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底的苏联解体无疑是20世纪人类历史记录重大的事件之一。作者根据新近解密的老布什总统图书馆的绝密档案,包括总统顾问的备忘录和老布什与世界各国领导人的大量电话记录,重新解读了那段纷繁复杂的历史。本书挑战了关于冷战结束的传统观念,揭示了布什政府试图结束冷战、保全苏联作为其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伙伴的复杂游戏。作者重点着眼于事件中心的四个人物——乔治·布什、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鲍里斯·叶利钦、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聚焦苏联最后五个月间发生的故事,正是这五个月改变了苏联的命运和世界的格局。本书作者会多国语言,能够查阅英语、俄语、波兰语、乌克兰语和白俄罗斯语的文献,这让他能够多角度地呈现一个关于苏联解体的全新的、戏剧性的故事。本书荣获2014年吉尔伯奖(TheLionelGelberPrize)和2015年普希金俄语图书奖(Push
英国最漫长、最血腥的一系列战争发生在15世纪。英国王位在经历了七次暴力的更换之后,两个家族为了最终的统治权展开殊死搏斗,他们是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丹·琼斯在本书中描写了在英国统治时间最长的金雀花王朝如何分崩离析,并被都铎所取代。书中出线了亨利四世、理查三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爱德华九世和亨利八世等人物,以及陶顿战役、文艺复兴等重要事件。莎士比亚笔下的世界在本书里得到真实的展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留下一片混乱。地形地貌被改变,许多城市被夷为平地,数千万人惨遭屠戮。在欧洲大陆绝大多数地方,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机构——比如警察、传媒、交通、地方政府和全国政府——要么付之阙如,要么破败不堪。罪恶横行,经济崩溃,欧洲人挣扎在饥饿边缘。《野蛮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这部研究战后初年历史的开创性著作中,基思·罗威描绘了一片仍然被暴力缠绕的大陆,在那里,有相当部分民众仍未相信战争已然结束。他勾勒了道德败坏的沦亡景象,以及永不餍足的复仇渴望,这是长期冲突的后遗症。他描绘了种族清洗和国内战争,这些事件撕裂了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普通民众的生活,他还描绘了重新建立的世界秩序,最终为这片支离破碎的大陆带来稳定。他告诉我们,上述情形存在于整个欧洲——东欧如此,西欧亦然。
1555年的王位交接仪式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未来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以及荷兰共和国国父奥伦治亲王威廉,这几位在前后近一百年的时间里搅动风云的人物齐聚一堂。围绕在他们周围的还有英格兰女王血腥玛丽和伊丽莎白一世,苏格兰的断头女王玛丽 斯图亚特,以及德意志和法兰西的众多王侯 尼德兰 ,意为 低地 ,范围大约包含今日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地区。11 14世纪,尼德兰地区逐渐形成众多分散的公国、伯国和主教领地,后在勃艮第家族和哈布斯堡家族治下逐渐统一。1568年,尼德兰的十七个省反抗西班牙帝国的统治,1581年,尼德兰北部七省废黜腓力二世,之后于1588年正式建立荷兰共和国,*终于1648年借三十年战争之机,彻底从西班牙的统治下独立 世界上*个资本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随后,新生的荷兰共和国在短短50年里,
这本令人激动的作品细数了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政治、经济和文化历史上的巨大影响。本书内容始于15世纪30年代,美第奇王朝在近乎传奇的科西莫·德·美第奇的领导下崛起,中间经历了他们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伟大的艺术家和建筑师的资助者的黄金时代,再到美第奇家族的各位教皇和大公统治的时代,直至佛罗伦萨陷入衰败与破产以及1737年美第奇家族血脉的终结。
