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五章,其中第一、二章依次叙述了蒙古境内上起远古下迄成吉思汗时代的考古遗存。这四节系统的概括的介绍了蒙古境内发现的鹿石,房形墓、匈奴墓、匈奴腰饰牌、突厥墓、突厥“围墙”、突厥石雕像、突厥碑铭和契丹、西夏、蒙古古代城址等文化遗存的有关情况。
\\\\\\\\\\\\\\\\\\\\\\\\\\\\\\\\\\\\\\\\\\\\\\\\\\\\\\\\\\\\\\\\\\\\\\\\\\\\\\\\\\\\\\\\\\\\\\\\\\\\\\\\\\\\\\\\\\\\\\\\\\\\\\\"翻开这本书之前,请你思考一个问题:考古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问?是挖坟掘墓找古董?是翻山越岭看岩壁?是跋山涉水访遗址?……—— 不是!考古学真正的本领在于,如何用少量的信息,分析出大量的结论。 \\\\\\\\\\\\\\\\\\\\\\\\\\\\\\\\\\\\\\\\\\\\\\\\\\\\\\\\\\\\\\\\\\\\\\\\\\\\\\\\\\\\\\\\\\\\\\\\\\\\\\\\\\\\\\\\\\\\\\\\\\\\\\\"
在进行大量史前考古研究的同时,中国学者对于各个历史时代的文化遗存也进行了大量工作。除殷墟外,考古学家对于商周时代的不少重要遗址进行调查发掘。如1930年开始的燕下都遗址的调查发掘,浚县辛村西周卫国墓地、宝鸡斗鸡台西周墓葬、汲县山彪镇和辉县琉璃阁战国墓葬等的发掘均取得了重要成果。中国学者还数次组成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内蒙古、新疆等地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1928年开始,黄文弼在吐鲁番附近调查发掘了高昌故城、雅尔湖故城及麴氏高昌墓地。在塔里木盆地周围,调查汉唐时代的城堡、寺庙、沟渠和屯戍遗迹,又在罗布淖尔附近发掘烽燧遗址。袁复礼在吉木萨尔附近勘察并实测唐北庭都护府遗址。1944年,西北科学考察团的向达、夏鼐、阎文儒在敦煌附近发掘魏晋和唐代墓葬,并考察汉代阳关、玉门关和长城、烽燧遗址,还在武威发掘了
全书共五章,其中第一、二章依次叙述了蒙古境内上起远古下迄成吉思汗时代的考古遗存。这四节系统的概括的介绍了蒙古境内发现的鹿石,房形墓、匈奴墓、匈奴腰饰牌、突厥墓、突厥“围墙”、突厥石雕像、突厥碑铭和契丹、西夏、蒙古古代城址等文化遗存的有关情况。
郑振铎(1898—1958),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 早在20世纪20年代,郑振铎就开始关注和重视田野考古学。1928年,他编撰了《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最早向中国学术界介绍世界考古重大发现的著作。 本书外一种为《六朝陵墓调查报告》,1935年作为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调查报告第一辑由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出版。此书是一部调查研究南京及周边地区六朝时期帝王陵墓的著作,共收录七篇文章,五篇为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朱希祖(1879—1944)在中央大学史学系任教期间的著作,其余两篇为滕固(1901—1941)、朱偰(1907—1968)的著作,迄今仍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郑振铎(1898—1958),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 早在20世纪20年代,郑振铎就开始关注和重视田野考古学。1928年,他编撰了《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早向中国学术界介绍世界考古重大发现的著作。 本书外一种为《六朝陵墓调查报告》,1935年作为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调查报告辑由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出版。此书是一部调查研究南京及周边地区六朝时期帝王陵墓的著作,共收录七篇文章,五篇为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朱希祖(1879—1944)在中央大学史学系任教期间的著作,其余两篇为滕固(1901—1941)、朱偰(1907—1968)的著作,迄今仍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众多的藏宝地点令人眼花缭乱,也有无数人一直在为寻宝消耗自己的精力,“姑姑山挖宝”的许平卿为宝藏耗尽家财,依然一无所获;项里村的村民世代寻觅项羽埋下的12面金锣,至今没有结果;马陵山十字坡守山的孙塘村农民,夜里常被寻宝人的挖凿声惊醒…… 为了便于读者轻松阅读,本书将国内可考的宝藏分到了四条“寻宝”路线里面,寻宝路线一,主要在西南部,由四川到云南;寻宝路线二,在东部,由山东到浙东沿海地区;寻宝路线三,则主要是东南部包括台湾沿海地区和南海海域;寻宝路线四在我国的北部,由新疆到内蒙。可是说,四条路线将我国自古以来可能有宝藏埋藏的地点“一书打尽”了。
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后遗址而得名,其分布范围大致在西辽河上段的西喇木伦河、老哈河、教来河及大凌河、小凌河一带,大约开始于距今6000年前,至距今5000年前后结束。自20世纪七十年代后半期开始,随着东山嘴、牛河梁、城子山、胡头沟等一批红山文化遗址的科学发掘和在区域内进行的多次考古调查,使红山文化的一些重要遗存被揭示出来,“坛”、“庙”、“冢”以及特征鲜明的玉器群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与这些重大发现差不多同时,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的考古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大型的礼仪性建筑、“祭坛”、贵族墓地及丰富、精美又极。富特征的玉器群的发现,同样,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以及其它一些考古学文化的重大发现
