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日本和东亚研究专家傅高义教授2000年出版的著作。继其社会学研究代表作《日本第一》1979年风靡日本并在美国、新加坡等地引起关注后,作者用近二十年的持续观察、研究及更广范围的交流,重新审视"日本第一"的合理内核,回应日本经济和社会“哪里出了问题”,并结合美日中关系提出解决的思路。此书另一内容上的特点是,傅高义对其学术生涯做了回顾和经验总结,在社会学者的学术经验之外,平添了不少生动性。
幕末时期,新选组承担着维护京畿治安的重任,是著名的佐幕派武士集团。他们身处时代剧变的旋涡中心,深度参与了禁门之变、鸟羽伏见之战、戊辰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永仓新八是新选组草创期的核心人物,也是新选组干部中极少的幸存者之一,他在《*后的武士:新选组始末记》中回顾了新选组的整个历史,讲述了浪士上洛、暗杀芹泽鸭、池田屋袭击、油小路激战等事件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日本史的诞生》是日本 历史学家冈田英弘的作品,主要从东亚史的视角,阐明日本建国的历史。 冈田英弘认为,无论哪一种文明, 初写下的历史框架,限制了人们的意识。而日本早期的文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的思想,就 地决定了日本人的性格,是日本史的局限。冈田英弘还指出,迄今形成的日本史,仅仅是日本一个 的历史,与日本列岛外面的世界各国是割裂开的,因此他提出日本的历史应该放到整个世界史之中来撰写。 在《日本史的诞生》一书中,冈田英弘便打破了日本史学界历来的观点,跳出了绳文时代、弥生时代、古坟时代的历史区分,将日本古代史作为世界史的一部分进行解读。他指出日本的成立与7世纪东亚的政治形势的变化有很大关系。与此同时,他反对将公元前660年作为日本建国的年代,认为不应该将日本皇室的起源和日本的建
“日本大败局”系列,还原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与苏军、美军作战的过程。 《日本大败局II:从珍珠港到中途岛》讲述了美、英、澳、荷联军在太平洋的大对决。日本偷袭珍珠港,在太平洋战场一度占据上风,美、英、澳、荷联军节节败退,东南亚等地迅速纳入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然而,在珊瑚海海战、中途岛海战之后,美国开始反攻,日本终将尝到惨败的苦果。 本书将太平洋战场上日军与美、英、澳、荷联军的主要战役进行了全景式描写,对双方战役指挥、指挥官及士兵素质、情报运用、 配置及 层面的战略部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对比,配以近百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将读者带入硝烟弥漫的二战战场。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20世纪大国之间进行的一场战争,以其规模之大、影响之广,甚至被有的学者称作 第零次世界大战 。这场战争是如何爆发、如何收场的?新兴国家日本缘何取胜,老牌强国俄国又如何战败?战争对两国社会与国际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与之有何关联?归根到底,日俄战争是怎样的一场战争?读过以俄国研究著称的横手慎二教授的这部作品,以上这些问题都将得到解答。
身披铠甲,纵马沙场,挥刀斩敌,勇猛果敢,始终以武士道为行动宗旨,誓死效忠主君 这样的武士形象是否符合史实?日本真的自古便是 武士之国 吗?《日本武士史》不仅勾勒了武士从诞生之初直到近代的完整历史,而且展现了丰富细节:江户时代奇特的丁髻发型,日本刀的锻造和变迁,铠甲的繁复构造及其作用,弓马之战的实际情况,武士切腹的理由和影响,近代国家对武士道的歪曲和利用,等等。 日本武士研究权威高桥昌明蓄力多年,用这部作品颠覆了有关武士的众多 常识 ,揭示了真正的武士形象。武士是绝大多数对日本文化和历史感兴趣的人必定知道的话题。武士道及其相关的思想史,是日本前近代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中译本的出版将让中国的读者看到一部以武士为切入点的日本通史。
本书作者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新华社记者常驻日本15年,撰写过大量有价值的报道。作者还多次担任国家领导人和日本领导人会谈时的翻译。在任满归国工作,一直到担任文化部领导职务期间,参与了大量的中日两国间的各种交流活动,对新中国成立后两国关系的历史,有系统而切身的了解。本书循1950年代以来两国关系发展的历史脉络,以亲身经历为基础,通过大量生动的历史细节,再现中日关系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和历史时刻,回顾两国领导人和民间各界为发展友好关系而做出的不懈努力以及曾经达到的历史高度,带读者了解那段似乎熟悉又不为人深知的历史。
