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 月读 的形式,将经典《史记》拆解为以30天为周期的阅读物,每一天介绍一位人物故事,化整体为部分;同时又紧紧围绕经典文本的主轴展开,并且以 人、事、言 的形式统一,融部分为整体。从经典文本中围绕人物讲述故事,熟悉历史时间脉络,了解传统文化常识,掌握古文阅读技巧。以培养阅读经典兴趣为主,以学习古文为辅,打造新形态的 文化普及 阅读辅导 丛书。
本书是唐五代笔记小说《龙城录》《开元天宝遗事》《大唐传载》《尚书故实》和《中朝故事》的合编译注本,主要记载了唐代的帝王将相,乃至普罗大众的轶闻趣事和坊巷传说,内容广博,文笔生动,兼有史料价值,多方面地反映了唐代及其前后时期的社会风情。
《大同书》是中国近代思想家康有为的名著。在书中康有为提倡 破九界 的人道主义原则,批判现实世界;设计 升平世 的范式,规划社会改造方案;进而展望 大同 境界,设计理想社会。汤志钧先生的《导读》,分析了康氏大同思想从孕育、发展到定型的历程,梳理了《大同书》从初创、增改到成书出版的经过。
★ 天涯社区1999 2016经典原创作品奖 ★ 现代战争启示录,全景展现多国军事、政治、外交和经济斗争 ★ 多角度解读日本自明治维新兴起,至二战战败投降全过程 ★ 还原战争细节,揭秘历史真相,思考民族、国家与人性 太平洋战争 系列图书,全景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轴心国的主要成员国日本和美国、英国等同盟国,于1941年至1945年进行的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和东亚地区的太平洋战争。完整地呈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兴起及败亡的全过程,深入分析了太平洋战争的前因后果,多角度展示轴心国和同盟国之间的军事、政治、外交和经济斗争。 本系列图书披露许多史实,情节生动曲折;作者文笔流畅,引经据典,脉络清晰,对事件和人物有精辟的个人见解。 本书系 太平洋战争 系列*部《山雨欲来》,主要讲述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军国主义的兴起,以及中
《汉书》,又称《前汉书》,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前四史"之一。全书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期间共230年的史事。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本书由民国著名教育家、编辑秦同培先生选编翻译注释并点评,商务印书馆编辑、学者宋晶如先生予以校订。凡《汉书》原文篇幅过长不必全文收录者,或者其中章节内容独立性强的篇目,本书在选辑时予以节删。文中难解字句详加注释,译文浅近晓畅,颇便阅读。
在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里,你会发现,北魏鲜卑族不但将荒废已久的洛阳城,重新建造成一座中国有史以来规模*的都城,并且在城里的各项活动中,更展现着极为缤纷生动的人文色彩。地志的正确、历史的批判和文学的优美,帮助我们掌握北朝文化的真相,进而了解南北文化透过怎样的基础来完成一次伟大的融合。
本书以古泉州各地实存的碑刻遗迹和古泉州方志文献遗存中的碑刻文献文本为研究对象,试图从相对整体的角度观照古泉州。全书共分作九编,每编精选内容相近关联的3-5通碑刻,通过图文对照、古文今译以及石刻史话三个部分,撷取古泉州石刻的亮点,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形成通俗易懂的故事,以历史遗迹为依托,以刻石碑文为载体,通过挖掘遗迹与文字背后隐藏的历史线索和印迹,表现泉州这座城市的丰富底蕴。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形成通俗易懂的故事,让每一通碑刻成为一种立体的存在,真正地成为历史文化的代言者。
《三国志》, 西晋史学家陈寿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 前四史 之一。《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志译注》由陈稼禾先生译注,选择、节录了《三国志》中具有代表性人物的传记。除原文外,还编写了注释和译文。注释主要解释当时的典章制度、历史地名和较难的语词。裴松之注本中增补的重要史料,本书也选录了部分,加以今译,放在注释中。译文以直译为主,间用意译。为了使读者了解人物的历史背景和他的作用、后人对他的评价,在每篇传记前,都作了简要的说明,以帮助读者获得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引起阅读《三国志》和了解三国历史的兴趣。
战国时代风云人物只要轻耍一下嘴皮,整个国际局势就被扭转了。《战国策》就是许许多多三寸不烂之舌的群英会,也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 苏秦、张仪、陈珍、甘茂、孟尝君、冯谖、范雎、邹忌、荆轲 这些后世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们的个人英雄主义、他们的悲剧意识、他们各自的 国家 立场,都值得后人玩味。他们机智的言谈、优美的文辞尤为可贵。他们是如何在战争频仍的夹缝中左右时局的? 本书去掉了冗长的论难及重复的情势,更能情趣盎然地浮现出朵朵莲花,是一本可读性极高的作品。 本书以清嘉庆八年黄丕烈刊刻的南宋 姚宏续注本 ,加上日本人横田惟孝的《战国策正解》为底本改写。
《战国策》简称《国策》,相传原系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等不同名称。西汉刘向按秦、齐、楚、赵等十二国次序进行编排整理,删去重复,编订为三十三篇,并定名为《战国策》。这部书主要记载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它反映了战国时期各个国家、各个集团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文字生动流畅,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材料。本书延请首都师范大学赵丕杰教授对原著予以选编注译。共选译《战国策》原文六十章,所选皆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思想内容较好,文学性较强的作品,同时也照顾到国别和不同的文体,力求能反映《战国策》全书的面貌。译文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希望能有助于读者阅读理解。
王守家,1926年9月生,辽宁海城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家经济委员会袁宝华主任秘书,国家计委生产技术室组长,国家经委重工业局处长、副局长、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76年10月至1977年1月作为中央工作组成员派往上海工作。1988年6月离休。这份详尽的日记就是王守家同志1976年10月至1977年1月期间的工作笔记,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主持整理。
这是一本纵论古今的历史书,在数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在百科全书的两万人里,只选出了100位*有影响的人,他们中有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探险家、宗教领袖,还有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时间跨度之大,涉及范围之广,让人叹为观止。这让本书一问世就成为畅销书。不难看出,作者在书中侧重于那些影响人们思想及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人,作者的意图正如培根所言:智慧与学术给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影响远比特权与统治持久。在《荷马史诗》问世以来的两千五百年或更长的时间里,不曾有诗篇遗失,但却有多少宫殿、庙宇、城堡以及城市荒芜或是被焚毁?
