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 年到 1946 年,美国作家格兰姆 贝克走访了当时中国十多个极具战时特色的城市,详细记录了所见所闻并整理成书。贝克从香港出发,经柳州抵达重庆,又跟随路易 艾黎长住宝鸡,随后转至洛阳等城市,*后停留在北平。一路上,作者一方面记录了上至高级政府官员、部队军官商贾富户,下至工人、贫苦市民、农民、难民等不同人的生活和状态;另一方面,描述了日军轰炸柳州、重庆、洛阳等城市的情景,记录了中国军队对抗日军侵略的战况,以及美国政府、军队在中国的举措和表现。 在记录和呈现当时中国社会状态的同时,贝克也写下了自己的思考与分析:国民党逃到台湾是无法避免的,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偏差与失误是源自对中国的不甚了解,等等。此外,贝克还以其丰富的学识,对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进行了比较
《中国抗日战争史》(全八卷)是一部大型抗日战争通史著作,全面展示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全书分为8个专题,即局部抗战、战时军事、战时政治、战时军队、战时外交、战时经济与社会、伪政权与沦陷区以及战后处置与战争遗留问题。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书从中华民族的角度考察抗日战争,强调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影响和巨大意义,是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枢纽 ;突破了以往在研究过程中将抗日战争历史作为单纯的战争历史来研究的局限,而将其作为中国近代史中重要的历史阶段来把握,将中国的抗日战争放在世界的大环境和战后的长时段中进行考察,从而使读者对抗战有更全面的了解、更深入的认识和更准确的把握。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和日本之间,除了战场上武力的较量,还开展了大量的宣传战。本书即对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和日本之间宣传战的进行情况加以探讨,论述了中日两国宣传系统的建立和完善过程,分别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和日本三者在抗日战争期间对于 敌、我、第三方 的宣传政策、宣传效果及其原因,进而探讨宣传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和影响。
民国并不遥远,往事并不如烟。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任临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到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逃台湾,38年的历史虽然短暂,却足以改变历史轨迹。在这38年当中,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是乱的,每一天都是精彩的。本书以历史大事件为主干,基于主富的解密档案,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同时,辅之以大量珍贵历史老照片,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本书由史鉴编著。
郝雪廷所著的《抗战英魂录(八路军为国捐躯的将领上下)》,辑录了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团职以上烈士事迹,共收入883名,这是迄今为止 部、也是较为完整的一部八路军烈士全传,是研究八路军史的又一重要成果,填补了八路军烈士研究的空白。这部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为捍卫 民族独立解放,浴血奋战、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不仅是一部记载先烈的历史史书,而且是一部 的爱国主义教材,是凝结中华民族血泪和不畏强暴的一笔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