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滨一座古城,闽江缓缓流过,江水浇灌着两岸的花果,也孕育着悠久的文明。城内有山,有塔,有寺庙,古韵悠长,这就是福州。本书从江城福地、 海丝 枢纽、海滨邹鲁、海国先声、闽都风物、闽都新颜等几个方面,写出了闽都开放融通的襟怀,记录了福州在丝路百城中的风姿卓然。
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道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 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罗马和波斯在路边缔造了各自的帝国;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世界,融汇出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成吉思汗的蒙古铁蹄一路向西,在带来杀戮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大英帝国通过搜刮丝绸之路上的财富,铸就了日不落的辉煌;希特勒为了丝绸之路上的资源,将世界推入了战争和屠杀的深渊。时至今日,丝绸之路上的恐怖主义,依然是美国争霸道路上挥之不去的梦魇。 翻开这部彼得·弗兰科潘所著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精)》,您将发现,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
《武汉传:江汉交汇的大都市》是 丝路百城传 系列图书中的一部,由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武汉市作协副主席李鲁平创作完成,本书于2023年2月出版发行。 该书吸取地方志、历史研究的成果,以非虚构的方式描绘了武汉江河交汇、湖光山色的地理变迁及其空间格局,勾勒了武汉从码头贸易到近代重工业重镇到当代高新科技中心的发展历程;在交通格局、经济格局、城市格局的变化中呈现大都市的崛起与辉煌;在江河、湖泊的沧桑巨变中呈现水的特色;在城市的进步中呈现人的奋斗、城市风情和城市性格。
江南史研究已取得累累硕果,在农业开发、市镇兴起以及社会与文化的发展等诸多领域有了丰富的认识。而对这一过程的另一面,即水上人上岸成为定居人群的过程,特别是对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能动行为,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结构变化及其内在逻辑,尚有待深入挖掘。本书以太湖东山的刘猛将信仰为切入点,试图对东太湖地区水上人上岸的过程及其对江南社会经济的影响加以梳理,为江南地区农业聚落的形成、商业与市镇的繁荣和宗族建构等问题寻找一条新的解释路径。本书的探讨不仅有助于认识江南社会呈现出已知面貌的“所以然”,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社会不同区域发展道路的共性。
这是一部城市传记。作品一改官方修史的窠臼和史观, 次从平民视角入手,书写了广州两千多年(前214年—1949)的市民生活、城坊地理、灾难兵祸、迭代治理、文化 、港口渔猎、休闲娱乐等,全书30万字。作品语言精练,散点式的信息密布,故事叠加,互为牵引,整部作品繁花叠缀,摇曳多姿,既有看点,也有历史厚度。因此文本和平民化气质的读者有很大的接近性,可读性强,在文体和写作方法上具有创新价值。 《广州传(简明版)》经作者授权,编者对文中引文和学术性较强的内容、考古内容、惯见的非遗内容做了必要的删节,单册,软精装。
这是一部城市传记。作品一改官方修史的窠臼和史观, 次从平民视角入手,书写了广州两千多年(前214年—1949)的市民生活、城坊地理、灾难兵祸、迭代治理、文化 、港口渔猎、休闲娱乐等,全书30万字。作品语言精练,散点式的信息密布,故事叠加,互为牵引,整部作品繁花叠缀,摇曳多姿,既有看点,也有历史厚度。因此文本和平民化气质的读者有很大的接近性,可读性强,在文体和写作方法上具有创新价值。 《广州传(简明版)》经作者授权,编者对文中引文和学术性较强的内容、考古内容、惯见的非遗内容做了必要的删节,单册,软精装。
