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存,风格独特、技艺精妙,艺术价值、建筑价值、旅游附加值都很高。山西作为中国古建筑遗存最多的省份,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山西的古建筑从唐代一直到清代,时序不断,遗存甚多,甚至有些是海内外孤品,具备独一无二的价值。 《来山西看中国古建筑》以山西北部、山西中部、山西东南部和山西南部为地域划分,精选出形制最突出、艺术价值最高、建筑风格最独特的100处国宝级古建筑,从古建爱好者需求的角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将这些古建筑的看点准确、透彻地呈现出来,堪称古建爱好者按图索骥的 工具书 。
中国考古学因古史重建而生,但随着学科的发展,在强调学科独立性的同时,却与历史学渐行渐远。脱离古史重建的“初心”,也令学术界对考古学的旨趣与方法缺少“了解之同情”。 夏文化探索是中国考古学的“哥德巴赫猜想”,是考古学能否重建古史的试金石。面对学界的纷争与迷茫,孙庆伟著的《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强调在历史语境下开展考古学研究,以清晰的概念界定、可靠的统计数据和缜密的逻辑分析,将考古材料提升为史料,旗帜鲜明地论证了夏代的信史地位,从而为考古学重建古史确立了一个典型个案。
《南国杰构 广州建筑文化研究文集/广州文史丛书》是作者陈泽泓近20余年间发表于报刊及参与研讨会的部分关于建筑文化的论文和为建筑专著所撰序言结集,共分为城建说史、名城保护、建苑揖英、岭南建筑等四个部分。这些文章中既有对古建筑文化的探析,也有对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思考,注意突出地方特色,全书围绕岭南特别是广州本土情况作研究,力求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支认识建筑发展的历程,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解构建筑物的内涵,着重对原始资料的系统整理,有独立的见解。
《山东坊子近代建筑与工业遗产》之文字部分即以上述实地考察活动纪行及已经发表的论文及考察报告为基础,稍作扩展而来,并于书内增加有关胶济铁路以及坊子地区的历史照片及由专业建筑摄影师拍摄的坊子近代建筑遗存现状的摄影佳作百余帧,力求使本书成为一本关于坊子近代建筑遗存图文并茂的文献记录。 在考察、调研、拍摄过程中的大部分策划协调与统筹工作,皆承蒙《建筑创作》主编金磊先生的鼎力支持,关于坊子近代建筑的研究,也得到中国文物研究所、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山东建筑大学、潍坊学院诸位同人朋友提供的无私帮助与支持。
在故宫博物院八十多年的岁月裹,有一些积极参与博物院初始创办并把自己一生贡献给博物院的人士。他们的辛劳,他们的业绩,他们的造诣,使他们也成为人所共仰的[国宝]。单士元先生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 单士元先生一九0七年十二月出生于北京,自幼家贫,矢志于学。一九二四年十一月,逊帝溥仪出宫,[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开始清点清官物品,单先生当了一名书记,参与到当时的文物点查工作中。一九二五年十月故宫博物院成立,单先生赓续供职在院,先后在文献馆、图书馆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单先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故宫博物院建设和新中国文博事业中。一九五六年,单先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九六二年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一九八四年任故宫博物院顾问。
中国考古学因古史重建而生,但随着学科的发展,在强调学科独立性的同时,却与历史学渐行渐远。脱离古史重建的“初心”,也令学术界对考古学的旨趣与方法缺少“了解之同情”。 夏文化探索是中国考古学的“哥德巴赫猜想”,是考古学能否重建古史的试金石。面对学界的纷争与迷茫,孙庆伟著的《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强调在历史语境下开展考古学研究,以清晰的概念界定、可靠的统计数据和缜密的逻辑分析,将考古材料提升为史料,旗帜鲜明地论证了夏代的信史地位,从而为考古学重建古史确立了一个典型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