修史、敬史、信史是中华文化的 良传统,秉笔直书、据实而录方能取信于当代,流传于后世,后人才能以史为鉴、资于治道,此种实践理性殊为华夏在文明层面的 种人文 ,也是 种千年大智慧。 自东西方交通以来, 别是 百年以内,西方文化如洪水般地输入,西方史携 西方中 论 也随之不假思辨、堂而皇之地流布于 ,国人则如对待 史 样,认其为 信史 。这既是 定 时期学术目前的 个盲区,也是早就被指责过的 种 拿来主义 错误;西史辨伪 正是在新的世纪路口,对此进行 的检讨和订正,进行系统的思辨和察疑。与其说是对西方史的 种辨伪和批判,毋宁说是 信史传统向世 文明史的 种回归和要求。 《欧洲文明史察疑》是 西史辨伪与中华文化复兴 学术研讨会的论文 辑,所谓 辨伪 与 研讨 ,不在于立 建立 个确定的结论,而 在向学界提出 个值得关注和深研的重大
蓝色多瑙河流经的区域勾勒出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帝国。从中世纪末到*次世界大战结束,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国度虽然未曾赶超鼎盛时期的神圣罗马帝国,且国界变化无常,但其统治时间之长、统治疆域之广,为大多数王室家族所不及。这是一个王朝的历史,也是它所统治的许多人的历史,他们分属不同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拥有不同的信仰,生活在不同的王国或邦国,在双头鹰这个象征符号的周围环绕了数百年之久。 西蒙·温德尔摒弃了传统的历史写作模式,拨开笼罩从神圣罗马帝国到后世德意志帝国的神秘沉闷的迷雾,带领读者沿着多瑙河走过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领土。他不仅呈现了著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还展示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与人物相关的趣闻轶事,让读者时而驻足窥探幽暗的教堂,时而穿过童话中的森林和古堡,时而徜徉于长长的画
他们来自冰封的世界尽头,带着寒意的嘶吼令人战栗。他们总是从海上蜂拥而至,瞬间遍布各处,不知疲倦地掠夺财物,展开 ,仿佛笼罩欧洲大陆的幽灵与梦魇。 他们满携珍馐百味与万贯金银齐聚一堂。大厅的装饰充斥着神秘的异域元素与 色彩,诗人的吟颂回荡着奇特的隐喻和韵脚。领主高位落座,勇士纵情宴饮,谈笑间尽显忠诚情义与英雄气概。 这是传说与萨迦文学中的维京人,既令人抵触又令人神往,既令人恐惧又令人着迷。不可否认,神话渲染的维京世界激发了我们无限的想象力,但也扭曲和限制了我们对这段真实历史的认知。维京人并不似传说中那般毁天灭地、残暴嗜血,其暴力行径比起同期的欧洲诸国来其实并不特别。他们不是只会掠夺、洗劫和奴役,也会在故土安居经营,或是凭借出色的航海技术远行探索。作为探险家和开拓者,维京人为欧
1789年7月和8月初,一股异乎寻常的恐慌蔓延整个法国,几乎无与伦比地展示了谣言的力量及其对整个社会造成的冲击。短短两星期内,在三分之二的法国领土上,一座座城镇和村庄相继沦陷,只因害怕 盗匪 来袭。据说,这群盗匪在乡间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恐惧的胁迫下,大批村社居民纷纷逃离家园,藏身近旁的树丛和森林。或者,他们匆匆纠集起来,在城镇外围拦起路障,试图抵御歹徒的袭击。在恐慌期间,最令人惊讶的事实莫过于 那些令人战栗的 盗匪 实际上从不存在。 本书作者勒费弗尔堪称20世纪研究法国大革命独一无二的大家,通过对法国国家档案馆和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当代出版物和手稿的仔细研究,他对大恐慌作了旨趣迥异的描述和解释,并深入探讨了可能引发大恐慌的深层原因和背景因素。 这一著作不愧是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大众心理
《米开朗琪罗与教皇的天花板》的作者罗斯·金详细而生动地记述了米开朗琪罗为尤利乌斯教皇绘饰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拱顶壁画的故事,读者不仅可以一览这一千古杰作的诞生全过程,以及米开朗琪罗的绘饰技法和本人的性格特征,而且还能读到当时意大利及其他欧洲 相互斗争、 权力与世俗权力相互较量的大时代背景,拉斐尔、布拉曼特、达·芬奇等人物也纷纷出场,为读者呈现出了一段内容丰满、人物众多、影响深远的历史。 《米开朗琪罗与教皇的天花板》的作者罗斯·金详细而生动地记述了米开朗琪罗为尤利乌斯教皇绘饰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拱顶壁画的故事,读者不仅可以一览这一千古杰作的诞生全过程,以及米开朗琪罗的绘饰技法和本人的性格特征,而且还能读到当时意大利及其他欧洲 相互斗争、 权力与世俗权力相互较量的大时代背景,拉斐尔、布
