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六国后,嬴政面临着怎样的千古难题?旧制度为什么无法搞定新的欲望问题?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没杀刘邦?刘邦军事崛起的真正秘密是什么?为什么千百年来只有韩信的“背水一战”成功了?……楚汉争霸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中 璀璨的一颗珍珠。自公元前209年陈胜起义,到公元前202年刘邦一统天下,神州大地上群雄并起,色彩纷呈,高潮迭起。无数英雄豪杰蜂拥而至,奋战过百年之余烈,在秦末的这把大火点燃下,燃烧得热热烈烈、通通透透。自此,刘邦开创的大汉王朝,延续四百多年。这八年时间,可谓中国古代史中 为精彩的八年。
《艺术、神话与祭祀》是张光直先生诸多学术著作中的一本,也是作者自己 为喜爱的一本。该书以他1981至1982年在哈佛大学为非专业本科生所开设的一门课程的讲稿为基础,选编而成。该书写作目的:“其一,中国古代文明的性质和构成具有很强的政治倾向,本书将以此开辟出一个新的基础研究视角;其二,如果能突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古代文明的研究,至少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必将受益匪浅。” 张光直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通过对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沟通天地的祭祀过程及手段、古代中国青铜器及其装饰艺术(主要是动物主题装饰艺术)的意义、古代文字的产生及表现形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回答了文明或王朝是如何在古代中国兴起的问题。
十五年前,文学青年张宏杰将历史散文《无处收留:吴三桂》投入邮筒,信封上的地址是“上海市巨鹿路675号《收获》杂志社”。从此,这篇作品开始了漫长的“退稿—投给下一本杂志”的循环,五年之后,才获发表。这是张宏杰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此后的作品,大都保持着此文所确立的纵横捭阖、杂糅各种文体的“合金体写作”特色。 2000年1月,张宏杰出版了本书《千年悖论》。本书是《千年悖论》的大幅增补版。除了原有的“合金体”散文,如写曾国藩、慈禧、袁世凯、朱元璋等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文字之外,张宏杰还敞开心扉,回顾了自己的投稿生涯以及不同阶段的生命体悟,畅叙对自我、欲望、爱情、记忆等的看法,同时披露了数枚此前从未示人的童年和文学青年时期的照片。
《史学论文写作》是在编者们长期的教学心得基础上,依据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和《史学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吸取、参考学界研究成果编撰而成。教材从史学论文写作课程的重要性入手,内容涵盖毕业论文的类型、基本格式、选题、资料收集、构思、论证及其答辩等基本环节。教材尽量避免现有同类教材框架雷同、知识更新缓慢、模式陈旧等缺陷和不足,力足灵活安排体例,力求贴近学生实际。
《江户思想史讲义(子安宣邦作品集)(精)》是日本有名思想史学家子安宣邦的代表作之一。 江户时期是日本近现代发展历史中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出现了一批重要的思想家,他们对包括中国儒家思想在内的日本思想资源进行了新的阐发,建构了其后日本思想史发展变化的若干重要基础,影响至于当代。 本书通过对中江藤树、山崎暗斋、伊藤仁斋、荻生徂徕、贺茂真渊、本居宣长等江户时期的重要思想家的重新解读,重构了江户思想,并以新构建的江户时代观,反观于近代,使读者可以更为清晰地理解日本近现代思想发展的脉络,而本书作者具有创造性的解读,更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了解日本思想史的方便门径。
本书共分8章,内容包括:科学与人文的概念辨析、科学与人文的差异、专家与学者、科学与人文的隔阂、科学与人文的社会学研究、科学与人文的历史演变、科学面临危机、科学与人文:发动机与方向盘。
本书共十二章。章为引论。第二章介绍了西方学者对中国史学的认识。第三章剖析了中国文化悠久的历史观念,驳斥西方学者的错误认识。第四、五、六、七章对西方学者对中国史学的误解做了进一步的反击;第八章旁征博引的阐述了中国史学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第九章公正的支出中国史学的缺陷和应该向西方学习之处;第十章陈述了西方史学面临的危机以及应用比较史学的可能性;第十一章总结了建立世界新史学的方法;第十二章为结语。
《经典丝网花制作教程》采集了已出版的书中的花草、蔬果植物作品84件,动物作品4件,人物作品11件。这些作品不愧是历年来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其工艺成型之精、色彩形态之美、品种门类之新,皆是目前我国丝网花园地中首屈一指的。
本书为原生态中国节丛书之一。该书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描写了历史上中国人过春节的各种风俗习惯、历史传说、诗词书画、文史知识等内容,融可读性和知识性为一体。 全书语言通俗,内容丰富,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常常,我们走了很远,却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于是心灵的舟搁浅了,理想的帆停滞了,只剩下徘徊徘徊。难道远行只是为了忘却,得到只是为了失去,让我们把人生拨回原点,回到自然,回到本真,回到桃花源,品读那些原本属于我们的故事。
