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唐五代笔记小说《龙城录》《开元天宝遗事》《大唐传载》《尚书故实》和《中朝故事》的合编译注本,主要记载了唐代的帝王将相,乃至普罗大众的轶闻趣事和坊巷传说,内容广博,文笔生动,兼有史料价值,多方面地反映了唐代及其前后时期的社会风情。
《大同书》是中国近代思想家康有为的名著。在书中康有为提倡 破九界 的人道主义原则,批判现实世界;设计 升平世 的范式,规划社会改造方案;进而展望 大同 境界,设计理想社会。汤志钧先生的《导读》,分析了康氏大同思想从孕育、发展到定型的历程,梳理了《大同书》从初创、增改到成书出版的经过。
★ 天涯社区1999 2016经典原创作品奖 ★ 现代战争启示录,全景展现多国军事、政治、外交和经济斗争 ★ 多角度解读日本自明治维新兴起,至二战战败投降全过程 ★ 还原战争细节,揭秘历史真相,思考民族、国家与人性 太平洋战争 系列图书,全景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轴心国的主要成员国日本和美国、英国等同盟国,于1941年至1945年进行的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和东亚地区的太平洋战争。完整地呈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兴起及败亡的全过程,深入分析了太平洋战争的前因后果,多角度展示轴心国和同盟国之间的军事、政治、外交和经济斗争。 本系列图书披露许多史实,情节生动曲折;作者文笔流畅,引经据典,脉络清晰,对事件和人物有精辟的个人见解。 本书系 太平洋战争 系列*部《山雨欲来》,主要讲述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军国主义的兴起,以及中
《汉书》,又称《前汉书》,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前四史"之一。全书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期间共230年的史事。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本书由民国著名教育家、编辑秦同培先生选编翻译注释并点评,商务印书馆编辑、学者宋晶如先生予以校订。凡《汉书》原文篇幅过长不必全文收录者,或者其中章节内容独立性强的篇目,本书在选辑时予以节删。文中难解字句详加注释,译文浅近晓畅,颇便阅读。
在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里,你会发现,北魏鲜卑族不但将荒废已久的洛阳城,重新建造成一座中国有史以来规模*的都城,并且在城里的各项活动中,更展现着极为缤纷生动的人文色彩。地志的正确、历史的批判和文学的优美,帮助我们掌握北朝文化的真相,进而了解南北文化透过怎样的基础来完成一次伟大的融合。
战国时代风云人物只要轻耍一下嘴皮,整个国际局势就被扭转了。《战国策》就是许许多多三寸不烂之舌的群英会,也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 苏秦、张仪、陈珍、甘茂、孟尝君、冯谖、范雎、邹忌、荆轲 这些后世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们的个人英雄主义、他们的悲剧意识、他们各自的 国家 立场,都值得后人玩味。他们机智的言谈、优美的文辞尤为可贵。他们是如何在战争频仍的夹缝中左右时局的? 本书去掉了冗长的论难及重复的情势,更能情趣盎然地浮现出朵朵莲花,是一本可读性极高的作品。 本书以清嘉庆八年黄丕烈刊刻的南宋 姚宏续注本 ,加上日本人横田惟孝的《战国策正解》为底本改写。
王守家,1926年9月生,辽宁海城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家经济委员会袁宝华主任秘书,国家计委生产技术室组长,国家经委重工业局处长、副局长、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76年10月至1977年1月作为中央工作组成员派往上海工作。1988年6月离休。这份详尽的日记就是王守家同志1976年10月至1977年1月期间的工作笔记,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主持整理。
这是一本纵论古今的历史书,在数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在百科全书的两万人里,只选出了100位*有影响的人,他们中有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探险家、宗教领袖,还有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时间跨度之大,涉及范围之广,让人叹为观止。这让本书一问世就成为畅销书。不难看出,作者在书中侧重于那些影响人们思想及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人,作者的意图正如培根所言:智慧与学术给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影响远比特权与统治持久。在《荷马史诗》问世以来的两千五百年或更长的时间里,不曾有诗篇遗失,但却有多少宫殿、庙宇、城堡以及城市荒芜或是被焚毁?
