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承绪业、下启宏图的皇太极究竟有哪些用人之术?一生英武的康熙大帝为何晚年悲催?雍正和乾隆究竟谁是更残酷的君王?从康乾盛世到晚清败局的转折有哪些发人深省的启示?木兰秋狝和帝王南巡为巩固王朝统治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一错再错的咸丰皇帝如何影响了近代中国走向? 本书讲述了明朝灭亡后,清朝重建统治秩序,开创封建王朝后一个盛世的历史。作品从笼络人心、皇权巩固、内政民生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清王朝统治的权术策略,分析了封建时代帝国统治的特点,展现了王朝盛世与没落的演化过程,给人以警醒和启示,是一部治世史、兴亡史。
这是一部内容清晰、逻辑严谨、极富启发性的极简清朝断代史。作者戴逸先生,是目前少有的能贯通清代前、盛、中、晚期的大学者。本书将清史划分为八个阶段,从崛起到建立全国统治,从康雍乾盛世到清中期的衰落,进而到晚清大变局,作了概要而不失细节的讨论。既从宏观层面勾勒了清代三百年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的历史发展,又从细节方面对清史以及中国近代史中的关节点和重大课题逐一进行细致的研究、论证,提出了清通而合理的解读。本书还提点读者和研究者关于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其思想性、学术性与普及性难能可贵地协和统一。本书还有一个闪光的特色:它贴紧时代发展脉络,古为今用,用殷鉴不远的历史智慧为中国现代化过程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康熙独宠曹寅家族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原因? 清朝的汉人大将军岳钟琪如何能得以善终? 乾隆真正欣赏的汉人大学士是谁? 究竟谁是同光中兴的领导? 在清朝三百年历史中,除了掌握皇权的帝王外,还有数十名影响王朝命运的重要文臣武将,比如索额图、年羹尧、陈廷敬、张廷玉、福康安、和珅、朱珪、肃顺、奕 、李鸿章、袁世凯等,他们在清王朝不同历史阶段发挥着不同的左右王朝走向的作用,他们既是名臣也是棋子,他们的宦海沉浮之路既是王朝兴衰的清晰折射,也带给我们面对大变局时该有的大智慧。本书讲述清朝数十位重要历史人物,是一部讲述个人在时代变迁中不同际遇的沉浮史。
乾隆的统治占据了18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将康乾盛世推向 。除了康熙、雍正为其打下的良好基础外,自制力强、勤政、处理问题果断迅速、善于吸收历代统治得失、感情生活比较专一、健康长寿等才是乾隆能够成功缔造盛世的重要因素。乾隆统治下的中国,纵向比,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人口 多、国力 盛的时期。横向比,是当时世界上 大、 富庶的 。然而,乾隆身后却是盛世的崩塌和一个逐渐衰败的大清王朝。乾隆晚年声势浩大的白莲教起义爆发;他死后不到半个世纪,鸦片战争爆发。乾隆是成功的,其成就足以让他跻身中国历 伟大的帝王之列;乾隆也是失败的,18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让他的统治显得没有任何新意。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可以看到,乾隆时期中西历史发展正经历另一种“大分流”。
明清时的中国在大航海时代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近代中国的工业化程度又是如何?一代经济史学术名家全汉昇先生以宏大的学术视野,聚焦明清中外交通与贸易、清代经济两大主题,通过讨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 的交通贸易与美洲白银输入等情况,以及论述清代时中国的人口与农业、货币与物价、近代工业化等问题,勾勒明清至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面貌。本书由作者在 清华大学的演讲稿整理而成,生动好读、通俗易懂,是概观明清中国经济社会演变的重要读物。
23岁初入官场,张居正是一个刚正不阿的理想主义者,却在亲历腥风血雨的内阁斗争后,痛悟了什么是政治,从此踏上一条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实用主义道路。 他不顾同僚鄙夷,勾结太监冯保,登上首辅之位,赢得皇帝和太后的信任,为改革大业铺平道路。他通过大收贿赂安抚戍边将领,起用贪官殷正茂平定西南叛乱,彻底解决由来已久的边疆兵患。他趁皇帝年幼,以帝师之名独裁擅权,一改官场颓靡习气,使政令 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他以辞官为由,胁迫小皇帝下旨,将反对者一一铲除,从而顺利推行新政,一举扭转帝国财政危机。 只要有助于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张居正便毫不在乎手段的正义与否。这让他一方面成为政敌眼里卑鄙的弄权小人,一方面又成为百姓心中伟大的救国英雄。 翻开本书,领略大明帝国张居正如何不择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讲述了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揭露了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一生遭遇过的五次重大挫折;与左宗棠的纠葛和情谊;一生的收入与支出;如何看待风水、相面、算卦和天命等。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勤勉、务实、自律的“文正公”曾国藩,一个矛盾、挣扎的深嵌体制核心的职业官员。透过曾国藩,读者可窥见中国传统官场微妙而复杂的“潜规则”与中国特色的独特生存哲学。