炳松是我国近代历史学家、教育家、出版家。何炳松的学术贡献主要在历史学方面,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影响很大的史学家。他致力于将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引入中国,并且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予以阐发,在中国史学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抹杀的作用,与梁启超并誉为“中国新史学派的领袖”。葛剑雄主编的《何炳松讲历史》呈现了何炳松的学术论著及其学术研究过程,从微观与宏观的角度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其学术成就与思想,对其在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中应具有的学术地位作出了客观评价。
《通鉴胡注表微》是陈先生“学识的记里碑”,某种程度上是其史学的综合性总结之作。全书辑胡注精语七百数十条,引证书籍二百五十余种。体式首引《通鉴》原文,退一格排胡注(第七篇取材于《通鉴释义辩误》,故皆是《辩误》之文),再退一格为“发微”。(此为陈先生创例,原为刘乃和《三国演义中征》而设,参刘氏《重读 札记》,见《励耘承学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而首十篇史法,后十篇史事的格局,则得自早年对赵翼《二十二史扎记》的体会:陈先生曾将《札记》分诉为“史法”、“史事”两大类研读(参陈乐素撰《陈垣》,见《中国史学家评传》下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至于各篇宗旨,陈先生于篇前小序皆有明文抉发,幸勿忽焉。
《史论十三篇》通过回顾历史上的使者艰辛万里、将中华文明远播海外的事迹,展示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锐意进取的民族精神。同时,对于导致古代中外交往每每初兴而终衰的历史原因,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于今天多有启迪。
本书集作者近三十年来中国历史研究之精华,涉及中西文化交流以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作者对中国历史的悉心钻研,涉猎范围之广,见解之独特与深刻无不反映出作者一贯严谨的治学态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地道的学院派风格。
有人说,此时最适宜为20世纪的人文中国“结账”;也有人说,现在最应该为20世纪的知识大众“招魂”……然而,我们却不禁要自问:我们究竟要何为?我们究竟能何为?在这里,我们想说的和所能做的只是要对20世纪中国所走过的历程作一回顾,对人文中国的发展作一概括,阐释其文化精神的内涵。为此,我们组织编写了这套丛书。我们的宗旨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立足20世纪,面向21世纪,将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熔于一炉,使历史总结与展望未来相得益彰。我们将努力使学术问题大众化,追求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统一,力求做到意新文美。
《鸦片战争史实考》是作者对魏源所著的《道光洋艘征抚记》的全文考证,曾先后由贵阳文通书局、上海新知识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出版,被学术界公认为研究鸦片战争史的重要著作之一。《中国史学史概要》原为作者讲授中国史学史的讲义,由武汉大学图书馆收藏,书中阐述了中国史学史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讲述了关于世纪前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的三位同窗好友的故事,收录了1937年美国水兵镜头中的烟台的照片,记录了胡适与大使馆的女主人的一段交往。
人类历史是一个辉煌和黑暗交织的戏剧,它演绎着狂热的宗教,骑士精神,诸侯混战,神秘的巫术和魔法,残酷的刑罚,可怕的黑死病等纷繁的剧目。历史的转折点乃是黎明时的闪耀,我们关注转折点并非*,而是探究每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后积蓄着的历史势能。 肮脏、穷困、苦难、疾病、饥饿、战乱、保守、死亡……初的混乱和鲜血之后孕育着新时代的新秩序,残酷的毁灭给新秩序打好了坚实的社会基础,然后伟大的复兴破土而出,这就是历史转折点的重大意义。历史上的大转折,尽管从今天看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我们仍当对它进行历史的分析,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它的成就和进步为我们的今天创造了存在条件,可以说没有这些关键点就没有现代社会。 本书作者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吸收前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