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民族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生生不息,绵延不断,根本在于一代代先贤将文化、精神、品格浓缩在竹简,在纸张,在字里行间,一代代华夏子孙以典籍为媒,在经典中汲取向前的力量,薪火相传。 典籍不应束之高阁,因此《典籍里的中国》从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里面,选取 文化圣贤 帝王将相 巾帼佳人 名士知己 四个维度,解读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让典籍不再晦涩难懂,让现代人爱上历史,爱上我们的传统文化。 多读经典,于个人而言,可以拓展我们人生的长度和宽度;于民族而言,可以夯实我们的文化厚度,把中国人的精气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帝王将相:君臣交手,波诡云谲,王朝命运的启示录 在中国历代典籍中,对他们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今人或有借鉴可取之处,或有警示告诫之意。他们是毁誉参半的传奇帝王,他们是愿得一人,
朱逌然(1836—1882),字肯夫,同治元年进士。本书由九部分组成:《孱守斋日记》、《邸居日记》、《使湘日记》 本、《孱守斋日记》、《庚辰日记》、《使蜀日 记》 册、《使蜀日记》第三册、《晴雨记》及书画二十五幅。朱逌然为晚清重要官员,其生活年代跨越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见证了晚清社会历史的重大时代变迁,因 此,其日记不仅具有史料考证与学术研究的重要价值, 因其生动多彩的行旅风景描写与深刻细腻的情志抒发呈现出了独特的文学意义。
吴大澂(1835—1902),字清卿,号恒轩、白云山樵、愙斋等。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同治七年(1868)进士,散馆授编修。历官陕甘学政、河南河北道、太仆寺卿、太常寺卿、广东巡抚、河东河道总督、湖南巡抚等职。晚清著名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吴湖帆祖父。著有《说文古籀补》《愙斋集古录》《字说》《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权衡度量实验考》《古玉图考》等。 《吴大澂日记》根据目前所见的七种日记稿本标点整理,按照年月先后顺序编排,起自咸丰十年(1860),讫于光绪十二年(1886),内容虽不十分连贯,却对太平天国攻陷苏州期间避难事、苏州光复后的生活、中进士前后、赴吉林帮办边务、参与中俄勘界收回中国领土等事,均有所记录,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本书以秦晖在清华大学讲授 秦汉史 课程为蓝本,增加了近年来不断发现的考古资料,几经整理修改而成。 不同于最初的课堂录音,此次成书比录音记录多出近一倍内容。而且,不同于传统的断代史著述,本书略于政治史,而从纵(时间上的周秦、汉唐对比)横(空间上的秦汉与罗马帝国对比)两个维度来探讨秦汉帝国那套政治经济制度和观念的由来,以及它们在秦汉以后的影响,高屋建瓴,对于当下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