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个皇帝,乾隆时期正处于清朝的鼎盛时期,国家强盛,财力雄厚,再加上乾隆皇帝博学多才,追求完美,所以乾隆皇帝给自己修建的裕陵规模宏大,制度完备,工艺精美,多有创新,在清陵中堪为上乘,裕陵以后的清陵没有能望其项背的。裕陵是清朝皇帝陵中的杰出代表。本书从选址、规制、创新、内葬人物、有关的故事、地宫的开启、清理情况等多方面对裕陵进行了全面解读,融进了许多新内容、新观点、新成果,是迄今为止研究裕陵的之作。
今天的人们对宋朝的往事耳熟能详,但宋朝帝陵则不在人们的视线里。到底它们经历了什么?宋太祖陵及宋皇陵墓葬群的相关故事在这里浮出水面。作为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终结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死后所在的永昌陵是北宋王朝一座由皇帝亲自选定的陵墓,天宝九年(976)的一天清晨,一支响箭刺破云霄,宋太祖赵匡胤对着群臣兴奋地说: 箭落之地便为朕之皇堂也,朕自名曰永昌! 一代开国之君,就这样草率地选择了自己的陵墓所在地,此后,北宋历代君王均葬于此。然而,厄运从此降临,经过后世千年的无数劫难,宋太祖的陵墓成为了乡野间的皇陵。这其中有怎样的故事?答案尽在本书之中。
西夏皇陵是历代西夏帝王陵墓的所在处,素有 东方金字塔 之称,是中国目前遗迹保存完整的陵墓群之一。它不光是中国 西夏文化遗址 ,也是一处神秘的文化景观。现今陵墓虽已遭到了破坏,但好在骨架尚存,其规模的宏大,布局的严谨,令人惊叹。残存陵丘矗立在戈壁荒漠之中,领略之后依旧让人想见当年西夏的独特地理风貌与人文景观。本书从西夏皇陵入手,选取李元昊、李谅祚等九座西夏特色皇陵,从西夏皇陵的位置、外观着手,探究当时西夏帝王选址背后的故事,并通过陵墓现存的样子,反推历史,进而回顾皇帝生前的故事,为读者还原了一幅壮丽的西夏王朝图景。
山西万荣稷王庙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年代金代),庙内仅存大殿、戏台,其中,大殿为早期木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自2007年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师生对万荣稷王庙进行了持续的考察、测绘和建筑考古研究。今其主要成果著作成书,呈研究、测绘和附录三部分。 研究部分包括:建筑形制年代学研究、建筑用材树种分析研究、碳十四测年研究、大木作尺度研究、庙宇历史格局研究等;测绘部分含近景摄影测量及三维点云成果示意图,万荣稷王庙大殿整体测绘图、斗拱、石作瓦作及木质构件详图;附录部分有相关文献史料汇编、访谈记录、考古探勘报告、稷王庙大殿2011年修缮替换构件表、实测数据统计表。 万荣稷王庙大殿建筑考古研究的主要学术意义如下: 1.凸显了建筑考古学研究在文物保护中的必要性与迫切
内容简介
清西陵是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及多位后妃、阿哥、王公的陵寝所在地。自雍正八年(1730年)首建泰陵,至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共建有14座陵寝,包括4座帝陵,3座皇后陵墓,7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宣统皇帝溥仪于1967年去世,最初安葬在八宝山,于1995年迁葬到清西陵的华龙皇家陵园。共有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古建筑群。本书作者将带您走进这些古建筑群中,去解密中国皇陵的最后绝唱,窥探千古帝王的命运沉浮。
《中国抚仙湖水下遗址》主要总结了2001年、2006年、2007年三次抚仙湖水下探索的经验、主要集中介绍了2014年作为云南省文化事业项目的开展情况,集中对2014年科学考察发现的水下证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共同体已经出现了集权制,有证明王权,神权存在的水下证据,有文字,符号等组成的浮雕记录,特别是对该遗址的年代,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探索,并且提出了建立中华抚仙学的构想,具有、定的启示作用。这是对抚仙湖水下遗址真相的次深入探揭示,也是一次有理有据的学术探索。
《殷墟:一个王朝的背影》系殷墟考古工作队队长唐际根博士全面介绍世界文化遗产殷墟的通俗读物,内容包括殷墟为什么能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埋藏在地下的商王朝、跨时空回溯、家在洹上、经济史上的海贝时代、、斧钺下的生灵、岁月无法尘封的美丽等内容。
《宋雅(杭州南宋皇城探秘)》从杭州在南宋时期如何改县为州的历史开始讲起,通过十个章节的内容讲述了南宋时期杭州城市的发展壮大和繁华。
本书讲述了清朝太后慈禧及其陵墓的相关故事。慈禧作为晚清主要政治人物,生前作威作福,玩弄权术,不仅单独营建自己的陵寝,还穷尽所能维修和重建。死后的慈禧将无数的珍宝带入地下,以供自己在另外一个世界继续享受。但她做梦都没有想到,如此厚葬招来的却是飞来横祸,军阀孙殿英贪财盗墓,打开慈禧陵地宫后,将旷世珍宝盗掘一空。本书不仅介绍了慈禧陵的选址、营建、陵寝之谜,还介绍了慈禧陵的特点,以及陵寝被盗、盗案审判和珍宝的去向,还有关于慈禧陵地宫的科学清理等内容。