《三国志》, 西晋史学家陈寿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 前四史 之一。《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志译注》由陈稼禾先生译注,选择、节录了《三国志》中具有代表性人物的传记。除原文外,还编写了注释和译文。注释主要解释当时的典章制度、历史地名和较难的语词。裴松之注本中增补的重要史料,本书也选录了部分,加以今译,放在注释中。译文以直译为主,间用意译。为了使读者了解人物的历史背景和他的作用、后人对他的评价,在每篇传记前,都作了简要的说明,以帮助读者获得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引起阅读《三国志》和了解三国历史的兴趣。
北伐大军兵临武汉。 王俊林汀泗桥战败,率部逃回武昌,与担任攻城部队政治部主任的余瑞祥再度兵戎相见。攻城部队缺乏重型武器,攻城多次,都功败垂成。 汉口、汉阳相继落入北伐大军之手,武昌成为一座孤城,被北伐大军围困。为了坚守下去,等待吴佩孚调兵过来救援,王俊林纵容部队在城内抢粮,并且接连派遣几拨人马出城抢粮,都遭到阻截而不能如愿。已在其手下担任团长的余瑞华感受到了北洋军队的腐朽没落,向往北伐大军的朝气蓬勃,不愿意守下去了,准备打开城门投靠北伐大军。王俊林其时一样发生了动摇,察觉了余瑞华的企图之后,抢在余瑞华之前打开城门,迎接余瑞祥以及北伐大军入城,反戈一击,消灭了其他守城部队。 随即,赵璇莹进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在丈夫余瑞祥的引导下,加入了共产党。她在汉口宣讲北伐
《装潢志》是明代周嘉胄撰写的我国论述装裱的专著,共四十二小节,各立有小标题,系统而全面地总结了装潢经验,言简意赅而又不失全面,在装潢史上具有首屈一指的地位。 《装潢志》属于技术性很强的专业书籍,从 图说 的角度来注释,无疑更具有直观性和可读性,也便更易为当代读者理解和接受。但是,传世的相关事物和文献的图片十分稀少。《装潢志图说》对周嘉胄的原作进行了必要的注释说明,同时补充了大量新拍图片,从中可以窥见装裱工艺的历史沿袭和发展现况。这样便可以在古代装裱和现代装裱之间架设桥梁,方便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古代装裱技艺的精华,以促进现代书画装裱技艺在继承中得到突破,在开拓中求得发展。
《历史的第三种读法》是国学名家、古代思想史和军事史专家黄朴民教授的历史随笔精选集。 本书分四部分,二十九篇,十余万字。本书既不同于 阳春白雪 的历史学术研究之作,也不同于 下里巴人 的历史戏说与演义,而是采用学术性与通俗性相结合的 第三种读法 ,反思历史上重要人物的功过得失。从春秋争霸,到帝王权谋,到功臣荣辱,再到思想文化鼻祖,文章以深厚的学术积淀为基,以活泼生动的随笔形式为文,既有对历史规律和战略大势的宏观把握,又有历史细节和人物性格等微观考察,不戏说,不颠覆,见解独到,让人耳目一新。这是本书*突出的特点,也是其独特价值之所在。
★现代战争启示录,全景展现多国军事、政治、外交和经济斗争 ★多角度解读日本自明治维新兴起,至二战战败投降全过程 ★还原战争细节,揭秘历史真相,思考民族、国家与人性 ★天涯社区1999 2016经典原创作品奖 太平洋战争 系列图书,全景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轴心国的主要成员国日本和美国、英国等同盟国,于1941年至1945年进行的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和东亚地区的太平洋战争,完整地呈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兴起及败亡的全过程,深入分析了太平洋战争的前因后果,多角度展示轴心国和同盟国之间的军事、政治、外交和经济斗争。 本系列图书披露许多史实,情节生动曲折;作者文笔流畅,引经据典,脉络清晰,对事件和人物有精辟的个人见解。 本书系 太平洋战争 系列第二部《铤而走险》,主要讲述诺门罕战役,德、意、日签订《三国同盟条约》,
《资治通鉴》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所著,其宗旨是: 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息 , 善可为法,恶可为戒 ,它犹如一面历史的镜子,成为历代帝王治国的秘籍,明清两朝的皇帝,将此书作为皇子的教本。 经过时间之浪的淘洗,《资治通鉴》成为人人可以鉴往知来的大明镜,教给人们 嘉善矜恶,取是舍非 。 这部改写本选择原著所述的内容,依照原书周、秦、汉、魏、晋、隋、唐诸纪的次序,做扼要的介述和讨论,是对原著精华的呈现和解读。