199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的新蔡葛陵楚墓竹简是继信阳、望山山、郭店等竹简以来,又一批战国楚墓竹简。该墓主是战国时期的夜君成,这是在天星观楚墓之后被确认的又一座楚国封君墓。2003年10月《新蔡葛陵楚墓》一书出版之后,新蔡楚简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出土的新蔡楚简损坏严重,竹简全部残破;但对楚国历史、思想信仰、医学史等方面的研究,尤其对研究战国时期楚文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在笔者硕士论文基础上一步修改完善而成,将学术界全部研究成行搜集整理,汇集成册,以便学者查阅使用。研究成果可能尚有遗漏,按语客观给出,不做太多主观评价。
《敦煌学概论/大家小书》是我国一本讲述敦煌学的简明教材。姜亮夫先生以自己走上研治敦煌学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入题,娓娓道来,饱含爱国主义的情感与对年轻一代的热切期望,推本溯源,深入浅出,从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述敦煌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价值,又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敦煌文献与艺术品的丰富内容,讲授了如何研究敦煌写卷的方法。
。。。
本书从我国遗产资源开发产权改革的误区入手.分析遗产保护区的非均衡性表现及其利益矛盾的主要诱因,提出我国遗产资源保护的补偿机制。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遗产保护区资源保护与发展的制度安排.认为政府鼓励保护区周边可发展区的土地利用,既有利于保护区的资源保护,又可以刺激当地经济发展。在实际运作中,可运用政策工具及组织机构重组等区域政策,对遗产保护区进行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运作。以确保遗产资源开发的非营利和公益性的目的。本书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和拟设立的”秦汉大遗址保护特区”作为两个实证研究的对象.对上述理论框架进行梭验和应用。
都城,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都城是名利城,是烟花地,是一个时代技术、文化成就的集中体现。一个个国家兴起又灭亡,一座座都城建成又消失。今天,都城又在考古学家的手铲下渐渐揭去神秘面纱,重现昔日的辉煌。 人们在叩问:中国早的都城于何时出现?在哪里出现?在一个个隐没于地下的古都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什么?一件件国宝,一座座宫阙台基描述着怎样的历史故事?一座座神秘的古都为何出现在大漠边陲?曾经有怎样的一群人生于斯,死于斯,快乐于斯,忧伤于斯?请随本书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古都之旅……
圆明园手绘地图手册的英文版。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作为清代一百五十余年中紫禁城之外较重要的国家政治中心和皇家生活场所,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鼎盛时期的圆明园,实际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共同组成 圆明三园 的格局,占地350公顷,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 圆明园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是清代皇家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被誉为 万园之园 和 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 。 咸丰十年(1860)圆明园惨遭英法联军焚掠,后又历经官僚、奸商、愚民的盗伐破坏。火、木、石、土 四劫 的反复摧残,遂使一代名园沦为废墟。 1976年11月,圆明园管理处成立。1988年1月圆明园遗址公园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6月29日正式开始对社会
穿越时空的隧道。您会发现除了指南针、火药、造纸和印刷术。中华文明还有许多震撼人心的辉煌。 拂去历史的尘埃,掀开厚重的窗幔:闪烁着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奇异光环的法门寺,神秘变迁的楼兰王国,阿里高原伫立的西藏古格遗址,秦风永驻的“世界第八大奇迹”,黄沙落日相伴的敦煌莫高窟……众多辉煌的历史丰碑正无声地向您述说神奇而古老的中华文明。
朱明娥著的这本《旷世城垣(南京明城墙)》从南京明城墙的总体设计、平面形状、墙体结构、空间布局、瓮城形制、建筑材料、城砖铭文以及相关人物等多个方面,揭示了南京明城墙的规模之巨、体量之大、设计之新、布局之奇、构造之巧、材料之精、艺术之妙,集实地调查资料、文献资料和图片资料于一体,熔学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