本书汇总了2008—2010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铁岭市境内青铜时代遗址发现情况,基本内容是对在这些遗址中采集的陶石器标本所做的线图清绘,在序言部分中,作者对这些标本反映的考古学文化性质、来源及铁岭市青铜文化发展脉络也做了相应的分析和探讨。 本书有利于对辽北与辽东、吉南乃至朝鲜半岛相关青铜文化关系的了解,可供专业学者及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作为田野资料检索参考。
本书讲述了清朝皇帝康熙及其陵墓的相关故事。康熙帝死后葬在了清东陵的景陵,与他合葬的有四位皇后和一位皇贵妃。作者在清东陵工作了十多年,以正史和清宫档案为依据,通过实地考察和社会调查,以讲述的方式,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介绍清景陵,包括营建、改革和创新,以及发现的相关谜团、对后世建筑规制的影响、内葬人物的传闻逸事等。同时还介绍了景陵的附属建筑,景陵皇贵妃园寝和景陵妃园寝的基本情况。
本书收录海外藏中国青铜器近1万件,其中有铭文的占一半。它提供了关于海外中国青铜器 完备的档案资料。每件器物著录的内容包括图像、铭文及文字说明。其中每件器物图像以黑白为主,器形比较复杂的,还要附上部分局部图像。
传统手工艺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玉器、丝绸、漆器、瓷器和明清家具等均为世界手工艺制品中的翘楚,在粮作技艺和工艺美学诸多方面获得过极高的成就。但是,在长时期的重道不重器的儒文化氛围中,器物的制作一直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在历代的官方典籍和正史中,对于匠人们的成就与贡献的记载极为难得一见,有也只是寥寥数语,或者干脆只字不提。剑的专著很少见。本书作者钟琦先生任职于龙泉博物馆,是研究龙泉青瓷和龙泉宝剑的专家,本书是他多年研究中国传统宝剑的成果之一,介绍了剑的起源与铜剑的盛衰;铁剑的勃兴与剑的统一;龙泉宝剑;剑的佩饰与礼仪;古今名剑;剑的制作工艺;剑术与舞剑等内容。资料丰富,见识独到。
朱晓丽,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画人物画方向硕士生导师。重庆市中国画艺委会委员,重庆市中国画学会理事。先后于四川美术学院国画系获学士学位,于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于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博士学位(计算机学院与艺术学院联合培养的交叉学科)。在《文艺研究》《计算机科学》《西南大学学报》《重庆大学学报》《同济大学学报》等发表论文多篇,外文论文1篇。在《美术》《美术观察》《江苏画刊》《国画家》《中国书画报》《文艺报》等发表美术作品30余幅。美术作品参展及获奖:作品《岷山千里雪》获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四川省美术作品展览 二等奖,并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参加 97全国中国画人物画展 ,获奖;作品《瑭璜号》获 庆祝建国五十周年暨澳门回归祖国全国诗书画大展 奖;作品《步行街系列》
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曾侯乙的墓葬。 1978年,曾侯乙墓被考古发掘队开启,编钟等古乐器的出土,是中国音乐史和世界音乐 的 大发现。 本书作者谭维四是当年曾侯乙墓考古发掘队队长,自始至终主持并参与了田野考古发掘与室内整理研究的全过程,他以动人的文字,讲述了发掘过程中的趣闻与秘辛,将出土文物千年不灭的魅力娓娓道来。
德寿宫是南宋前期皇城之外的另一个政治中枢。 尽管其存在仅45年,但却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它是一座构建精致、极富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皇家园林,集中反映了宋韵文化的部分精髓。本书稿以德寿宫的兴建始未为线索,串联起德寿宫时期的历史时代背景、皇位 迭、帝王生平与逸事、宫廷生活、园林艺术、德寿宫遗址的考古开发等各个方面的历史、知识、故事,展现了南宋的士大夫生活美学、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奠定后世审美范式的文化艺术,以及德寿宫遗址保护开发取得的成果。
《法门寺塔地宫》内容包括:法门古寺和古塔、唐代的辉煌、“文革”的劫难、宝塔终于坍塌、拆塔重建、开启地宫之门、进入封闭千年的地宫、佛指含利出世、大量丝绸的整理、大唐宝库、揭秘唐密曼荼罗等。
古代文献对战争记载和描述的失实,主要的原因是作者靳生禾、谢鸿喜没有亲历征战……为此,历史上的战争,除了战争结果即终的胜负记载属于可信外,关于战争的具体过程的手材料实属罕见……《山西古战场野外考察与研究》成功的关键,无疑就是作者打破了纸上谈兵的研究传统,而对范围广大的古战场进行了野外实地考察,对古战场上的全部战争过程进行了有科学依据的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