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史念海先生代表作20余篇,均曾发表于《河山集》一至九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重要学术专著或期刊中。 上册主要介绍我国山川地貌、关隘都会;下册重在介绍我国道路交通与军事地理。史先生毕生研究将历史文献与野外实地考察相结合,解决了大量文献考证无法解决的问题,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和军事学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全书收录注释2600余条,详尽周至;保留并精修原作所有插图60余幅。 本书兼具较高的学术性和适度的普及性,是一部普及中国历史地理知识,进而弘扬中国文化及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地理学读物。
亚洲的历史是由水域塑造的历史。在《奔腾不息:雨、河、岸、海与亚洲历史的塑造》一书中,历史学家苏尼尔·阿姆瑞斯通过亚洲的雨水、河流、海岸和海洋的故事,以及试图控制它们的气象观测员、工程师和农民的故事,重新审视了亚洲的历史。从印度的角度来看,他展示了对水的梦想和恐惧如何塑造了政治独立和经济发展的愿景,激发了人们通过水坝和水泵重塑自然的努力,并扭转了国家内外的紧张关系,为读者思考亚洲历史进程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启发。
本书收录了作者2018年以来发表论文及公开讲座三十余篇,分为“华夷内外”、“海洋文明”、“财政治理”及“札记随笔”等四部分。“华夷内外”涉及宋代的疆界形态与疆界意识、宋代的华夷观念、从宋代多政权格局透视文明的统一性、宋朝文明向东亚诸国的传播等:“海洋文明”包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政策取向、宋代对海陆关系的认知及其新变、宋代海洋政策的国内效应、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海洋文明等;“财政治理”涉及宋代赋役衍变的制度逻辑、王安石变法的财权分配体制变革、吴潜在庆元府治理中对财政制度的运用、南宋财权分配与地方治理等;“动态综述”及“札记随笔”则包括了作者对于宋代财政史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其检讨、近四十年来南宋经济史研究回顾以及“中国经济史研究理论与方法”课程记等内容。
本书中有多个章节都曾以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作者认为,五行之物作为一种太初的真理,既是那个时代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圣显之物,也是与人的意识构造结合在一起的神圣意象。原始的五行论是物活论,是种对太初之物的原始认识论,是原物理学。本书系统梳理了:一、“金”在人类文明中逐渐具备的经济效应和永恒生命的意义。二、“水”的生命象征意义。三、“木”在古籍记载中的通天功能,逐渐演变出的皇极-太极的文化精神,后来又具有了社和国命的功能。尤其阐述了各家之中的木型人格。四、“火”与礼的结合,与内丹和行气的关系,以及发展出来的“勇”“耻”和改过的文化意义。五、“土”具有的厚德载物属性。土地和女娲、生殖的联系密不可分,并进一步和黄帝、中土和秩序等社稷产生联系。 全书以五行作为物的总代表,其范围由五行进入两仪
书号:9787543235571 书名:格致人文 史学导论:历史研究的目标、方法与新方向(第7版) 定价:95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本论集既以螺旋循环史观,辨彰日本中国学的沿革变迁;又以日本学术思想史的变革,陈述日本学术史是中国学术史的再生。关于日本学术史的时代划分,古代属于经学时代;中世至近世是以四书为主流的儒学时代;近代则是取径于清朝考据,研究中国经典的考证时代。至于日本中国学的近代性诠释与重构,则以幕末以来的文化攘夷论,近代文化维新主义,内藤湖南的日本近世文学史论,宫崎市定的中国古代史论、东洋近世论,京都中国学的史学突破,武内义雄的老庄研究,狩野直喜的中国文化史论,吉川幸次郎的中国精神说明京都中国学的学者以新学先驱的意识,探索文化史学、东洋史学、中国思想史学、文化精神史学与中国诗歌诠释学的究竟。
《清风之华:王杰与乾嘉两朝政治》是文史学者卜键继《国之大臣》后,历时八年,查阅史料、多次实地考察创作而成的又一部力作。本书以清代中叶名臣王杰为引,展开一幅时代的画卷。本书史料充分,作者笔墨酣畅,让读者在其中看到清代中期的选人用人制度、司法制度、赋税制度、社会治理方式、官员生活,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作者通过对中央与地方、皇帝与官员、官员与官员、官民之间关系的描写,全面呈现了清代中期的政治图景。全书背景宏阔,但细节却生动有趣,一个个人物形象借助于细节跃然纸上,读起来饶有趣味,发人深思。
张闻玉先生采用“三证合一”的论证方法,将文献记载、青铜器铭文与实际天象三者紧密结合,整理、分析数十件王年、月序、月相、日干支俱全的西周铜器铭文,利用十项“铜器历日研究条例”规则,以“月相定点”为核心理论,一一落实这些铜器记载的 纪年。针对自西汉刘歆以来及至“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种种结论,作者指出“二重证据法”的不足及“月相四分”的失误,在强调“月相定点”的基础上,考证出西周的王序和王年,对考古界和历史研究界的断代既有补充,也有纠正。
《春秋》学发展至宋代,形成了以己意解经的新风气,宋人对《春秋》的解说颇具特点,在宋代的史学思想和历史观念方面留下了深刻印迹。宋代史家不仅以《春秋》作为修史的指导思想,而且还相率探讨并效仿《春秋》笔法,从而在史学思想和历史观念两方面都体现出《春秋》学的影响。 本书专论中国史学的带有近世化特征的新因素,通过中西横向比较和历史纵向比较,探讨宋代史学在《春秋》学的参与和影响下产生的一些新特征。