★现代战争启示录,全景展现多国军事、政治、外交和经济斗争 ★多角度解读日本自明治维新兴起,至二战战败投降全过程 ★还原战争细节,揭秘历史真相,思考民族、国家与人性 ★天涯社区1999 2016经典原创作品奖 太平洋战争 系列图书,全景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轴心国的主要成员国日本和美国、英国等同盟国,于1941年至1945年进行的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和东亚地区的太平洋战争,完整地呈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兴起及败亡的全过程,深入分析了太平洋战争的前因后果,多角度展示轴心国和同盟国之间的军事、政治、外交和经济斗争。 本系列图书披露许多史实,情节生动曲折;作者文笔流畅,引经据典,脉络清晰,对事件和人物有精辟的个人见解。 本书系 太平洋战争 系列第二部《铤而走险》,主要讲述诺门罕战役,德、意、日签订《三国同盟条约》,
北伐大军兵临武汉。 王俊林汀泗桥战败,率部逃回武昌,与担任攻城部队政治部主任的余瑞祥再度兵戎相见。攻城部队缺乏重型武器,攻城多次,都功败垂成。 汉口、汉阳相继落入北伐大军之手,武昌成为一座孤城,被北伐大军围困。为了坚守下去,等待吴佩孚调兵过来救援,王俊林纵容部队在城内抢粮,并且接连派遣几拨人马出城抢粮,都遭到阻截而不能如愿。已在其手下担任团长的余瑞华感受到了北洋军队的腐朽没落,向往北伐大军的朝气蓬勃,不愿意守下去了,准备打开城门投靠北伐大军。王俊林其时一样发生了动摇,察觉了余瑞华的企图之后,抢在余瑞华之前打开城门,迎接余瑞祥以及北伐大军入城,反戈一击,消灭了其他守城部队。 随即,赵璇莹进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在丈夫余瑞祥的引导下,加入了共产党。她在汉口宣讲北伐
《装潢志》是明代周嘉胄撰写的我国论述装裱的专著,共四十二小节,各立有小标题,系统而全面地总结了装潢经验,言简意赅而又不失全面,在装潢史上具有首屈一指的地位。 《装潢志》属于技术性很强的专业书籍,从 图说 的角度来注释,无疑更具有直观性和可读性,也便更易为当代读者理解和接受。但是,传世的相关事物和文献的图片十分稀少。《装潢志图说》对周嘉胄的原作进行了必要的注释说明,同时补充了大量新拍图片,从中可以窥见装裱工艺的历史沿袭和发展现况。这样便可以在古代装裱和现代装裱之间架设桥梁,方便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古代装裱技艺的精华,以促进现代书画装裱技艺在继承中得到突破,在开拓中求得发展。
《驻德使馆档案钞》属于晚清时期史料整理范畴。不分卷,原八册,钞本,八行二十字,原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1966年,台北学生书局将其影印刊行。此书由驻德使馆随员中就馆藏档案选辑而成,所选辑之档案,为刘锡鸿、李凤苞、许景澄、洪钧四人任驻德使臣期间使馆所藏。 书稿由陆德富、童林珏整理。以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清钞本为底本,并参照台北学生书局的影印本。书稿的整理价值在于,一是 人无我有 ,即起到补充史料的作用,记载了不见于它书的人和事。二是 人有我优 ,即拥有较它书更为准确的记载。彼时出洋不便,水土不服,使臣或病或逝于档案中可见,通过这些材料的阅读,可增进对国人初出外洋时生活之了解。
滇西各族人民的苦难是从日本轰炸滇缅公路开始的。1940年10月18日,日军出动飞机轰炸滇缅公路,1942年5月4日,日军对滇西重镇保山的轰炸是其中*为惨烈的一次,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空袭造成伤亡及财产损失*为惨重的一次。《大轰炸 滇西的血色记忆》所收录的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留下了滇西各族人民在日军的空袭面前顽强生存的血色记忆。
王振声(1842-1922),同治十三年进士,曾任会试同考官、监试官、徽州知府等。所著《心清室日记》起于光绪二十九年正月,止于民国十一年十二月,记载了其间的日常起居、宦场行踪及书画写作、人际交往的种种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