《滑铁卢——四天三支大军和三场战役的历史(精)》是一个激动人心且扣人心弦的故事,讲述了英雄业绩和莫大悲剧,以及裁定欧洲命运的 战役。 伯纳德·康沃尔融合了绘声绘色讲故事的高超技艺和一丝不苟的历史研究,叙述了每一个引人入胜的瞬间,从拿破仑逃离厄尔巴岛,到三场战役的硝烟与鲜血,及至战役的后续。通过引用拿破仑皇帝、威灵顿公爵和普通官兵的书信与日记,康沃尔栩栩如生地呈现了参加这些 战役是怎样一种体验。他对这些战役的详尽理解和生动描绘也清晰地展现了这四天的跌宕起伏。在这部历史中,有很多至关重要的决策,双方都有展现出惊人勇气的时刻,战局难测,直到惨痛的结局。
本书以第一手资料为基础,以英法阿三语的近代史史料为基础,以30多年的生活和工作经验为基础,首次将叙利亚过去五个世纪错综复杂的历史完整、简洁、优雅地描绘出来。作者詹姆斯·A.赖利跨越富人和穷人的不同人
......
“中世纪是欧洲历 一个灾难性的时代。”这种过时而不可信的说法广为流传,时至 ,提及中世纪,人们脑海中浮现的依旧是“黑暗”“落后”这样悲惨的印象。但实际上,中世纪并不是一个粗野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甚至是有着种种进步的时代。 本书正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远望早期的社会动荡、帝国分崩,俯瞰中期的人口增长、城市发展,近观晚期的灾难和裂变,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中世纪。书中还添加了不少关于拜占庭的内容,形成了 为完整的中世纪发展历史。 作为一部经典著作,本书旨在重点完成一个简单的任务:帮助人们理解中世纪人是如何建造他们的世界,理解并改变这个世界的。
内容简介 亚历山大大帝去世时年仅32岁,当时他的帝国疆域从西方的亚得里亚海一直延伸到今天东方的印度。在一个不同寻常的妥协下,他的两个继承人——有智力障碍的同父异母的哥哥腓力三世和他的遗腹子亚历山大四世共同摄政。但亚历山大的六位马其顿将军,受他们内心对权力欲望的驱使以及亚在历山大把王国“给最强的人”的传说的刺激下,开始争夺霸权。亚历山大的前希腊秘书,后来成为将军的欧迈尼斯或许是他们最引人注意却又被视而不见的对手,欧迈尼斯成为了运岌岌可危的王室命运的决定因素。詹姆斯·罗姆,巴德学院的古典文学教授,将会通过考古成果与文献研读,为读者呈现为取得希腊最伟大帝国的控制权而进行的残酷斗争。
李维是罗马奥古斯都时代的历史学家,著有《罗马史》一书。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利从政治实务的观点疏陈《罗马史》的义理,写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论李维罗马史》。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论李维罗马史》里马基雅维利承袭李维“史以载道”的观点,多少承袭了其在《君主论》的现实主义做派,共和的机制要依靠人的“德性”加以维护,于是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论李维罗马史》中他终结了古典共和主义,而在书中隐含的现实主义又成为了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源头。
《世界史导航:优选视角的构建》旨在对作为教学和研究领域的世界历史加以概述和评论,适合历史学者、教师、学生及广大历史爱好者阅读。在这部著作中,帕特里克·曼宁教授对世界史进行了全面而翔实的总结,内容涵盖了世界史作为一门历史学二级学科的发展历程、研究成果、研究与教学现状等。历史学者可从中获得对既有研究的很全面的梳理和评述,历史专业的研究生可通过它拓展知识并建立一个规范的世界史知识框架,中学及高校的历史教师可利用它进行教学准备,而广大历史爱好者则可从中得到一个宏大的知识视野。本书出版后引起了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史学者和师生的强烈关注,好评如潮,被认为是探索世界史学科进程的新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