本书是史学界利用永泰庄寨所藏古代契约文书、族谱等历史文献解读庄寨历史文化的第一本论著,涉及盖洋乡珠峰村/盖洋村/碓头村、嵩口镇漈头村/佳洋村、洑口乡山寨村、同安镇洋尾村、辅弼岭等地的穀贻堂、绍安庄、积善堂、三对厝、青石寨、爱荆庄、钦察寨等著名庄寨。将其中的原始资料碎片放到时空背景和文献海洋中关联考察,揭示庄寨(群)的来历和深层内涵,试图对永泰庄寨的家族、宗族、乡族、村落和山区历史做出宏观考察,揭示家族活动轨迹及其与山区开发的互动关系。
书稿选录2019年在邵阳县塘田战时讲学院纪念会上的部分论文、评论、诗作外,还辑入了当年中共湖南省委领导徐特立、聂洪钧、郭光洲等人给党中央、南方局的工作报告,老一辈亲历者高文华、吕振羽等人的回忆讲话、文章。对于全面深入地了解南方抗大,让“南方抗大”的革命精神能够薪火相传,永载史册,值得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深入学习。
明代辽东被誉为“神京左臂”,是明代北边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体制经历了州县体制向卫所体制的转变。明代辽东卫所体制产生、运行、消解、变异等一系列变革,与辽东社会的发展变迁相始终。《戍鼓烽烟:明代辽东的卫所体制与军事社会》聚焦明代辽东卫所体制的变革,考察明代辽东的社会变迁,多角度揭示了卫所体制运行下的地方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活,展现了明清易代之际辽东社会运行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多元面向。《戍鼓烽烟:明代辽东的卫所体制与军事社会》共分六章,通过卫所体制的变革考察明代辽东的社会变迁,主要探讨明初辽东管理体制的变迁,明初辽东的人口、移民与社会整合,明代辽东卫所体制的变革,明中叶武官家族的权力再生产,明代辽东的士绅群体及其社会角色,晚明以辽东为纽带的长途贸易网络,晚明都司东部边地
本书包括史念海先生代表作20余篇,均曾发表于《河山集》一至九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重要学术专著或期刊中。 上册主要介绍我国山川地貌、关隘都会;下册重在介绍我国道路交通与军事地理。史先生毕生研究将历史文献与野外实地考察相结合,解决了大量文献考证无法解决的问题,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和军事学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全书收录注释2600余条,详尽周至;保留并精修原作所有插图60余幅。 本书兼具较高的学术性和适度的普及性,是一部普及中国历史地理知识,进而弘扬中国文化及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地理学读物。
即使是手握法典,也不见得能依法而判,时而依赖执法者运用情、理和礼,来补法之不足。本书聚焦特殊身份的僧人、妾侍,试图发现各种影响宋代司法的人为因素,将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着重探索僧人的宗教身分和妾的家属身分这两种因素的影响,并从司法者的角度,综合考虑法官做出裁判的复杂性。基于对法典和案例的分析,阐释司法过程中发生的纠纷,以及当时人的命运、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概念、潜意识的观念,从司法的角度,以跨学科的知识互通与交流,直击传统中国治理的深层脉络。此次出版——新增万字修订内容,以别开生面地形式呈现,读之犹如面对面聆听三代学人的交流讨论,了解多样学术观点与近期新学术进展。
《中国古文书学综论》由黄正建著
《从鸦片到议会——马地臣和渣甸(全二册)》研究对象马地臣和渣甸,堪称一对生意拍档。两人共同创办了“怡和洋行”——鸦片战争爆发前成立于中国,并且延续至今的外资企业。两人都是在中国声名狼藉、在英国享有盛誉的人物;两人都是年纪轻轻就去国离乡,不约而同地选择侨居中国,白手起家开创商业帝国;两人都是惯于商战、善于应变、长于借势,最终富甲一方、落叶归根。渣甸虽然年长马地臣12岁,但两人生平经历交叉,商业眼光和政治见解较为一致。他们是众多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的身上隐藏着一部19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中英关系简史。 史学的生命在于真实。在档案稀缺、资料阙如的情况下,作者把匠心运用于研究之中,既博采众长又去伪存真,既广引群收又精雕细琢,既举其大纲又详其细目。慎思明辨,积千言
这是一本关于清末民初重要思想人物研究的学术论集。晚清中国,中西交冲,新旧消长。时势逼迫下,、陈独秀、蔡元培等得风气之先的人士直面内忧外患的交迫,数十年强毅力行,行走在中国人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蹒跚路程上。全书共收入十余篇文章,涉及当时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尽可能多地使用新近公布的档案、书信、日记乃至国内外报刊,解决了许多史学界关注却未作深入研究的问题。长篇考证发掘出大量沉睡的历史秘辛,从深度和广度上,大大丰富了今人对晚清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以清代乡镇志书作为研究对象,内容包括:一是关于清代乡镇志书的名目与数量,二是关于清代乡镇志书的发展历程,三是关于清代乡镇志书的版本类型与时空分布特征,四是关于清代乡镇志书编纂研究。
五四以后到建国前,中国近代史学是多元史学交错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梁启超为代表的新史学和五四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新史学先后交替,体现出了近代史学的走向。本卷基本上反映出了这一时期的历史大势和史学走向,勾勒出史学发展轮廓,特别是在延安地区史学的研究上显出功力,此外,书稿也提出了史学的民族性与时代性问题,这是十分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