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历史悠久,人文灿烂,底蕴厚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所在地。为记录好乐山历史,讲述好乐山故事,传承好优秀文化,2021年10月,经乐山市委、市政府同意,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组织有关专家编纂《乐山简史》一书。乐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乐山简史》编纂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指示,为编纂工作提供支持、指明方向。全书编纂历时一年多,先后多次组织专家审读审改、编辑部成员集中审读修改,几易其稿,于2022年12月付梓,该书是全市党史和地方志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 《乐山简史》采取史、志结合编纂体例,以今乐山市区划地域为基本视野,溯本求源、穷搜博采、去繁从简,史料翔实、实事求是,述而不论。全书上限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记述,下限原则上截至2020年底。全书以时为序,以史为据,以建制沿革
卫家雄编著的《长江史话》以概略的笔触,讲述了长江自然与人文的历史变迁。它首先介绍了长江得名的由来、千百年来江源探索的历史、长江河道的历史自然地理变化、黄金航道的开拓。接着分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对长江干道沿岸某些重要城镇的发展简史和大湖、名山的历史变化做了叙述。介绍了沿江的风景名胜,回顾了历 在长江曾发生过的一些战争乃至经济、文化活动。由于有大量流传久远的传说故事、民风民俗穿插书中,《长江史话》使人读起来倍觉趣味盎然。
本稿从神奇诱人的西双版纳、跨越历史的西双版纳、绚丽多彩的西双版纳、美丽迷人的西双版纳、幸福开放的西双版纳五个部分, 对西双版纳自然地理、历史人文、民族文化、旅游概况、经济社会以及美好的未来作了全面介绍。该读本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内容丰富, 不仅具有知识性, 而且还有可读性、趣味性, 是当地干部群众认识西双版纳州情的有效工具。
《天津记忆第八种:津沽漫记·日本人笔下的天津》是首次比较系统地将日本人有关天津的文献资料辑录编译出版。总共收录了日本人有关天津的游记、日记、见闻录等文字20篇,并附有3篇旅行指南。内容涉及了近代天津的政治、经济、社会及风土人情等等,是部分来华日本人的所见所闻,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日本人对华人的立场与态度。
本书系《遗落在西方的广州记忆》丛书之一。书中摘取1792至1909年间7位来华西方名士的著作中有关广州及周边地区的文字和手绘图。他们中有使团随行、外交官、传教士、商人、画家、农业科学家、港督,他们以好奇的眼光欣赏广州,以独特的视角记载广州的风光、地理、物产、人文乃至政治制度,为广州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他们与大清的交集,亦是了解中外关系和文化互动的镜子。它们各自独立之时,纯属管窥蠡测;联系起来则是一幅广州近代历史的流年碎影,国门洞开前夕所谓的乾隆盛世至大清覆灭的脉络依稀可见。
全书分成数个主题,每一主题都选配近十余二十个故事,或长或短,力求使广大读者从多个侧面和层次,在阅读和鉴赏当中,感受和品味近代旧广州二百余年,作为粤港澳和珠三角中心城市,绵长精彩,深邃厚重,奇趣曲折的历史。 书中其中绝大多数,已经在近年广州的主流报刊《羊城晚报》晚会“羊城沧桑”版上陆续发表过,作为一份精神粮食,曾经带给了广大羊城读者许多茶余饭后的悠闲和消遣,如:旧时过年“恭狮子”、蟋蟀在羊城、珠江“趸船”的前世和今生、旧广州斗狗趣闻、旧广州曾经禁上“天棚”……原汁原味的广府风情,颇受读者好评。更有不少篇章当时属首次面世和披露,引起了读者们的强烈关注和反响。 发掘历史,还原历史,旧广州充满了时尚和奢华,也不乏壮丽和悲愤,一两处翔实的点滴都有可能带来社会的关注和反响。本书所汇集的这
