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由文汇讲堂组稿,首席记者李念主编。基于年底和明年初的四场系列讲座整理编撰而成。延请来自考古界一线的12位遗址发掘主持专家和文明研究学者,注重跨学科交叉、注重以物史说话,届时,冯时、陈胜前、李新伟、吕厚远、蒋乐平、张居中、刘斌、韩建业、贾笑冰、高江涛、孙周勇、赵海涛等将带领观众身临其境,无限接近距今8000年至4000年左右的四千年上古历史,从中探寻中华文明的精神谱系和来源,并保留对尚未定论谜团的科学好奇和探索。
拓跋鲜卑起源于漠北,在忍受恶劣气候的同时,他们不忘进取。在茫茫草原中,金戈铁马,一路东行。也许是他们开疆拓土的精神,又或是他们无所拘束的性格,让异域文化在北魏平城大放异彩,并为云冈石窟染上了浓重的色彩。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一部史书,在近1600年的风雨中留存至今。行走在窟群中,仿佛回到了平城的街道,看着熙攘的人群,似乎还听到了商贩的叫卖声。伎乐手持乐器演奏着美妙的音乐,飞天身披佩帛在石窟中翩翩起舞。天竺、龟兹等地的西来乐器为佛乐增添了别样的异域风情,还有平城的商人、僧侣、乐伎、工匠……他们的身影永远镌刻在了石壁上。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是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诗经》的整理与研究之作,展现了先秦时期《诗经》文本的面貌,为研究中华早期经典文献提供了重要依据。自这批竹简公布以来,学界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诗经》是一部基于《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整理与研究的学术普及著作,由黄德宽教授、徐在国教授带领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团队编写,采纳了学界近期新研究成果,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本书内容由“释文”“注释”“参考文献”“图版”四部分组成,结构清晰,内容丰富。释文部分分为“严格隶定”和“宽式释文”两种形式,既能尽可能保留竹简文字的原貌,又能提供便于阅读的释文,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注释部分由浅入深,每首诗的释文与注释后,均附有对应的《毛诗》,方便读者
李炳武主编的“丝路物语”书系每册聚焦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博物馆、一处古遗址或一座石窟寺,从中甄选国宝菁华,讲述文物传奇,铺陈历史画卷。 古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记录着社会的沧桑巨变。可尽情观赏汉代桑蚕基地的鎏金铜蚕,饱览敦煌石窟飞天的婀娜多姿。聆听丝路古道上的声声驼铃——这是一部启封丝路文明的记忆之书。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国之珍宝。折射出人类文明的恒久魅力。感受始皇地下军团的烈烈秦风,惊叹西汉“马踏匈奴”的雄浑奔放,仰慕大唐《阙楼仪仗图》的盛世恢宏——这又是一部积淀文化自信的启智之作。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 是一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之著。 《陕西历史博物馆:盛世文化的半壁江
\\\"【内容简介】:《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是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诗经》的整理与研究之作,展现了先秦时期《诗经》文本的面貌,为研究中华早期经典文献提供了重要依据。自这批竹简公布以来,学界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诗经》是一部基于《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整理与研究的学术普及著作,由黄德宽教授、徐在国教授带领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团队编写,采纳了学界 研究成果,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本书内容由“释文”“注释”“参考文献”“图版”四部分组成,结构清晰,内容丰富。释文部分分为“严格隶定”和“宽式释文”两种形式,既能尽可能保留竹简文字的原貌,又能提供便于阅读的释文,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注释部分由浅入深,每首诗的释文与注释后,均附有对应的《毛
内容简介 在南宋都城杭州,德寿宫有着重要的文化地位。一座德寿宫,是一个朝代的缩影与注脚,它盛载着历史的风云变幻,牵扯着上至王族,下至百姓的家国情怀。它穿越时空,连接起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本书围绕宋高宗、孝宗移居德寿宫、权力发生转移的这段故事,串联起历史时代背景、朝代更迭、帝王轶事、宫内生活、南宋建筑与园林艺术,以及德寿宫遗址保护开发等方方面面的史实、知识、故事,深度展现南宋社会、艺术、生活风貌,以及德寿宫遗址保护工作的卓绝成就,杭州这座城市的深厚历史积淀,展现悠远的宋韵及对当下城市人文的滋养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大、内容.丰富的文化艺术圣地,世界文化遗产,享誉世界的文化长廊。本书属于《丝路物语》丛书,本书从莫高窟的历史营建、历史背景、雕塑艺术、经典洞窟、壁上丹青、藏经洞发现与浩劫、历史的守望者等多个角度讲述敦煌莫高窟的辉煌、坎坷以及莫高窟所蕴含的丰厚的文化底蕴,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图片精美、结构合理、叙述严谨,加入.新的敦煌学研究成果,使全书血肉丰满,可读性强,为读者打造至真至诚的民族智慧典范,激发读者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珍爱,弘扬新时代莫高精神。