清朝——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曾一统天下、励精图治、走向“盛世”;然而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到来,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已然腐朽的封建帝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不堪一击。回首往事,人们不免向历史“灵魂发问”:清朝为何能将中国的封建制度推向巅峰,又为何会错失与世界接轨的契机?问题的答案映射在一个个历史人物身上。从帝王、宗室到权臣、士大夫,从洋务派、经世派到保守派、维新派,身份、立场不同的历史人物,在时代的洪流中粉墨登场,或被历史潮流所塑造,或在关键的节点转动了历史,悄然展现着清朝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中隐而不露的方方面面。《问清:他们的清朝》属于华文出版社“华文通史”系列丛书。本书选取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乾隆、孙嘉淦、和珅、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慈禧太后这十一位影
本书选取了七个能够全面反映大明王朝运作规则的人物:一个皇帝:朱元璋;一个篡位者:朱棣;一个清官:海瑞;一个太监:魏忠贤;一个造反者:张献忠;一个叛徒:吴三桂;一个忠臣:郑成功。以文学化的笔法描述七个
本书为明清史研究开拓者孟森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稿。全书分为二编: 编总论明史在史学上的地位和明史体例;第二编分为《开国》、《靖难》、《夺门》、《议礼》、《万历之荒怠》、《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南明之颠沛》七章,对明朝各个时期的史实进行了高度概括,见识高远、考证翔实、轮廓清晰,在明史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书围绕着年羹尧与雍正君臣关系的演变历程,全面回顾了年羹尧一生从得意到失意的宦海浮沉:年少时科场高中,入仕后步步高升,在胤禛继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立下赫赫战功后位极人臣,但 终身死名裂。在此叙述之中,作品从新颖的角度,立体而真实地展现了年羹尧性格的复杂多面。 全书还依托奏章、信件、皇帝朱批等原始资料,立足于对史实的细致剖析,还原了雍正帝如何精心布下罗网,软硬兼施地分化甚至清洗年羹尧的军政势力集团,并 终下狠手诛杀年羹尧。此外,对年羹尧九十二款大罪中的虚虚实实,细致地予以客观分析,并对其死因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这是一本关于明朝历史的书。 明朝(1368年―1644年),由明太祖朱元璋所建,历时276年(不计南明),故书名采用约数,取名为《明朝270年:明朝的外交博弈和权力游戏》。这不是一本帝王将相史,也不是编年体史书,而是将明朝的海运、贸易、外交等不常被聚焦的事务书写成文字。 这本书焦点不在宫墙之内。明朝是中国真正开始睁眼看世界的时代,观察明朝在地理大发现时期和经济 化过程中的表现,同样是了解明朝276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本书中,朝堂不是主线,那些走私商贩,大海盗,进步学者(徐光启),思想家反而 像主角,这本书能让读者 立体, 多维地认识明朝。你可以看到中国和朝鲜、日本、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的交往史和战争史,也能看到繁荣发展的明朝社会和暗流涌动的思想运动。 这座白银砌成的帝国,既 ,又保守,既富
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所有经验事实,尤其是活生生的人物和事件,都被抽象化,成为无具像事实甚至数字,从而留下了大量需要在历史场景中得到落实和丰富的课题。历史学处理的则是鲜活的人和事。黄国信著的《市场如何形成:从清代食盐走私的经验事实出发(精)》试图通过鲜活的人和事,对话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深入讨论市场从抽象的逻辑上的形成到具体的运作之间,还需要人们哪些具体的行为与活动。
帝制时代,皇位继承问题往往困扰着最高统治者,即使康熙这位英明睿智的君主,也被弄得焦头烂额:老皇帝始终不放权,皇太子跃跃欲试;老皇帝疑惧被夺权,皇太子担忧地位不稳,不安全感笼罩在各自心头。其他皇子们也虎视眈眈、蠢蠢欲动,甚至拉帮结派。明争与暗斗纷起,阳谋与阴谋交杂 康熙年间的储位之争,是强烈牵动朝局的重大事件。本书展现的正是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皇嫡子允礽:两岁即被立为太子,做太子长达30多年,为何两度被废,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皇长子允禔:被康熙帝委以重任;才华横溢又 具有其他种种美德 的他竟用巫术诅咒太子,东窗事发,被幽闭高墙内长达26年。 皇三子允祉:能文能武,颇得康熙帝赏识;在太子二次被废后,成为储位的有力竞争者,为何最终还是落了下风? 皇四子胤禛:看起来势单力薄、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