本书分上下两编,分别论述明清两朝宫廷藏书情况。每编各五章,主要围绕藏书的收集、编目、处所、使用和流散五个方面进行详尽的分析,纠正了前人论述中的错误,展示了宫廷藏书研究的丰富内涵,可以使读者对明清两朝的宫廷藏书史有完整系统的了解。
柔克义是晚清时期美国著名外交官,20世纪初担任美国驻华公使,同时他也是著名的探险家、汉学家和藏学家,留有大量汉学和藏学研究著述。他既是晚清时期美国对华(涉藏)政策的重要制定者,也是对华关系(涉藏事务)的积极参与者与实践者。鉴于柔克义在美国外交史以及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在汉学和藏学领域较高的学术声誉,其相关史料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晚清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涉藏档案选编》系统整理介绍了柔克义对西藏的研究和游历情况,并梳理了大量柔克义涉藏档案,其中包含丰富的书信、简报、档案等珍贵文献,对于读者了解晚清时期美国对华(涉藏)政策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稿是我国近现代著名国学大师、思想家、革命家章太炎与妻子汤国梨、女儿章 ?,女婿龚宝铨、朱宙镜等亲属之间的书信,章太炎先生著作以晦涩难懂著称,书法亦是自成一派,本书以家书这一特殊视角,走进这位怪人大咖的内心世界,书稿所收书信皆由社会科学院马勇老师注解,并配以章太炎亲笔家书手稿,既展现了其作为革命人士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之气节,又展现其作为一个普通人对妻女的念念不释与牵肠挂肚,实乃思想与视觉的双重盛宴!
《驻德使馆档案钞》属于晚清时期史料整理范畴。不分卷,原八册,钞本,八行二十字,原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1966年,台北学生书局将其影印刊行。此书由驻德使馆随员中就馆藏档案选辑而成,所选辑之档案,为刘锡鸿、李凤苞、许景澄、洪钧四人任驻德使臣期间使馆所藏。 书稿由陆德富、童林珏整理。以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清钞本为底本,并参照台北学生书局的影印本。书稿的整理价值在于,一是 人无我有 ,即起到补充史料的作用,记载了不见于它书的人和事。二是 人有我优 ,即拥有较它书更为准确的记载。彼时出洋不便,水土不服,使臣或病或逝于档案中可见,通过这些材料的阅读,可增进对国人初出外洋时生活之了解。
《东京梦华录》是宋代有名的历史笔记,记载了北宋首都汴京城的情形。我们看到那时期全国首善之地的形形色色,大至中央政府各机构的分布、宫廷楼阁的坐落、城市街坊的规模与分布,小至市民的饮食生活、歌院茶楼的盛况、娶妻生子的民风礼俗等,甚至于饭店、夜市所贩卖的各种饮食、杂物,都尽在眼底,读来有趣而亲切。
《史记》是一部史学巨作,由人物集体组合而成的历史画卷,鲜明传神、深刻入微地描绘出推动历史巨轮的人物形象。史实和实地考察的结合,构成一部杰出而富创造性的史书。这部改写本以历史的发展为主题,从原著各篇中抽出相关的事迹,重新组合成一篇篇完整的故事,以方便阅读,同时也能展现中国古史巨流的变迁与特色。
《国家记忆:〈人民画报〉820期封面故事精选》是从《人民画报》创刊以来的820期封面中精选92幅,并配上封面背后的故事及相关图片精心编写而成, 由《人民画报》诞生记、封面解读、国家印迹、风流人物几个部分组成,梳理、展示和回望了新中国历史上那些真实的人与生动的事。通过将《人民画报》封面及其背后的故事串联起来,读者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脉搏。本书不仅是新中国的记忆,也是一场视觉分享的盛宴。本书采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不仅让中国读者,也让外国读者跟随一幅幅图片了解新中国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