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 年到 1946 年,美国作家格兰姆 贝克走访了当时中国十多个极具战时特色的城市,详细记录了所见所闻并整理成书。贝克从香港出发,经柳州抵达重庆,又跟随路易 艾黎长住宝鸡,随后转至洛阳等城市,*后停留在北平。一路上,作者一方面记录了上至高级政府官员、部队军官商贾富户,下至工人、贫苦市民、农民、难民等不同人的生活和状态;另一方面,描述了日军轰炸柳州、重庆、洛阳等城市的情景,记录了中国军队对抗日军侵略的战况,以及美国政府、军队在中国的举措和表现。 在记录和呈现当时中国社会状态的同时,贝克也写下了自己的思考与分析:国民党逃到台湾是无法避免的,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偏差与失误是源自对中国的不甚了解,等等。此外,贝克还以其丰富的学识,对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进行了比较
民国并不遥远,往事并不如烟。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任临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到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逃台湾,38年的历史虽然短暂,却足以改变历史轨迹。在这38年当中,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是乱的,每一天都是精彩的。本书以历史大事件为主干,基于主富的解密档案,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同时,辅之以大量珍贵历史老照片,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本书由史鉴编著。
郝雪廷所著的《抗战英魂录(八路军为国捐躯的将领上下)》,辑录了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团职以上烈士事迹,共收入883名,这是迄今为止 部、也是较为完整的一部八路军烈士全传,是研究八路军史的又一重要成果,填补了八路军烈士研究的空白。这部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为捍卫 民族独立解放,浴血奋战、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不仅是一部记载先烈的历史史书,而且是一部 的爱国主义教材,是凝结中华民族血泪和不畏强暴的一笔宝贵财富。
中日一衣带水,相似的政情国情、利益诉求,使得双方的关系一直处于相携与相抗的矛盾变化之中。本书聚焦于近代中日关系的阻力与助力,论述了中日之间的重大历史事件,日本当局、学者与军方对华政策的演变,孙中山、蒋介石、犬养毅、吉野作造等人对近代中日关系的作用和影响。 作者力图从正反不同视角,重新解读中日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为近代中日关系的研究提供新的反思角度。
本书专以考察中国国民党在1924—1949年间,即在蒋介石独裁统治下,其组织形态的基本特征及演变轨迹。全书在占有大量翔实可靠的资料基础上,按时序进程,以相关重大事件为着眼点,并通过与俄共(布)及中共的比较研究,指出蒋介石自始至终是推行着一条以军控党的治党方略,以致造成军、政凌驾于党及至上层有党、低层无党、党心涣散、党力不强,其至派系对立,相互倾轧等消弱党势的种种弊端,故以也成为国民党最终败退大陆的一大因素。
民国并不遥远,往事并不如烟。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任临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到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逃台湾,38年的历史虽然短暂,却足以改变历史轨迹。在这38年当中,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是乱的,每一天都是精彩的。本书以历史大事件为主干,基于主富的解密档案,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同时,辅之以大量珍贵历史老照片,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本书由史鉴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