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我国的高等学校和文化机构进行了有预谋、长时期、大规模的摧残与破坏。面对日军的侵凌进逼,各地高校师生在 困难的条件下,历尽艰辛向战区后方转移,中国大地上由此出现了一场全国性的高校内迁运动。战时的中国高等教育遭受了巨大创伤,同时也凝铸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在大后方营造了若干教科融合的人文重镇和学术高地,形成了一道“文化抗战”的壮美风景线。本书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整理与分析,描绘了战时高校内迁的整体图景;透过中央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浙江大学等几所典型高校的内迁与改革历程,以点带面地展现各个时期、各条路 不同高校的内迁原委,呈现当时高校师生对日本侵略的反抗与斗争,以及为赓续中华文化命脉、维持教育事业所付出的艰苦努力。
《金门战役纪事本末》系重量级的军事史研究专著。1949年10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仅仅24天后的一个夜晚,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八军、二十九军的300只木船、3个团8000多勇士,向蒋介石政权国民党军退守的金门岛发起攻击,激战三昼夜后,全军覆没,连同第二梯队共9086位壮士,全部牺牲或被俘。这场战役,史称“金门战役”。金门战役规模不大,发生的时间点却极为关键。当时,腐败的国民党蒋介石政府一路溃逃台湾,立足未稳,解放军如能顺利拿下金门岛,就能继而一举攻占台湾。然而,这场战役却以失败告终,此后解放台湾一再错失时机,海峡两岸隔绝至今。金门战役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捩点。 《金门战役纪事本末》作者,是金门战役前敌指挥萧锋将军的后人。《金门战役纪事本末》辑大陆与台湾公开发表的著录、新解密档案、参战人员回
本书虽以国共为题,却并不要按照冷战模式去两分世界。它试图说说意识形态以外的东西,试图讲讲人在大环境中的命运。按照作者的脉络,冷战是内战的继续,内战是二战的继续;而二战又是一战的继续,一战更是以往大小血腥权力争斗的继续。民(种)族主义——现代主义为核心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无助于我们反思人类社会20世纪的野蛮属性,文化差异也自然不能通过扩大对立去弥合。所以,这本书提供的是一个通过历史去体会、理解的场景,一个反思的机会和希望。
《红军长征记》是1937年2月由丁玲主编的一本记述长征的书,原名初为《二万五千里》。由于抗日战争爆发等原因,直到1942年,才由总政治部更名《红军长征记》后,作内部参考印制发行,现已难见其踪。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发现由朱德亲笔签名赠给知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军长征记》孤本并引起各方关注。《红军长征记》是极为珍贵的一本书,也是我党我军历史上最早、最真实、最具文化特色的纪实文学作品。 长征改变了毛泽东,毛泽东改变了红军和整个中国。1936年春,上海《字林西报》撰文谈到长征时说:红军经过了半个中国的远征,这是一部伟大的史诗,然而只有这部书被写出后,它才有价值。这家有帝国主义背景的媒体在破例惊呼红军创造奇迹的同时,也恶笑红军的“粗陋无文”。所以红一方面军刚到陕北,毛泽东就指示杨尚昆在政治
本书以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的长征为主线,并充分反映了红二、四方面军和红25军的长征经历。本书努力从新的视角出发,充分吸收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在权威资料佐证下,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力图让读者了解长征、读懂长征,感受一个更加真实的长征。全书图文并茂,配有300余幅历史和文物图片、40余幅作战要图和战斗序列表、30余幅馆藏著名绘画和雕塑作品;同时,通过随文小档案,链接了更多的历史细节。
这本小书里收录的是30年代的川康的历史照片,是1939年间,撤退到重庆的内地十几所大学联合进行的西南科学考察途径川康时拍摄的。照片告诉了我们一个个闻所未闻的故事,显示了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地方,照片还提示了一段已经湮没已灭的历史,再现了一个消失了的省份。
《西北联大:抗战烽火中的一段传奇》是一部讲述西北联大校史的作品。本书主要讲述了1937至1946年,从奉命西迁,三校(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北洋工学院)合一,组成西安临时大学,到翻越秦岭,移师汉中,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再到西北联大子体八校(平津冀三校: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河北女子师范学院;西北五校:西北大学、西北农学院、西北工学院、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医学院)的历史渊源、组织框架、校长及教授、课程与活动、抗战与学术。
《沉重的翅膀(特装本)》基于对生活现实、改革进程的感受和认识,作者重彩浓墨地描绘郑子云、陈咏明等人为整顿、改革而进行的悲壮斗争,着力表现他们的进攻与招架、迈越与受挫、欢欣与忧愤,揭示他们不仅不向直接的对立面妥协,而且还敢于在旧习惯、旧观念的包围中高高举起标新立异的旗帜,义无返顾、一往无前的精神。尤其是郑子云,这是新时期文学中较早出现的具有丰满性格的改革家、政治家形象,当代中国脊梁式的人物。作为的高层领导干部,郑子云既有高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又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虽然年老多病,但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忧患意识又驱使他勇敢地投入改革的洪流,力图从政治思想工作的改革入手,为企业管理探索新路。小说将他放在与对立面人物——田守诚的激烈较量中,放在新旧意识猛烈的碰撞中,揭示他“不安分”
本书是一本抗战时期货币金融的全景记录,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1937-1945年间国民政府的财政状况,真实记录了抗战时期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金融援助,以及穿插其间的中日货币战的情况,作者站在政府财政顾问的角度,理性分析了抗战时期中国政府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就,批判分析了战时中国接受的外国援助的进程以及得失。作者从在华外国人的角度回忆了那段历史,因此本书是一本个人回忆录,战后作者通过多方渠道搜集查证了自己未掌握或语焉不详的史实以及资料,将自己的论述补充得更为完整可信,因此,本书更是一本珍贵的历史著作,能够为读者认识1937-1945年这段时期的中国以及中国的抗战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1919年发生的五四爱国运动,是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是戊戌春胶州湾事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由此而引发的 二十一条 、巴黎和会的逻辑展开。本书详细探究了这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因果关联、起承转合。 100年来,或以为五四运动是现代中国的起点,唤醒了中国人的觉醒,促进了民主政治的推展,改变了世界的注意力,使五四运动具有了全球史意义;或以为五四运动打断了近代中国的启蒙进程,影响了后来的文化走向,开启了中国政治的新路,走俄国人的路,中国历史由此完全改写。大约30年前,更有学者认为20世纪上半期特殊的政治走势,救亡成为历史的主轴,启蒙被严重边缘化,民族主义、国家主义、走向富强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其实从历史关联度考察,没有之前的启蒙运动,就不可能有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政治抗争,就其本质而言,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