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被誉为西方学者撰写中国环境史的奠基之作。 近半个世纪以来,伊懋可纵横于中国农业史、社会史等多个研究领域,这使他在这部拓荒性著作的撰写中左右呼应、水到渠成。 在这部书中,他向我们讲述了中国4000年来的经济、社会、政治制度、观念、知识和表达方式,与所在的自然环境中的气候、土壤、水、植物、动物之间既互利共生又竞争冲突的漫长历史故事。书的 部分讨论了大象南撤、森林破坏、战争、水利系统对环境的影响,勾画出中国环境史的“一幅总图”;第二部分选择浙江嘉兴、贵州苗族原居地和河北遵化三个典型地区的个案,用“特写镜头”对“总图”进行细化和强化,具有浓厚的经济-社会史色彩;第三部分以“大自然的启示”、“科学与万物生灵”、“帝国信条与个人观点”三章考察了中国历 的环境观念、情感、知识和“天人感应”
大象出没于人类历史与生活的各处角落:欧洲史前洞穴壁画中的猛犸象,“盲人摸象”的寓言,昂贵的象牙制品,罗斯福的猎象传奇,马戏团中的大象表演……许多有关大象的谣言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它们在将死之时走向“大象墓地”,会为同伴的死而哀悼哭泣 ;它们没有关节、害怕老鼠、一生只交配一次……海伦·凯勒曾形容它们是“太阳底下 悲伤的动物”,它们在动物园里被视作人类的朋友,却也不时扮演饲养员的杀手。人类对大象似乎有种古老的迷恋。然而数千年来,我们为大象着迷,自以为了解大象,却忽视了大象有其本来的面目、有其自己的历史,而我们对它们的理解中则充斥着我们的历史、我们的身份、我们的愿景。原来,我们一直在通过大象来理解世界,理解我们在世间的位置。本书利用广泛的资料,包括市政文件、博物馆的藏品、动物园的记录、
蒙古人的入侵形成了对于伟大的中华帝国的沉重打击,这个帝国在当时是全世界*富有和*的国家。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化的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而由于此次入侵,它却在其历史中经受着彻底的毁灭。对于那些……意识到这些危险的人来说,这确实是一个不安宁的时期。然而显而易见的是,直至兵临城下之前,杭州城内的生活仍是一如既往的游哉闲哉。《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这个书名,虽只以寥寥几个单词,却已把直至两宋才臻于化境的中国日常生活艺术的舞台摆到了草原游牧民族不断进犯的黑暗布景之下,从而在读者心目中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悬念和反讽。……倘若非处在某个文明已是落花流水之际,人们便总是很难像曹雪芹那样蘸着血泪去为它写一个清醒的跋尾。 本书是法国著名汉学大师,法兰西学院院士谢和耐的名作。细致描述了中
本书为五部分,绪论梳理了近二十年的吴越国和吴越钱氏家族研究的现状;军事编论述了五代吴越国时期湖州、苏州、福州对于吴越国陆疆的重要性,以及吴越国对三州的防务策略;文献编分别对吴越国武肃王钱镠的诗文进行系年,对吴越国、两宋时期的吴越钱氏家族忠逊王支的著述情况进行梳理,对吴越国、两宋时期传世与出土的吴越钱氏家族碑志予以考察;人物编先就可靠史料中吴越国、两宋时期吴越钱氏家族的世系进行串联,再对吴越钱氏后裔、北宋枢密使钱惟演的生平史料进行编年;*后附有百年来吴越国与吴越钱氏研究的论著目录。
......
