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英官方的 次正式接触,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对两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毋庸置疑,然而使团的沟通与翻译问题罕有进入研究者视野。本书聚焦翻译在这次中英对话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全书七个章节以时间为轴线,由多个问题驱动论述,通过对使团译员背景以及国书、敕谕、礼品清单、往来书信等各类文件的翻译和改写的考察,并基于对大量珍贵档案和多门语言文献材料抽丝剥茧式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力图还原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的翻译过程,向读者展示翻译在马戛尔尼访华事件乃至近代中国外交活动中的至关重要性。本书资料丰富详实,论述严密,对使团研究的许多问题提出了新颖见解,填补现有使团研究的空白,为近代中国翻译史、中英外交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典范。
本书是关于介绍“中国近代史”的专著没,具体包括了: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列强对华侵略的加强和日俄战争、日俄战争与中国人民反战斗争、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的签订、英国加紧侵藏步伐觊觎西藏市场、英俄侵略西藏的新阴谋等方面的内容。
1895年,清朝被日本击败,在中部引发爆炸性回响,激进变革随之次第展开。在更一般意义上,这也是之后半个世纪中国巨变与革命的开始。以一场场内外战争与革命为背景,中国各阶级不断试图变革政体,改造社会与文化,其目标则是重塑国族,挽救危亡。 本书对这一转折性巨变过程做了全景式叙述。以时间为经,主题为纬,以叙述史学为基干,结合政治学、社会学以及文化研究的视野与方法,次第阐述这半个世纪转型的方方面面,为我们展示出近代中国复杂而痛苦的诞生过程。本书充分吸收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成果,注重通史与专题研究的平衡,可看作新世纪中国近代史撰述的综合性成就。
《古代西亚文明》是高校通选课教材。《古代西亚文明》撰写的主要对象是西亚历目前的古文明,主要内容包括: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乌尔第三王朝、巴比伦文明、亚述文明、赫梯文明、埃勃拉文明、乌拉尔图文明、弗里吉亚王国、吕底亚文明、腓尼基文明、犹太文明、古波斯文明。
《中国近代政治得失》一书打破时空壁垒,破解大清王朝268年兴衰之谜。 《中国近代政治得失》从十个方面详尽地阐述了晚清这棵大树如何从根部腐烂,直至轰然倒塌! 众所周知,清王朝在它的早期曾经辉煌一时,创造出中国传统社会中其他王朝所未曾有过的煌煌业绩,无论是百年的康乾盛世,还是对边疆民族关系的智慧处理,抑或对中国辽阔版图的奠定,都可以说是了前人。当时的中国,无疑称得上世界上少有的泱泱大国。1912年清政府之所以垮台,是因为有其垮台的自身原因。 本书作者长期梳理资料,孜孜矻矻,希望能全面解开这个谜底。本书从总结政治得失的角度,对晚清时期中央政府在治国过程中所犯的一些主要错误进行剖析,力图从中得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清末民初历史演义》(全5卷)内容简介: 《清末民初历史演义》(全5卷)是作者濯缨子一生呕心沥血之作,它作为以现代历史故事写演义小说的罕见之作,从风俗史的角度展现了晚清至民初军阀时期的政治轶事,并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开篇第一回便点明其宗旨“并不是借着小说,随便拿人开心”,而是在其中寄予了“一番惩劝之意”.这种“惩劝”批判了当时把“从前的礼教纪纲、廉耻道德,全都变得一点影子没有了”,同时又对晚清政治的腐败进行了深刻剖析,对王朝覆亡的教训进行了历史的清算.虽为稗官野史,但事必有据,人必有名,正可填补正史之不足,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 自1920年开始在天津《益世报》的副刊《益智粽》上发表,直至1932年登竣,长达12年.该书以晚清至民国军阀时期政治轶事为经,民间风俗人情为纬,纵横穿插文笔生花,全书一百○一回,约二百余万言.卷帙浩繁广远
