意义。这些越经磨难越显纯真的学人使我们看到,在这“喧闹的世界”里,依然存在着“生命的、学术的沉潜”。
本书是一个属于希腊人和罗马人、中东居民、埃及人、迦太基人和许多其他民族的文化空间。在这种文化丰富的民族混合体中, 涌现出多种冲击, 当时自由的政治、智力、文化和宗教力量对正在慢慢形成的欧洲产生持久的影响。哈特穆特·莱品 (Hartmut Leppin) 讲述了欧洲的开端, 揭示了它最重要的道路和转折点。同时, 他解释了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概念, 如自由, 帝国和宗教。
本书是系统研究南波斯历史地理的一部专著。南波斯法尔斯地区是波斯文化的发祥地,本书从不同地理区域比较详细考察了法尔斯地区历史地理变迁、城市分布、河流山川、道路交通、物产人文、名胜古迹、生产生活等内容以及东西丝路交往互鉴的历史发展概况。
本书研究宋代试策文本,既归纳其作为一种文体的基本要素,又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宋代试策文体的演变过程。从文章学角度而言,作为考生精心结撰的应试文章,宋代试策的篇章结构和遣词造句自然都有其独到之处,本书立足试策文本,细致考察其写作策略和文学特性。其次,宋代试策与时政、经济、文化都有密切关联,研究宋代试策文本,本书力图从试策文本中管窥宋代的政治和文化风向。
丛书从历史的角度入手,从当代的文化建设立意,立足于学术史与文化史相融合,将中华元典进行一个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策划,涵盖了历史、文学、思想等诸多文化领域。对于元典的写作,既注重学术发展线索的整理,又注重不同历史时期元典研究的思想成果,力求能达成“层累地造成的元典阐释史”,并重视揭示中华元典在中国思想文化 的 影响, 目标是传承 核心的思想文化遗产。《〈汉书〉学术史》勾勒了《汉书》学术史发展流变,上起班氏父子创制《汉书》,下讫当代学人研究《汉书》,叙说《汉书》学发展过程的起承转合及其关节要处。
本书内容讲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欧洲陷入了毁灭。许多城市, 交通路线和工厂被摧毁。在华盛顿和莫斯科已经做出了左右世界命运的重要决定。然而, 被分成东西方的大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冷战时代欧洲的崛起是本书的核心主题。欧洲进入了非常繁荣的时期, 西欧经历了一次基本的社会民主化。在西欧出现了现代福利国家, 自由民间社会和稳定的民主国家。在残酷的独裁政权下, 东欧经历了被迫的工业化, 扫盲运动和社会保障化。哈特穆特·凯尔布勒将社会史、文化史、经济史以及同等重要的政治史和欧洲史都融合在此书中。
本书为历史学家杨念群在对当代历史研究进行反思与回顾的基础上,所作的有关“览史”“阅世”的一系列思考。作者从人们熟知的历史常识出发,延宕开去,深思论议藏匿于史书中 不为人所知的种种面向。在作者看来,我们常常不知不觉陷入一些似是而非的历史常识之中,这些历史常识本身应当是被怀疑的。因此,要对已构成我们生活常识的那部分历史观提出 商榷和修正,想办法克服刻板僵化的认识,激活一些鲜灵的思想。作者回到历史场景,重审历史书写,既为历史研究提供现代镜鉴,又以史学精神关怀当下社会。
本书以"文明"观念作为中心词,以欧洲为地理坐标,普重分析了该观念在18、19世纪的诞生、发展及演变过程。从最初"我们/他者"的二元对立到"文明/野查"的划分,再到种族主义语境下欧洲文明优越感的确立,"文明"观念在19世纪下半叶成为欧洲文化中心论和优越论的一种体现,并与一套思想体系和知识范畴相联系,为欧洲的殖民活动和霸权服务。
萧穆(18341904),桐城派 学人,其日记自咸丰十年至光绪三十年,洋洋二百万字,连续性、记录性强,内容丰富,反映了清末的学术及风气,史料价值高。其日记所 记人与事,桐城、南京、上海等场域,皆与书籍有关,其一生活动也与抄书、藏书、刻书、编书、校书、印书、著书、售书等相关联。《编织的艺术——萧穆日记中的书籍与文学世 界》为“日记研究丛书”新一种,从萧穆日记文本出发,从书籍的独特视角,研究桐城派晚期的诸多变化,研究书籍在晚清社会文化中的作用,揭示书籍对于文学社群、文学观念塑造 的作用。在深度研究日记的基础上,作了示范性的探索,有助于在史料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日记学”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