本书接续前作《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只选取事件大纲,向 16 岁的女儿讲述错综复杂又充满争议的日本近现代史。作者从比 开国 更早的 18 世纪末的宽政教育改革说起,透过近现代史上纷繁的政治事件,关注各个阶层的思想状况及社会文化的变化趋势,围绕尊王攘夷、忠义思想、教育改革、武士道精神、常民心态、国家神道等主题,以思想史家的敏锐,展开对日本近现代史的观察与思考。尤为难得的是,作者正视了 18 20 世纪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通过史实的呈现,敢于向青年一代承认并引导他们反思 大日本帝国 加诸亚洲各国的侵略伤害。希望读者能够以更理性、更坦诚、更深刻的眼光回顾历史,走向未来。
《忠诚与反叛——日本转型期的精神史状况》是日本思想史家丸山真男生前亲自编纂的最后一部著作。从最初计划到最终出版历时8年,丸山精心选取了从思想史角度切入分析日本近世近代转型期的6篇论文和2篇有关方法论
日本昭和时代从1926年延续至1989年,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又分为战前时期和战后时期。二战前普通日本人的生活,在我们的想象中,也许尚无现代生活的痕迹。但若细究本书,就会发现事实可能并非如此,那时领月薪的“上班族”已经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月薪百圆”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普通日本人靠什么才能“出人头地”?最贵的嫁妆竟是衣服?让我们跟随这部昭和时代的导览书,去了解当时日本的种种习惯、家庭形态及战前生活的真实样貌。
本书对源赖朝的个人经历及其政治思想,以及镰仓时代女性地位的阐述,读来令人耳目一新,细节之处皆是独到的观点。——北京大学教授王新生镰仓时代,日本史/上首/个武士掌权的时代。其创设者源赖朝,率先勾勒出“武
出云自古以来被称为 神话之国 ,众神之首大国主神的 让国 开启了大和王权和天皇家的历史。拨开神话的迷雾,日本海文明圈诞生的出云系政权,随着制铁集团出云族的扩张,竟在大和之地建立了邪马台国。出云大社与伊势神宫如何创始,祭祀与信仰的两大体系怎样建立? 神武东征 是南九州岛的豪族对出云联盟的侵略?著名的桃太郎实际上或是打击弱者的强权人物?如何用历史解读神话,用神话填补历史,村井康彦将带你踏上一条寻访磐座、神社、宫都和古坟的时空之旅。
京都作为日本民族的精神原乡与文化象征,一直以来被人们赋予种种想象与寄托。然而,京都从八世纪的平安迁都发展至今的一千多年中,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因一成不变才成为京都,而是持续不断的变化使其成为京都。 现在关于京都的旅游宣传和京都印象大多来自近代。事实上,我们在关注京都作为中央、男性、天皇、贵族的象征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它作为地方史、女性、部落史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只关注作为皇权象征的京都,还应把它放在整个日本史和地域史中进行考察。 本书以 道 和 场 作为关注视角,从东海道、清水坂以及室町街这些有各种各样主题的 道 ,到京都御苑、北野、北山、嵯峨野、岩仓等人们居住或聚集的 场 ,从城市形态到节庆习俗,从战争灾害到商业营生,从日常生活到贵族文化,从文化传统到宗教信仰,分别将其放在历史流变中进行
公元7世纪,东亚风起云涌,中日迎来军事上的首次正面交锋。在白村江之战中惨败的日本能否独善其身?天智天皇为战后事宜殚精竭虑,迁都近江却引发大和豪族不满,为壬申之乱埋下重要伏笔。尔后高句丽灭亡,新罗与大唐的对立逐渐表面化,东亚国际形势的变幻又让天智天皇看到了希望。《日本书纪》的春秋笔法让历史真相扑朔迷离,但中村修也提供了一种富有想象力的推论,勾勒了日本律令国家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
《地狱航船》是部专门描写地狱船上战俘生活的书籍。主要研究日本大量通过货船、商船和军舰转运战俘和平民劳工到日本本土、朝鲜和中国东北、台湾充当奴隶劳工的战争暴行,其聚焦的焦点在于转运途中。由于运输条件非常恶劣,战俘们将这些船只称之为“地狱航船”,或者“死亡航船”。 这本《地狱航船》深度揭露了日本的战争罪行,详细描写了日军违背国际战争法的基本原则,残酷地虐俘、杀俘的种种细节,还写了生存绝境对人性的考验——既有同伴间互相帮助,也有相互间的自相残杀,正因如此,地狱航船愈发充满了罪恶。 关于地狱船另一个不为人知的事实,则与潜艇密切相关。数以千计在陆地战俘营幸存的战俘,在日本船上遭到了盟军潜艇的鱼雷攻击而命丧大海。让人不寒而栗的是,在盟军情报部门的指引下,很多“友军炮火”多次故意袭击这些船
在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意欲统一天下时,濑户内海地区成为一个关键。尤其是伊予(现爱媛县),它是连接中国、四国、九州地区的“要所”(据秀吉的朱印状)。活跃在濑户内海地区的村上氏、来岛氏等海盗,以及将其聚集起来的河野氏、毛利氏等“海盗大名”注定要与秀吉等东国势力发成冲突。以信长为首发起的,秀吉和家康接力的这场“革命”,究竟会在地方掀起怎样的风云?本书从海上的角度书写了战国时代的终结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