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古中国墓葬所见音乐文物为研究对象,在礼乐制度与礼乐文化的视野下,从墓葬与现实礼俗的互动、中外文化的交流、时代风尚与观念的形成等不同视角,全景式地呈现了中国中古时期音乐的发展与变迁。通过考古学方法综合梳理,本书将这些音乐文物归纳为鼓吹乐、燕乐、百戏 散乐、高士雅音等不同类型,并指出其音乐属性和功能指向。在此基础上,本书结合文献史料,进一步归纳了各类音乐组合的形成逻辑、不同类型组合出现、发展和消亡的历史契机与内在原因,由此提出了中古时期礼乐文化发展的 雅俗关系 与 胡汉关系 两条线索。循此线索,本书围绕 礼制 与 礼俗 这两个用乐传统,总结了中国礼乐文化在中古时期经历的重塑与转型。
《定县八角廊汉墓竹简选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以定县简为代表的极端性状竹书的整理及其方法研究 、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 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 简牍高质量整理出版工程项目 2021 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 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 成果。 本书以1973年出土的已经炭化残碎的定县八角廊汉墓竹书为整理对象,利用最新的广域图像采集和竹简保护技术,从定县汉简中选取已经缀合且保存状况相对较好的竹简175支整理发表,收录竹简的广域图像、2.5倍放大图像及定县简初次整理时的释文卡片。内容包括《论语》《儒家者言》《太公》《文子》《保傅》《哀公问五义》《六安王朝五凤二年正月起居记》以及数术类文献等共八种。通过广域图像,首次向学界展示定县简的原始面貌、简文书写等内容。
大遗址保护规划是系统统筹大遗址保护的综合性管理手段和政策纲领。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对象是大遗址系统及其保护、利用、管理与发展等使用方式;基本理路是以物为基础、以人为中心,以保证大遗址安全为底线,以重塑大遗址空间保护格局、优化大遗址使用方式、推动大遗址保值增值为使命任务,通过科学合理的遗址资源配置和空间优化,实现大遗址与人、自然环境等的共融共生,大遗址保护利益与区域发展利益的和谐统一。本书内容包括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基础理论、专项规划内容与方法、保护规划实施管理等,较全面、系统地构建了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对于当前我国大遗址保护规划实践及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疆龟兹研究院保存有丰富的吐火罗语材料,是目前国内*为集中的收藏单位。这些材料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出土的木简和文书残片,这部分文字除了用来书写吐火罗语与梵语的婆罗谜文字之外,还有少数书写梵语与印度俗语的佉卢文字残简;另一部分就是洞窟现存的题记,主要是壁画榜题以及由石窟居住者、参观访问者在墙壁上留下的墨书或刻写漫题。壁画榜题主要是吐火罗B语(即龟兹语)与梵语之婆罗谜文题记,漫题则泛见各种语言文字。 本书由新疆龟兹研究院与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合作,对古代龟兹王国范围内现存所有吐火罗语资料,尤其对之前较少被关注的石窟题记予以系统梳理,进行详细释读及研究,是一部具有国际学术水平的新疆现存吐火罗语文献研究的学术专著,包含文物图版、出土讯息、字样摹写、内容转写、翻
南宋皇城赓续营建长达一百多年,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山水园林式宫殿,也是宋代顶级建筑艺术的代表,可随着元军铁蹄的南下,这座曾经辉煌壮丽的宫苑或被烧、或被拆及至被彻底摧毁,其原貌如何今人已无法得见,仅能从不同典籍的只言片语了解到其殿宇楼台的雄壮与华丽。该书作者从不同史料中爬梳整理,将学术研究普及化、大众化,用文学的、通俗的笔法将南宋皇城选址的故事、皇宫宫殿的建造、宫墙内的秘闻、宫殿的辅助建筑及宫苑草木一一勾勒,逐渐揭开南宋皇城的神秘面纱。从对南宋皇城的兴衰书写中见宋人文化、宋人精神。