《内蒙古历史文献丛书》系档案资料汇编。本书收录文献内容为《五原厅志略》《临河县志》《临河风土志》《绥远乌拉山物产调查概要》《安北设治局调查记》《乌喇特前旗概况》《乌兰察布盟乌拉特中公旗调查报告》7种。 《五原厅志略》记述了五原舆地、德音、食货、风俗、职官、人物、艺文等,是后套地区志书。《临河县志》 以文体分类编次,记述了临河县物产、地舆沿革、山川要隘、垦务、地方保卫、水利、官吏等内容,反映了临河县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临河风土志》专载临河风土人情,记录了城镇风貌和民众生活,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民间疾苦。《绥远乌拉山物产调查概要》记述了乌拉山一带的自然环境、物产和农牧业情况。 《安北设治局调查记》记述了安北(今乌拉特前旗)民政、财政、司法、交通、商业、工业、矿业、水利、
《江西通史4:隋唐五代卷》是多卷本《江西通史》中的第4卷,叙述的是隋唐五代时期的江西历史。 书中对这一时期江西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及社会状况做了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和介绍。
《江西通史6:南宋卷》是《江西通史》第6卷。在江西这块土地上,人类的活动已有数万年历史,它是中华民族发展史和古代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编纂江西通史,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大量可供参考的文献记载。改革开放以来,政通人和,国泰民安,江西经济有较快的发展,这为编纂《江西通史》提供了自由的学术气氛和比较充裕的财力保证。作者将其作为一件挖掘和弘扬江西历史文化传统的千秋事业,也要将其视为自己学术生涯中的重大事业,把《江西通史》编纂成一部在形式结构上有所创新,内容上有鲜明特色,文字风格上活泼统一,真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划时代巨著。
湖南近年成为简牍出土非常密集的地方,自战国至西晋,历代文书均有发现。而尤以长沙地方zui为集中。这一现象已经为历史文化研究者重视,有简牍学者建议可以参照 敦煌遗书 、 敦煌文书 称谓,使用 长沙简牍 这一学术概念。本书稿在这一认识基础上,收录相关学术论文30篇,均是有关长沙出土简牍的研究心得。本书稿记录了作者探索长沙简牍历史文化内涵的足迹,也可以看作简牍学史回顾的一个有意思的侧面。本书出版,可以推进出土文献研究,对秦汉三国历史以及湖南地方史研究的深化,对于出土文献研究与古史研究的结合,也可以显现积极的学术作用。
本书依据大量史料文献,对北京白云观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具体包括五部分内容:*部分研究了北京白云观与晚清社会;第二部分研究了白云观与民初社会;第三部分研究了20世纪30年代白云观的两次住持危机;第四部分研究了白云观与近代宫观制度的改革;第五部分研究了20世纪40年代白云观的诉争。
海防史是明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目前配合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的重点研究领域。 以往的明代海防研究存在 重南轻北 、 重后轻前 现象。即关注东南沿海海防的成果很多,对明代中后期嘉靖、万历年间海防研究的成果众多,对明初及北部沿海防务的研究明显不足。本书把研究着眼点放在北方的山东半岛,弥补了这一空白。本书内容大体分三大部分,一是对不同时段海防形势的分析;二是对山东海防建设在明代不同历史阶段发展变化状况的具体分析;三是对海防建设与山东半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以及其在清代中前期的变化。
湖南有志由来已久,自魏晋南北朝即兴盛一时,唐宋至元也代有修纂,其数量不下百种,惜已亡佚殆尽。目前尚存世的能基本称得上方志的仅有宋代的《南岳总胜集》、《岳阳风土记》和《溪蛮丛笑》三部,但这三部所谓 方志 均篇幅短小简略,也不是体例完备的地域志,而属于专志范畴。明代方志存世量相对较多,但以嘉靖和万历间所修居多,湖南现存弘治以前府、州、县志仅有五部,弘治《岳州府志》乃其中之一。明代岳州府辖一州(澧州)七县(巴陵、临湘、平江、华容、安乡、石门、慈利),弘治《岳州府志》共分十卷,其中岳州府两卷,余所属州、县各一卷,卷首有衙署及重要风物图,正文则分门别类纪述各郡邑事实。正如张元祯《序》中所称: 凡统内疆域、城郭、山川、风物之详;贡赋、户口、廨宇、祠庙与诸制度之概;名贤、达士、孝子、节妇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