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1636-1912,1644年建立全国性政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全境的中央政权。统治者为出身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王朝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定都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老城)。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且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统治中原的明朝为李自成所灭,原明朝将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打败李自成的大顺军,随后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并迁都北京,清朝从此取代明朝成为整个中国的实际统治者。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俘杀,从此清王朝基本控制整个中国。 清朝共历12位皇帝:入关之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入关之后的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至康熙朝,平三藩,收台湾,清朝统一全国。历经
本书选取了七个能够全面反映大明王朝运作规则的人物:一个皇帝:朱元璋;一个篡位者:朱棣;一个清官:海瑞;一个太监:魏忠贤;一个造反者:张献忠;一个叛徒:吴三桂;一个忠臣:郑成功。 以文学化的笔法描述七个人物在历史场景与文化中的境况,剖析其生命历程背后难为人知的艰辛、焦灼和不得已,展现出大明王朝既强大又虚弱、既意志决绝又精神涣散的全貌。
明朝(1368-1644)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历经16位皇帝,统治276年。1368年,朱元璋在统一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后称帝,国号大明。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王朝。明朝初期定都于应天(今南京),其辖区称为京师。1421年,明成祖把国都迁至北京,将原京师改称为南京。 明前期,经过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1368-1398)之治,国力迅速成长。到明成祖时期,国势到达高峰,后世称为永乐盛世。其后的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仍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1424 -1435)之治。明英宗与明代宗时期,虽有土木堡之变,但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明宪宗与明孝宗相继与民休息,政局尚可平稳。明武宗朱厚照沉溺游乐,最终使明孝宗一脉绝嗣,引发大礼议之争。明世宗即位后,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总揽政权,在东南沿海任用胡宗宪、俞
《明史简述(精)》是吴晗先生1962年在中央 党校讲课时的记录稿。全书比较简明扼要地讲述了有明一代的历史,并对其中的关键问题作了特别分析。 吴晗先生是明史研究的大家,在讲述上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其中提出很多观点至今看来还有启发意义。
《李鸿章传》由梁启超在李鸿章逝世那年完成。此书一改中国旧式文体记事的写法,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来论述李鸿章的一生。李鸿章作为当时 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 ,虽然饱受争议,但梁启超在书中却直面时代大背景,对其做出了中肯的评价,且没有囿于政见和成见,发出了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的感慨! 作为李鸿章逝世后的*部传记,梁启超先生的这本书的价值自不待言。为使此书更生动,被更多的人阅读,特将其编译为现代文,并在书中增加了历史图片和相应的注释。此外,该版本在译文后还专门编录了 李鸿章家族世系简表 ,使读者通过此书能透过历史长河,更深入地了解李鸿章及其家族。
本书以1644年明朝灭亡为铺垫,讲述清军入关后。大顺军战败西撤,南明诸政权相继出现。在与咄咄逼人的清军对抗中,南明诸政权一味内斗,无法团结形成合力,被清军逐一击破。光复大明,遥遥无期……
大明王朝立国二百多年,从中期开始皇帝消极怠政,但明朝却依然在正常运转,到了明朝末年,明朝阶级矛盾尖锐,各地小股农民起义在酝酿之中,励志改变明朝颓废局面的崇祯皇帝,尽管努力地想宏图大展一番,却不知不觉中把大明带入覆亡的深渊。其原因让人难以说清。李自成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一步步吞噬了明王朝的光辉,*终让崇祯帝自缢,当他自尽前一刻不由得感叹,我不是亡国之君,是大臣负我。难道他真的没有一点责任吗?而那时的东北地区,女真人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再次兴起,并逐渐兴盛,完善各项制度,兵力渐强,建立了政权,努尔哈赤的继任者们借助农民起义军灭大明之势,杀入山海关,取代明朝。清朝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并统一全国,满族统治者很多人都为国泰民安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并成功延续国祚将近三百年。