敦煌石窟是闻名世界的佛教文化遗迹,也是古代东方艺术的宝库。季羡林先生认为,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著名敦煌学家樊锦诗、赵声良长年身处戈壁,在数十年研究的基础上合作撰写本书,介绍敦煌的历史与文化,解读石窟的塑像与绘画艺术,道出数代敦煌人的坚守与热诚。
文物学家、考古学家孙机叙谈古代文物,唤醒沉睡在博物馆中的千年古物,为读者搭建了一座通往古代的桥梁,我们走进活的古史。 作者在文物研究、鉴定方面造诣深湛,擅长运用文物与文献相互契合的方式和晓畅的文笔,一器一物,揭示起源与演变,解析特殊技艺的妙谛。既有宏观的鸟瞰,更有细节的发明。举凡历史时期的动物、饮食、武备、科技、佛教艺术,乃至杂项等中国古文物,一一复原岁月侵蚀下模糊乃至消逝了的历史场景,帮助读者通晓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常识。本书以饶有兴味的专题立篇,考证得出的结论固然令人信服,剀切从容、剖肌析理的过程,也同样引人入胜。雍容平易之文,而时挟攻坚折锐之风。书中200余幅线图,皆出自作者手绘,严整精细,画面生动,图文相辅,涉笔成趣。
“丝路物语”书系每册聚焦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博物馆、一处古遗址或一座石窟寺,从中甄选国宝菁华,讲述文物传奇,铺陈历史画卷。 古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记录着社会的沧桑巨变。可尽情观赏汉代桑蚕基地的鎏金铜蚕,饱览敦煌石窟飞天的婀娜多姿,聆听丝路古道上的声声驼铃——这是一部启封丝路文明的记忆之书。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国之珍宝,折射出人类文明的恒久魅力。感受始皇地下军团的烈烈秦风,惊叹西汉“马踏匈奴”的雄浑奔放,仰慕大唐《阙楼仪仗图》的盛世恢宏——这又是一部积淀文化自信的启智之作。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 是一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之著。
2021年7月,四川日报全媒体“寻根五千年中华文明三星堆对话古遗址”大型融媒报道启动,项目组历时4个月、跨越全国7个省、行程上万公里,从三星堆出发,沿长江、黄河两大流域行走。先后走进宝山遗址(陕西)、石峁遗址(陕西)、马家窑遗址(甘肃)、石家河遗址(湖北)、盘龙城遗址(湖北)、凌家滩遗址(安徽)等11处具有代表性的古遗址,采访对话数十位余位考古学者。本书用大量的实地走访资料呈现出三星堆与其他古遗址的内在联系,用大量考古发掘成果为进一步证实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了坚实且丰富的证据。
本书以考古发现的角度从时代的演变讲述北京城的历史变迁。全书以西周燕都、汉代燕地、唐幽州、辽南京、金中都、金陵、元大都、明中都、明定陵、改造帝都、拆卖皇城等7个历史节点、11章内容线,以各时期出土的重要文物以及具有典型意义的史实人物、重要遗址为媒介,梳理出北京三千年以来的历史脉络,八百年的建都史,探寻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基因。该书视角壮阔,高屋建瓴,呈现了一座城市传奇的历史记忆,具有史料价值,也具有知识普及价值。
本书为“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新品种。 全书从考古学是怎么来的、考古学何以可能、考古学在做什么、考古学与你我四个部分讲述考古学学科的简史、内容、实践与应用等方面,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向公众普及了考古学这门学科,既通俗易懂,又能反映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价值,是一部 的学科普及读物。为初学者、非专业读者普及考古学的基本原理、关键方法、主要问题、重要事实,全书文笔流畅,学识广博,具有可读性和 视野。
内容简介 《曾侯乙墓》是考古学家谭维四撰写的一本考古通俗读物。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的曾国国君曾侯乙的一座墓葬,位于今湖北随州。曾国原为战国时期的小诸侯国,在史籍中鲜有记载。1978年,曾侯乙墓被考古发掘队开启,成为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其中的编钟等古乐器的出土,成为中国音乐史和世界音乐史上的空前大发现。谭维四为曾侯乙墓考古发掘队队长,自始至终主持并参与了田野考古发掘与室内整理研究的全过程,他以深入浅出、言之有据的文字,辅以图片,详细介绍了曾侯乙墓的相关历史、发掘过程和重要出土文物,带领读者感受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文明的魅力。
关中平原,骊山脚下,巍峨的秦始皇陵已沉睡两千多年。直到1974年3月,附近村民在打井时打出一堆“瓦爷”,几处兵马俑坑重见天日,才拉开了秦始皇陵发掘考古的序幕。 本书全景展现了秦始皇陵兵马俑被发现、发掘的详细过程,后世对兵马俑的保护情况和国宝出土后各方的恩怨纠葛。此外,作者还通过对兵马俑等文物背景的分析,再现了秦始皇及其臣僚妃嫔的跌宕命运,探讨了大秦帝国的荣辱兴衰和秦始皇一生的是非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