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陕西周原遗址清理西周墓葬、马坑47座,试掘居址114.3平方米,考古调查10平方千米。本书系周原遗址2012年度田野工作报告,包括前言、姚家墓地的钻探与发掘、姚家墓地周邻区域的试掘与钻探、周原遗址东部边缘区域的调查、结语共五章。这批资料初步揭示了周原遗址西周时期聚落东部边缘区域的文化、聚落与社会特征。
2019年考古工作者对丁家畈遗址的槐树墩、月亮墩、东墩等三个墩台进行了发掘,发现遗迹现象155处,涵盖了灰坑、房址(主要为柱洞)、墓葬、灰沟等多个类型,遗迹的时代以西周时期为主,发现的遗物虽然不多,但较具地方文化特征。遗址所在地处江淮,既受到周边强势文化的影响,也保留了地方的特色,更留有文献记载的影子。这次发掘对研究江淮地区西周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舍利瘗埋制度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古代的舍利瘗埋制度,时代包括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元明几个时期。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在充分掌握 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和文献资料,对古代舍利瘗埋制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内容涉及舍利的种类、传入和向外传播问题;同时根据考古资料,对塔基地宫的出现及其演变、与墓葬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各时期舍利容器的组合方式及其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对许多具体问题的分析有独到的见解。
古代文献对战争记载和描述的失实,最主要的原因是作者靳生禾、谢鸿喜没有亲历征战……为此,历史上的战争,除了战争结果即最终的胜负记载属于可信外,关于战争的具体过程的手材料实属罕见……《山西古战场野外考察与研究》成功的关键,无疑就是作者打破了纸上谈兵的研究传统,而对范围广大的古战场进行了野外实地考察,对古战场上的全部战争过程进行了有科学依据的复原。
登封嵩山周围瓷窑遗址星罗棋布,核心区域包括曲河窑、神前窑、白坪窑等。李景洲先生编著的《中国登封窑》以翔实的资料,记录了登封地区从史前时期的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出土的陶器,到隋代登封窑的始烧、唐花瓷的斑斓夺目、宋代珍珠地划花与白釉剔刻划花的独树一帜、宋早期青瓷的纯净无华以及今天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博物馆珍藏的精品。全书揭示了登封地区瓷窑遗址的分布范围、文化内涵与重要价值,充分显示了登封地区陶瓷制造业在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也使得我们将登封地区的瓷窑遗存定名为“登封窑”。
北宋东京顺天门遗址发掘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2-2018年度在开封市进行的一项重要发掘项目。顺天门是北宋东京外城西墙上的一座城门,遗址发掘面积3550平方米,是迄今为止北宋东京城考古中最大规模的发掘项目。此发掘成果丰硕,不仅揭示了宋代顺天门主城门结构布局和叠压在顺天门之下的五代时期迎秋门的西侧断面,还发现了五代、宋、金、元、明、清、近现代等各时期大量的遗存,包括479个灰坑、24条沟渠、16座院落、59座房屋、179道墙、40条道路、2处农田、1口井、43口灶等遗迹,出土了3653件陶瓷、金属、砖石、钱币等类型的文物,提取了5500多份陶、瓷、骨、贝、砖、瓦、构件、石、植物、金属、土样等类型的文物标本。
邰城铸铁作坊遗址是秦汉时期为数甚少的县级聚落中的地方性小型铸铁作坊。报告在系统梳理以往冶铁遗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次对关中地区汉代冶铁工业进行了详细介绍,对邰城铸铁作坊内部所有的冶铁遗存进行分析、整理和公布。邰城铸铁作坊遗址的发掘,填补了西汉早期冶铁技术的研究空白,益于窥探中国古代钢铁工业在西汉时期的发展情况,更有助于解决中国古代钢铁工业在战国 汉代过渡期技术和组织层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对西汉早期的生产技术与组织结构、聚落布局乃至社会面貌等问题的探讨起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