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记(套装共3册)》包括《大刀记·部》、《大刀记·第二部·上册》、《大刀记·第二部·下册》共3册。讲述了抗日英雄梁永生挥舞大刀奋勇杀敌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37~1945年间,梁永生出身于穷苦农民,跟随师傅门书海学得一身大刀功夫。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是黄仁宇先生的一部历史著作,记叙的时间自1924年国民党黄埔建军始,至1945年抗战结束止。书中对海内外关于蒋介石的评议,多有精彩的辨析;作者拣择与排比史料的方式,别具慧眼,言人所不能言。作者沿袭其大历史观的研究方法,检视蒋介石的历史定位及其历史局限性。作者曾说,写作此书,目的在于阐明中国由“中世纪国家”步向现代的挣扎和转折。此次增订出版,增补了作者相关的四篇文章,作为附录;并对全书的文字重新做了核订并有所补充,使全书更趋完善。
书稿以国家文物第三次普查数据为基础,对抗战文化遗址的内涵与价值、保护历程与现状、分布及其特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分别阐述重庆现有395处抗战遗址的来源、空间形制、内部结构、主要价值以及保护建议等。
站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历史节点,作者系统整理、精选了30年来珍藏的徽章、走访记录和研究资料,以徽章为骨、以史料为血肉、以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为灵魂,构筑起这本全新的书籍——《203枚徽章的抗战记忆》。本书由96篇文章组成,每篇文章配以一枚以上徽章,图文并茂,既有恢弘的大历史,也有细致的“小人物”。按照战争发展的脉络,根据不同的战争主体,将全书划分为五个主要篇章: 书中首先从日伪颁发的徽章入手,向读者介绍日本近代以来对中国从觊觎到发动局部、全面侵略战争,继而把自己引入灭亡之路这样一个过程。对这个过程的有效梳理,有利于人们全面把握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发生轨迹及深层原因,继而明晰中华民族抗战之紧迫和必要。对此,以“侵略者”为题,置于全书第一部分。 其后的“抗战者”,着眼于在外敌入
《中国当代作家中短篇小说典藏:东风嫁》是刘庆邦中篇小说,小说叙述了一个农村剩女东风嫁人前后的生活。东风因为在城里从事不光彩的职业而被村里人耻笑,父母为了把她嫁出去不得不一再降低标准,最终东风嫁给了一个无赖。嫁人并没有改变东风的命运,她没有过上正常农村妇女的生活,婆婆的尖酸刻薄,丈夫的好赌无情,最后丈夫居然要把她卖给别人过夜,东风不堪凌辱,在小叔子的帮助下逃离了家庭。文中通过东风从城里回来,在农村嫁人,又逃出农村的的遭遇,叙述了一个女子的悲剧性命运,读来耐人寻味。
庚子年后,袁世凯接替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以其为领头羊的 北洋派 由此逐渐形成。从辛亥革命之后,一直到北伐战争结束,北洋系出身的军阀政客相继把持民初政局,他们虽各自为政,却派中有系,系中有派,时聚时散,而这一时期也就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复杂的历史阶段。《武夫治国:北洋枭雄的发达往事》以人物为中心,解读北洋时期各派政治势力的此消彼长,述说军阀政客的人生轨迹,揭示复杂历史背后的部分真相。
这可能是中国版图上文化密度较高的千米——位于苏州市中心姑苏区的葑门历史文化片区,曾是春秋时代吴国“子城”及其周边地区所在地。这里有历千年犹存的学府与园林、经百年风雨仍在的古桥与街巷,说不尽的风骨与风雅、道不完的风情与风物。它们随着苏州城东南缓缓流淌千年的葑溪,一起继续讲述着古城的传奇。
《地:贾平凹中短篇小说精品选(珍藏版)》是作家、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贾平凹的一部中短篇小说精品选,收集了他的《地》、《猎人》、《饺子馆》、《天狗》、《油月亮》、《黑氏》、《王满堂》、《主任》、读《西厢记》、《艺术家韩起祥》等精彩名篇,这些作品是贾平凹数十年来经过时间考验的最为读者们青睐的中短篇。这部书的出版就是对他中短篇经典的一个总结,相信读者们会非常喜欢的。
《中国军阀土匪大结局》收选了中国近代有较大影响土匪的活动野史,故事惊心动魄,情节跌宕起伏,史料权威真实,描写形式象生动,寓史于文、寓教于乐,集历史性、文学性于一身,融思想性、可读性于一体,《中国军阀土匪大结局》是以土匪人物活动为主体线索和核心内容的著作。
《浴火重生: 中国抗战观察记(1937—1945)》为“《纽约时报》中国观察记”系列之一,系《纽约时报》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间对华报道的选编。“《纽约时报》中国观察记”系列已出版《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共和十年:〈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 入选本书的《纽约时报》220多篇出自西方记者的报道,不仅反映了八年抗战的战争状况,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等方面的状况;不仅反映了正面战场的情况,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和坚持持久战的战略、开辟和发展敌后战场、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客观事实;不仅反映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也反映了世界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评论分析深入,给读者提供了回
1897年8月德国入侵胶州湾前夕,德皇威廉二世为后确认入侵的必要性,专程派本书作者对胶州湾地区进行了秘密的重点调查。作者从一个水利和港口专家的视角,对香港、广州、厦门、胶州等中国沿海城市进行了细致考察,并在综合比较后得出结论,唯有胶州湾适宜德国建造海军基地。在此基础上,专门对胶州湾位置、地势、港口、面积、岛屿、风力、潮汐差度、地址状况、饮水、居民和工商业等近30个项目做了详细记录和研究,并提出了对胶州湾未来发展的设想和规划,成为德国日后在青岛建设 模范殖民地 的基本蓝图。其中一些规划至今仍然在青岛的市政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书收录的这些珍贵图片共147幅,主要来自于沙飞主编的《晋察冀画报》,摄于1939年至1944年,是抗战胜利后美国进步女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从延安带回美国的,并重新编辑分类,命名为《晋察冀边区影集》。 这些珍贵图片既有八路军在前线的艰苦战斗,又有军民同心在后方的建设;既有日军的暴行,又有国际友人的无私援助。 作为敌后根据地的模范,中共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展开一系列建设活动。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改善人民生活。推行“合理负担”和“救国公粮”,后来又实行了“统一累进税”,做到公平、合理。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诺尔曼白求恩大夫,中国抗日期间,他加入共产党,担当了军医,承担上了救死扶伤的职责,本着“一切为伤员着想”的原则,废寝忘食地工作,从不顾及个人安危。 以前只是从书本或是资料上得知这些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