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皇陵是历代西夏帝王陵墓的所在处,素有 东方金字塔 之称,是中国目前遗迹保存完整的陵墓群之一。它不光是中国 西夏文化遗址 ,也是一处神秘的文化景观。现今陵墓虽已遭到了破坏,但好在骨架尚存,其规模的宏大,布局的严谨,令人惊叹。残存陵丘矗立在戈壁荒漠之中,领略之后依旧让人想见当年西夏的独特地理风貌与人文景观。本书从西夏皇陵入手,选取李元昊、李谅祚等九座西夏特色皇陵,从西夏皇陵的位置、外观着手,探究当时西夏帝王选址背后的故事,并通过陵墓现存的样子,反推历史,进而回顾皇帝生前的故事,为读者还原了一幅壮丽的西夏王朝图景。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遗址》是考古工作者写给大众的介绍我国著名史前文化遗址 良渚遗址的读本。作者综合了多年考古发掘的资料,生动地介绍了良渚遗址的城墙、宫殿、水坝、祭坛、王陵等遗迹,玉器、陶器、漆器、竹木器等遗物,展示出良渚遗址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定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座经国务院批准,有计划、有组织、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幕,整个发掘历时2年零2个月、用工2万余个。深埋地下数百年的文物宝藏将世人带入大明王朝那风雨飘遥的岁月,令人称奇的出土文物以各种方式揭开一个个数百年来困扰世人的历史秘密。定陵的发掘为后来整个中国陵墓和文化遗址的发掘提供了实际操作经验,也为后世考古发掘中的文物保护问题敲响了警钟。
良渚文化距今5300-4500年左右。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1936年 发现,为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 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该文化遗址 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等诸多器型。 作者长期在良渚遗址从事发掘工作,在本书中详细阐述了良渚文化的分布、类型、代表器物以及良渚文化在早期中国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秦始皇是统一中国的位封建皇帝(公元前259-前210年)。他的陵墓位于西安市临潼区东6公里处。自1974年发现陪葬的兵马俑坑以来,至今已发现三座,分别编为一、二、三号。三座坑内共有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约8000件。有车兵、骑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种,排列整齐有序,是一支庞大的地下军阵。陶俑的形象各不相同,神态生动,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秦陵兵马俑受到世界人们的普遍喜爱,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发现之一”。兵马俑坑和秦始皇陵,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但是中国人民,也是全人类的珍贵文化财富。为了有效地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979年建立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该书是作者花费十多年时间撰写的。书中讲述了清初顺治帝在位18年,死时24岁,为什么要在遵化选陵寝?有了东陵,为什么又造了一处西陵?东陵与西陵的帝王是依据什么而分葬的,东陵西陵入葬人物都是谁?清朝帝后丧葬礼仪有怎样的规定?不同时期陵寝建筑规制是怎么改变的?东陵与西陵发生过几次盗宝案?作者在浩如烟海的清宫杂档中,搜寻到一批十分珍贵的资料,从而填补了一些人物身世的空白。作者还实地在清东陵、清西陵的后妃园寝中,按入葬者的坟逐一查对,将已安葬的215位后妃概况弄清,这是迄今为止首次发表的研究成果。
这是一本老照片的书,但又不是一般意义的老照片,而是专门反映陕西文物古迹的老照片。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文物古迹众多。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遗存,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它凝聚着古人智慧的结晶,从不同方面揭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陕西文物荟萃,目前据调查已知的各类文物古迹35000多处,堪称文物大省。 该书从近千张老照片中精选了492幅文物古迹旧影,涵盖了三秦大地清末民国初期文物古迹真实写照。该书以老照片为主的形式,并配以精美的文字介绍,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怀旧情感。这些珍贵的老照片,不仅仅是简单的“立此有照”对今日的文物考古研究、古建维修、方志、旅游景观再现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