*这三十八年,是一个充满动荡不安的年代,军阀混战,地方割据,政坛风云变幻莫测,上流社会花天酒地,普通民众却过着民不聊生的日子。但民国这三十八年,又是一个充满活力创新的年代,因为有太多封建陈腐的东西需要打破,太多文明簇新的东西需要建立,民主、科学、独立、自由,这些口号没有哪个时期比这个年代喊得更加响亮。同时,民国这三十八年,也是一个发生了众多重大事件的年代,缔造了一个个风云人物的年代,他们在这混乱而又开放、专制而又民主、陈旧而又创新的年代里,叱咤风云,总揽乾坤,纵横捭阖,整顿朝纲,其所建立的功勋不仅给当时人,即使给我们后人也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启迪。 《民国遗迹在北京》这本书,就是要带着读者打开民国这道大门,通过详尽而周到地描述留存在北京的民国遗迹,来了解过去那三十八年的历史,让我
从英国迁居新德里的作者,抛弃意识形态和种族优越感,记录亲眼目睹的新德里景象与耳闻的新德里掌故,他穿梭历史与现实之间,述说印度人眼中的精灵之城,新德里的古往今来,以及英国殖民遗风。 印度,一个大众耳熟能详却又陌生的国家。德里,则是印度史上冲突不断又充满顽皮恶作剧精灵的都城。尽管德里曾经千年复千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侵略者焚城,但因有精灵守护,这个城市也一次又一次如火鸟浴火重生。作者从房东普利一家的古怪之事开始,穿插锡克教徒好友、计程车司机与各行各业,诸如苏非密僧、回医、放鸽人、阉人圈……小人物的故事,终以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内容与考古学家所发掘的遗址相呼应,引导我们出入新旧德里之间,一窥真正“精灵之城”的精神所在。
本书为鲁迅胞弟周建人口述,周建人的女儿周晔整理的口述历史。书中详细地讲述了鲁迅在故乡绍兴的家族(三台门)由盛到衰的历史,讲述了鲁迅祖父辈的坎坷经历,周氏家族中的人和事,以及周氏三兄弟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活动情况。本书为鲁迅研究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鲁迅家族的背景资料。周建人是鲁迅*贴近的人,因此他讲述的内容弥足珍贵。本版增加了之前版本中没有发表的部分内容,共计约 2 万字,并附录了初版时鲁迅儿子周海婴写给编辑商讨本书出版事宜的一封信。
《岭南文化青少年读本系列》以文物“说”岭南文化,书中每件文物都“讲述”着它背后蕴藏的历史文化,让你穿越时空阅读岭南的历史脉络,领悟 文化精髓。丛书按照岭南文化中的建筑、工艺、民俗、历史、戏曲与音乐、绘画与书法等主题分册成书,它像博物馆讲解员一样,将岭南文化中 代表性的知识点娓娓道来。图书结合生动活泼的在线小视频,以“文字+图片+手绘+动画”的全媒体展现形式,让读者彷如置身博物馆中,读懂件件文物,了解 的岭南历史文化。 《岭南历史》从博物馆的视角讲述从五十万年前的远古时期到 次鸦片战争的广东历史和岭南特色文化,具有趣味性的文字配以丰富的史料图片,让青少年读者对广东的历史文化形成宏观了解,激发他们深入探寻岭南文化的兴趣。
《永乐大典》编修于明永乐初年,是我国古代优选的类书。全书依《洪武正韵》八十韵(按:另有七十六韵。)编排,正 文22877卷,目录60卷,分装为11095册。嘉靖、隆庆间曾重录《大典》,此后遂有两种抄本:一为永乐修纂本,又称永乐抄本、正本;一为嘉靖重录本,又称嘉靖抄本、副本。隆庆后, 大典正本即不见所踪,嘉靖抄本也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现存仅810余卷,篇幅不过原书的4%。中华书局在1960年将收集到的730卷影印,分为10册出版;1984年,中华书局将后续收集的67卷,合入先前的730卷,仍厘为10册,重新影印出版,成为目前收集最全、流传最广的版本。 今将《永乐大典》卷之七千七百一《十九庚?京》"南京"条进行点校,收入《南京稀见文献丛刊》,径冠其名曰"南京"。此^t点校,即以中华书局I960年影印本为底本,参校文献分为三种情况:其一,《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