本书以浙东宁绍地区的水利工程演变为研究对象,以历史地理学、环境史为研究方法,探索当前环境史、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比较新的趋 向,即景观史与历史地理、环境史之间的内在关系。作者围绕如今的宁绍平原地理景观与文化特质是如何形成的这一主题展开论述。在景观形成方面,分别讨论了河网水乡、河口三角洲、河谷平原及滨海高地的景观形塑过程及内在驱动因素。在对宁绍平原文化与水利关系问题的探索上,则尝试回答宁绍平原水利纠纷处理中的文化力量(文献建构)及地方神话生成过程中的水利影响。
本书汲取30位有代表性的旅俄华侨的故事。共分为三部分:*部分是劫后余生,重建家园的华侨。记述庚子俄难时,因割地而成侨的江东父老兄弟们,在沙俄军队的追击下妻离子散、流离失所、颠沛流离、历经千辛万苦逃到江省齐齐哈尔,遭遇瘟疫,辗转返乡,他们不惧艰难险阻,满怀憧憬重建家园的故事;第二部分是早期开交通时期的华侨。记述了早期旅俄华侨为了生存闯关东到东北,利用中俄开交通的大好时机,辗转到俄罗斯远东地区务工、经商。他们胼手胝足,历经千辛万苦谋取生计,在俄国站稳脚跟,积累一定钱财后归国返乡。有的组建中俄通婚家庭,带着俄罗斯妻子回国在黑龙江上中游地区定居,繁衍生息;有的归国支援抗联,被日军毒打致死;有的慷慨解囊,救济灾民,成为知名的慈善家,受到省政府的嘉奖;有的兴建房屋、投资建厂,实业兴边,成为
现代动物保护运动诞生于19世纪的英国。动物被普遍用于劳动、医学实验、表演,它满足了人们的商业和娱乐需要。然而在保护者看来,动物是遭受不公对待的弱者。反对者与支持者,激进者与保守者,展开了一场持续百年的斗争。本书讲述了动物保护者积极地“挪用”各种传统——关心公平正义和社会解放的政治传统、认知生物多样性的自然历史传统、认为生物有亲缘关系的演化论传统、以动物之友角色抒情的文学传统……进而呼吁公众支持的精彩历史。这场运动促进了动物保护的观念普及和立法,还折射出近代英国社会、文化、思潮等多方面的演变。
《春之祭》匠心独运,用诙谐而敏锐的手法发掘已被历史抹去的图案,探讨*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影响和余波 从1913年芭蕾舞剧《春之祭》的首演,到1945年希特勒的死亡。在这本极为出色的书中,作者莫德里斯 埃克斯坦斯借助普通人的生活和言论、文学作品,以及诸如林德伯格越洋飞行和现代*部畅销书《西线无战事》出版等事件,记叙了那场大灾难所造成的人们观念的急剧转变。
全书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比较全面地展示了隋唐五代辉煌的物质文明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全书一方面从总体上概述了隋唐五代的时代特点、人口分布、阶级结构,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基层政权和宗族乡里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具体而细致地剖析了隋唐五代的衣食住行、婚姻丧葬、社会风俗和精神生活。 书中还附有上百幅精美的图片,有助于读者具体、形象地观照隋唐五代社会生活的原貌。
容庚日记手稿共16本,1925-1946年记于北平(今北京),先生南归后一直保存在身边,历数次浩劫而完好无损。1983年3月6日,先生去世后,日记手稿由其女公子容珊等保存,2015年8月后转由先生长孙
地球气温的持续上升,引起北极环境和社会的急剧变化,北极问题已涉及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全球人类的共同命运。而关于北极的社会科学研究,也日益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北极史前史》全面讲述了在二百万年漫长的岁月里人类如何在地球上*冷的地方定居情况。本书图文并茂,追溯了史前人类的历史,生理结构适应寒冷环境的进化、饮食改变和衣物、住所等技术发展使得人类不断扩大他们的居住区域。本书认为,除了西伯利亚西部和中部,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生活在北极地区的人类的海洋经济蓬勃发展。《北极史前史》语言通俗易懂,信息丰富,对从事该领域研究专家和学生颇有助益。
蒙古人的入侵形成了对于伟大的中华帝国的沉重打击,这个帝国在当时是全世界*富有和*的国家。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化的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而由于此次入侵,它却在其历史中经受着彻底的毁灭。对于那些……意识到这些危险的人来说,这确实是一个不安宁的时期。然而显而易见的是,直至兵临城下之前,杭州城内的生活仍是一如既往的游哉闲哉。《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这个书名,虽只以寥寥几个单词,却已把直至两宋才臻于化境的中国日常生活艺术的舞台摆到了草原游牧民族不断进犯的黑暗布景之下,从而在读者心目中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悬念和反讽。……倘若非处在某个文明已是落花流水之际,人们便总是很难像曹雪芹那样蘸着血泪去为它写一个清醒的跋尾。 本书是法国著名汉学大师,法兰西学院院士谢和耐的名作。细致描述了中
根据宫田安的《在日通事家系统考》,在长崎49个唐通事家族中,来自中国的有47个。可以明确判明原籍为福建的有24个,约占中国籍唐通事家族的51%,其中出大通事(不含大通事过人等旁系)的家族就有10个。福建籍华人家族人才辈出,在日本江户历史上留下了重彩浓墨的光辉印迹。被称为唐通事双壁的著名唐通事林道荣(林时亮子)和刘宣义(刘一水子)就是福建籍住宅唐人的二代。福建籍华人后代唐通事,才华横溢,有的成为著名的医学家、音乐家、天文学家、书法家、雕刻师,他们大都善长书法和诗文,把灿烂的中华文化传播到日本,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使者。福建籍住宅唐人不仅捐资建寺院,而且邀请福建省黄檗和尚到日本,林道荣父子等住宅唐人及其后裔(唐通事)也与隐元、即非等黄檗禅师交往密切,为黄檗文化的普及做出了贡献。明治维新后,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