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思于传统中国社会的发展、存续和变迁,尤其是社会结构、社会组织、阶层群体、典章制度乃至文化宗教的生成演变和相互作用,所见深切,所析通正,论断自出机杼,检讨折中均衡而精密,读者可从中了解中国数千年的基本状貌和内部律动。本书运思于传统中国社会的发展、存续和变迁,尤其是社会结构、社会组织、阶层群体、典章制度乃至文化宗教的生成演变和相互作用,所见深切,所析通正,论断自出机杼,检讨折中均衡而精密,读者可从中了解中国数千年的基本状貌和内部律动。
《明通鉴》是继《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后一部重要的古代编年体史书。该书继承了通鉴传统,同时体例有所创新,前编、后编保留了元末、南明的大量史料,是通鉴著作中有相当价值的一部史部要籍。
《陈垣史源学杂文》是作者结合自己从事史学研究的经验,创设的史源学实习课的范文。书中举例考订《廿二史劄记》、《鲒埼亭集》、《日知录》等史学名著,用以指导学生读史冶史,训练考证辨误的方法和能力,培养严谨求真的治学态度。此次增订,补充了各篇考订文章的史著原文,还增加了与教授这门课程相关的备课资料和手迹等。
这是一份历史细节的真实记录。都统衙门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在天津成立的临时政府。本书是都统衙门执政两年惟一存世的正式文本,三百余次政府会议的纪要,再现了一个特殊时期的详细历史过程。内容涉及市政制度、基础设施、交通通讯、城市卫生以及经济、社会、法律等诸多方面,为了解和研究晚清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手资料。本书用文字记录了一幅真正的历史图景,透过这些记录,可以看到在跨入20世纪的时候,一个中国城市所发生的种种变化,历史是如休在复杂的社会进程中进入一个新时期的。
《刘汝明回忆录(原名一个行伍军人的回忆)》记录的是:有人说冯氏一生惯于作伪,在人前吃大锅菜,背地里吃炖肉炖鸡。在外面穿破棉袄,里面套狐皮背心之类的话。以我跟他几十年的经验说,上述的事我从来没有见过。做作也许是做作,但是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能享受而不享受,不必吃苦而硬要吃苦,那么假的也就是真的了。
本书的组织编写格式非常独特,可视为肾病学领域的杰出经典论著之一——Brenner和Rector所著《肾脏》一书的姊妹篇。我们遵从了Brenner 和Rector书中所讨论的肾脏疾病的主题分类组织形式,详尽阐述和以图像说明肾脏活检发现。因而,本书在内容上分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血管、肾小管间质、肾脏移植、肾脏囊和肾脏肿瘤。在肾小球疾病章节中,内容的组织顺序同样依照了《肾脏》一书:划分为引起肾病综合征的疾病、引起综合征的疾病,然后按照发病机制再进一步分类。从根本上说本书为图谱性质,重点是疾病病理病变图像。采用图谱的形式有利于深入全面并详细地图解每一个所讨论疾病的一系列形态学损伤特征。此外,我们还在书中加入了热点讨论,概括出关键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及有关疾病预后、病因学及病原学方面的信息,引入的疾病分
中法战争结束,清廷丧失了南洋舰队与马尾造船厂,使清廷东南及台湾的海防吃紧。在这个情势下,台湾建省,加强建设与海防,澎湖设总兵,使台、澎面对外敌至少有独立作战的能力以自保,不至于蹈中法战争的覆辙——被割断与大陆间的补给路线后,陷入恐慌。清廷复先后派刘铭传、邵友濂等当时的人才为福建台湾巡抚,加强治台、防台,可惜的是建设尚未上轨道,甲午战争即爆发,台湾虽不是战场,却仍成为被割让的牺牲品。 本书的优点是作者将台湾海防置于清朝东南海防的背景中来探讨,不孤立或特殊化台湾在清朝海防中的地位;另方面也不忽视台湾处在中国边陲及列强环伺下的独特性,掌握到台湾海防的特质;其次作者使用不少一手史料后制作翔实的表来支持其论点,使这本书除具有创见外也具有资料的参考价值,以硕士论文而言,堪称佳作。
《邵望平史学、考古学文选》收集了学者邵望平教授半个世纪以来有关史学、考古学等领域的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书中不乏创新性的真知灼见与自成体系的系统论述,充分展示了她在这两个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杰出贡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水平。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记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的关注。《记忆,历史,遗忘》一书由三个部分组成,它们根据主题和方法而独立成章。部分是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层次上来讨论记忆以及与记忆有关的现象。第二部分探讨历史,这部分的讨论属于一种历史科学的认识论。第三部分则试图在一种关于我们人类之历史条件的诠释学的总体框架中对遗忘进行思考。 全书在细致研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洛克、尼采、胡塞尔、涂尔干、布洛赫、福柯、布罗代尔、埃利亚斯、哈布瓦赫、勒高夫等诸多重要思想家的基础上来考察记忆、历史与遗忘这三个互相交错又判然有别的主题,是利科从个人、职业和公共层面深入展开思考的结果。
......
《长征画传》主体为12章,讲述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25军,从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撤离,途经十余个省份, 终会师陕甘苏区的伟大征程。《画传》精选油画、国画、版画、雕塑等经典美术作品150幅,珍贵文物资料80幅,摄影作品70幅,展现长征途中的重要场景和感人故事。血战湘江、遵义会议、翻越雪山、强渡嘉陵、草地跋涉、百丈受挫……一幅幅空间与场景的大叙事,一个个生动细微的小故事,串起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八股文话》是从明清两代及近代学者的著述、文章、日记、信札、序跋等文献中,精选有关论述八股文的规则、作法、利弊、演变、发展等内容集结而成。编著者在每一独立篇章前均撰写一篇内容提要,介绍该书或文章的作者经历及版本、来源、要义、价值等,指出其在八股文 之地位、作用和内容关键之处。本书不仅填补了有历代诗话、词话、文话、小说话编纂出版而无八股文话的出版空白,是一件有益于传统文化研究、传播、承继的创举,而且有助于对明清文学史、科举及教育制度的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有助于正确认识明清时期的政治、历史、文化状况及社会文化心理,为阐释当时的社会与文化提供新的视角与材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手工业调查1921—1930》展示了鲁道夫·霍梅尔在中国8年间的调查成果,他用影像和文字记录的中国人使用的工具、器物以及劳作的场景,构成了中国传统劳动工具和器物全景图,书中大量照片, 是弥足珍贵的实物图像资料。本书依据18世纪西方工具分类法,将工具分为基本工具、农业工具、制衣工具、建筑工具与运输工具五大类,每类之下再细分,共140余项,涉及劳动工具和器物千件之多,几乎涵盖中国人日常所用。该书涉及范围广、工具和器物多,文字与照相记录方式并用,且测量精准,在中国科技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方面具有独 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