《马勇说晚清》是有名近代史学者马勇的近期新作品,书中收入马勇先生几十年研究成果,时间上横跨“靠前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有见地有深度。全书章节共分四部分:靠前章国故,以近期新研究的历史事实为主,收入包括《慈禧太后归政考》《宗藩体制解体与东北亚乱局》等;第二章姑言,以人物评传为主,收入包括《毁誉摄政王》《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等;第三章听闻,以历史谜团的重新考证为主,收入包括《康有为衣带诏真相》《袁世凯告密考》等;第四章说法,以历史评述、政论为主,收入包括《甲午战后的中国和日本》《辛亥革命中的三种力量》
如果要评选一个* 为人所熟知的封建王朝,答案一定是清朝。无数的清宫剧已经给我们展现了太多的爱恨情仇,但对清朝人衣食住行的生活细节却描绘得不够清晰。本书考订清楚翔实,语言风趣幽默,为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清代王公贵族和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本书力求在严谨考证的基础上,以尽可能轻松的语言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的清朝。
本书由吴晗先生耗费多年心血著成。作者以丰富翔实的史料、生动形象的文笔,讲述了明太祖建国、明成祖迁都北京、北虏南倭、东林党争、建州女真的崛起、郑和下西洋、资本主义萌芽等明史中最基本最关键的问题,包涵了明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深刻揭示了明代历史的基本面貌和社会发展脉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可读性,是了解明史的读物。
满清政权何以维持长达二百六十年的统治,其中的重要关键是满人入关之后即逐渐意识到,单凭武力是不足长治久安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长期而有效的思想统治,使汉族知识分子在意识形态上接受满人的统治。雍正刊刻印行的《大义觉迷录》一书,除了政治动机之外,更蕴含了内在深层的文化意义。本书讲述了《大义觉迷录》这部奇书的形成、流传、禁毁的细腻过程,乃由其间横生的诸多耐人寻味、匪夷所思的枝节,从而反映了中国古代君权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及旧文人的宿命。
158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以遗甲十三副起兵,四十年内,统一女真各部,屡败明军,进驻辽东,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后金国,为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清朝的兴起,对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为什么清朝的兴起会如此迅速?清朝的奠基者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采取了哪些独到的策略?八旗制度到底是怎样的?明满关系及其力量对比如何演变?如何评价明满之间的几次大战?“太子”代善被废、四贝勒皇太极遭训斥等清初九大疑案的真相如何? 权力斗争,惊心动魄;重重疑案,扑朔迷离。本书作者都将为您一一解析,再现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剖析一代王朝崛起的天命。
《Z后的王朝:王钟翰说清朝/大家说历史》分为总说和分说,首先讲述了清朝的历史定位、满族的历史和形成、清史和满族史研究的关系等,进而对明清之际的袁崇焕和皇太极、钱谦益和柳如是等历史人物进行了研究,剖析了顺康之际的几个历史问置,阐述了关于雍正篡位问置的研究剖析了盛世的光芒和黑暗,介绍了嘉庆中衰与白莲教起义等。
《给曾国藩算算账——一个清代高官的收与支(京官时期)》重点讲述了晚清时期曾国藩任京官时期的收入来源。这些收入中,哪些是国家俸禄,哪些是灰色收入。其支出中,哪些用于生活,哪些用于送礼。通过细节恢复了曾国藩的生活状况——生活水平如何,吃什么样的饭,住什么样的房子,坐什么样的车子。同时,作者的文笔还深入到了晚清社会的很多侧面,比如清代督抚衙门的运转、官场潜规则的具体运作方式,等等。
本书篇专论《明代蒙古社会制度》,阐明了本书《清代蒙古社会制度》的历史背景。这种对比论述的方式,实为本书特点之一。第二篇专论《清代蒙古社会制度》。作者主要以清朝在蒙古所设的盟旗制度为依据,在叙述旗的设立、旗的组织及其职能的同时,特别突出了旗与人、旗与土地等方面的分析,详细阐明了蒙古的社会关系。既考释了封建的国家机构,同时也论述了清代蒙古的社会结构及制度。对于了解和研究清代的蒙古社会状况具有的参考价值。本书附录《卫拉特法典》系根据俄国P.S.帕拉斯的德文译本翻译的(《蒙古民族历史资料集,1778—1808》)。至于附录(第二)《汉民族向蒙古移民之沿革》系作者早年的一篇专论。文中虽引用了若干史料可资参考,但其所持论点,受当时形势制约,有些偏颇之词。
微博体历史著作,以简洁的语言,辛辣呈现。 在历史的夹缝里寻找原料,明朝的帝王们用各种手段操纵着这个王朝,文武大臣们在“为帝王服务”的口号中的嬉笑怒骂。直到清朝噩梦的到来,一切都结束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开始,一个颠覆性的结局,是每一个王朝都难以推翻的套路…… 一时道不尽,万种滋味,可谓一言难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