本书自公元前三世纪中国与国外的交通谈起,简述闳放昂扬之盛世,如何被历史大势扒至“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进而用十九章,七十万言的篇幅,细述偌大一个中国,如何在内外交迫的情势之下,经历了百余年的震荡、动乱及嬗变。作者悉心描摹其间中外力量之角逐、中央和地方权力之消长,及权势人物和社会精英在政治、外交等领域的种种图存在之努力,为读者提供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完整图景。 本书选取的历史事件和叙述结构,看似与市面上通行的近现代史教科书出入不大,但作者旁征博引,极严谨而客观。在少数客观。在少数流露个人喜好之处,聊聊数语,又极传神。
20世纪前叶,中国和美国正处于一个交叉点上,这是一个古老但衰弱的古国和另一个年轻但强大的新兴国家的一次相遇。在本书中,跟随史迪威——一个古怪但却真实的英雄、美国伟大的战区指挥官之一,我们见证了那次历史性的相遇,它代表了美国试图使中国跟自己更相似的努力。在这种堂吉诃德式屡败屡试的努力之外,现代中国露出了它的脊梁。 本书为1972年普利策新闻奖(非虚构类)获奖作品。
本书荣获1997年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东亚历史学奖、荣获1997年新英格兰历史学会图书奖。书中以义和团为例向人们解说了认识历史的三条不同途径,即历史的三调:事件、经历和神话。本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讲述义和团的历史,而在于探讨与历史撰述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义和团只是这项工作的‘配角’。” 因此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历史的方法。
《北洋派之起源及其崩溃》记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派军阀间的矛盾和斗争、政局内幕、重大事件的发展线索及其起因等,翔实扼要。 《直皖秘史》记述北洋军阀的由来和发展、北洋派如何分裂为直系和皖系,以及直皖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作者张一麐熟悉劫北京政坛,了解北洋军阀的内幕,所记皆是自己所见所闻,参考价值较大。
本书为大型图片集,共收有500多幅从未公诸于世的清末民初老照片,选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立图书馆的莫理循档案。 莫理循(1862~1920),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1897~1912),*总统政治顾问(1912~1920)。他在北京居住了20余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他身后留下的图片资料约3000余幅。旅澳历史画家沈嘉蔚从中精选主要部分并作了必要考证。本画册分为《北京的莫理循》、《世纪之交的战乱》、《目击变革》三册,含庚子事变纪实、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变迁、清末民初民情风俗、莫理循与中国仆人的友谊、莫理循与清民初在华洋人等专题内容。除老照片外,编者还精选了少量文物照片,如孙中山于1906年印的钞票;大清邮票上加盖*邮戳的明信片;李鸿章、
19世纪下半叶开始,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处在急剧的社会转型期中,政治舞台上,风云变幻,色彩纷呈,张勋复辟就是在此期间上演的一场闹剧。本书从客观的历史观点出发,分析了当时世界和中国的政治形势,各政治派别之间的利害矛盾,以及众多政治人物的性格特点等,从而再现了这一历史事件的全貌。
中国与美国,是当今世界的两个大国,两国关系令世界瞩目。从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首次远航中国起,中美两国便开始了长达200多年的交往。在这悠长的岁月中,中美关系历经风雨,大起大落,几经波折,但两国的交往内涵极其丰富。本书集中对中美关系中影响较大、特点较鲜明、内涵较丰富的1911—2000年的时期,分三卷,即1911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及1972年尼克松访华至2000年中美"入世"谈判作了精辟的分析。通过对三个时期两国间重大事件的叙述,展示了中美两国外交政策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双方决策的种种和国际因素,以及两国外交政策对世界的影响;展示了双方经过多年的磨合、冲撞,从扶持、对抗走向和解、共同前进的道路。书中不少值得重视的观点是根据重要的档案资料所得出,这为更好地理解中美关系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