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杨方讲清史 三部曲包括《征战:大清帝国的崛起》《治世:大清帝国的兴亡启示》《名臣:大清帝国的君臣博弈》三册,分别从开疆拓土、治国理政、君臣关系角度讲述清朝的历史,是一部清史入门通俗读物。这套书解答了小部落如何成长为大帝国、清帝国如何治国理政、清朝文臣武将如何在朝堂内外游走等问题,是一部有血有肉的大清史。
内容介绍: 《大清十二帝》用流畅、浅显的语言将12位帝王的一生娓娓道来,将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和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展现给读者,使读者能够得到一个相对完整的印象;另一方面又以历史为线索,围绕治与乱、生与死、得与失、情与爱的矛盾,真实地揭示了清朝历史和清朝列帝的内在联系,展示出大清王朝兴衰、成败、治乱、福祸的脉络,趣味性地透视出有血有肉、云谲波诡的历史风云。 《大清十二帝》选取在清朝近300年历史中出现的全部12位帝王来切入历史。他们有的具有开创之功,有的具有守成之力,有的经历了民族大发展的高峰,有的奋起于国家危亡的低谷,有的消沉在无奈悲歌中,有的堕落在盛世赞歌里,有的具有雄才大略,有的平庸无能。在中华民族走过千年兴盛、百年屈辱历史后的今天,研究这些帝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近代来华西人文献是了解、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资料。美国近代传教士、“中国通”明恩溥所写的这部《清帝国之乱》即是一例。 本书完成于1901年,记录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中国朝野上下一系列重大事件。明恩溥曾深入山东地区传教长达二十余年,在1900年北京外国公使馆区被围攻期间亲身参与了防卫活动,这些经历使本书具有独特的价值。作为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明恩溥披露了京津地区义和团运动发展和北京公使馆区被围攻的大量细节,其中诸多历史细节令人唏嘘喟叹。作为眼光独到的观察者,明恩溥分析了义和团运动和中西冲突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根源,揭露了清政府的反复无常和侵华军队的丑恶罪行,并从自己的视角展望了中国的未来。本书的出版有助于 全面地了解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以及清末民初西方人士对中国的
近代来华西人文献是了解、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资料。美国近代传教士、“中国通”明恩溥所写的这部《清帝国之乱》即是一例。 本书完成于1901年,记录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中国朝野上下一系列重大事件。明恩溥曾深入山东地区传教长达二十余年,在1900年北京外国公使馆区被围攻期间亲身参与了防卫活动,这些经历使本书具有独特的价值。作为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明恩溥披露了京津地区义和团运动发展和北京公使馆区被围攻的大量细节,其中诸多历史细节令人唏嘘喟叹。作为眼光独到的观察者,明恩溥分析了义和团运动和中西冲突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根源,揭露了清政府的反复无常和侵华军队的丑恶罪行,并从自己的视角展望了中国的未来。本书的出版有助于 全面地了解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以及清末民初西方人士对中国的
《李岩质疑:明清易代史事探微》收入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明清易代史事研究的文章,共计19篇。其中代表作《李岩质疑》发表于1977年,用力颇深,奠定了他在明清史学界的地位,并受到海外学界的关注。其他文章还有《再谈李岩问题》《李自成起事考》《李自成牺牲的前前后后》《清初的迁海》《孙可望评传》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论文集可以看作是《南明史》和《明末农民战争史》的补充。
本书介绍雍正登基的千古秘案,成为令人乐道的古题。本卷展示了大内皇宫兄弟争斗的血雨腥风,透露雍正皇帝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改革气度,以及打击政敌残酷无情,整顿吏治疾风骤雨的一面。同时也表露了雍正帝诡秘的后宫生活。众多的僧装像坦露了雍正帝忐忑不安的内心世界。书中附图356幅。
作为一个举足轻重的政治和历史人物,赫德的一生亦颇具传奇色彩。本书收录的是赫德自1854年踏上中国土地,到1863年被任命为总税务司这10年间所记的日记(除去因私人原因而被其毁掉的部分),并配以注释,同时还穿插有对赫德的身世背景、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赫德与清政府各级官员的接触,以及仕途的逐步展开等内容的专章评价,从而使赫德成长历程的展示以主、客观双线交叉进行,既勾画出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物复杂的心理发展历程以及其中包含着的深刻的文化冲突与交融,也提示了当时中国的种种纷繁的社会现实与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