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的悠久历史 端砚的制作与使用历史悠久,用端石研墨的情况应该在唐以前就出现了,入唐后端砚逐渐由岭南一隅走向全国,并有所发展,中晚唐是端砚的成熟期及推广期,所谓“天下无贵贱通用”两宋时期,端砚以其自身优越的发墨性和观赏性,备受推崇,且傲然为首,端砚诸砚之首的地位此后从未改变。明代端砚逐渐趋于多样化,并逐渐形成了有别于其他砚种的艺术面貌。到了清代,岭南文化对端砚制作的影响不断加强,端砚自身独特的艺术面貌走向成熟,形成了制砚界所谓的 “粤工”,且延续至今。清末民国时期,和中国国运一样,端砚业走入低谷,一度砚坑停采,制砚几近断绝。新中国成立后,端砚又逢新生,制砚业得到恢复和发展,目前端砚制作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行业,且从业人员及生产规模都远远超过以前。随着中国经济的不
本书是中国 博物馆馆藏铜镜著录性与研究性相结合的著作,收录了上起齐家文化,下迄清代的铜镜293面,按朝代先后排列,每一朝代再按类型排序。每一面铜镜都有高清整体大图(部分品种还有大量细节图及拓片),和详细的文字介绍,包括时代、规格、来源、器型与纹饰描述、相关考证等,图文并茂,全面呈现了馆藏铜镜的基本形态、历史演变及其文化内涵。后附两篇研究论文与一资料长编,论文分别介绍了关于铜镜名称及纹饰寓意的研究,以及国博馆藏铜镜发掘品的考古情境,资料长编则精细还原了馆藏发掘品与出土环境之间的共存与互动关系。
《历代农民起义军钱币》由罗卫编著。纵观历史,从秦代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续有发生,但建立政权后并铸造发行钱币,则始于北宋李顺的大蜀政权。《历代农民起义军钱币》即从大蜀李顺的铸币开始,一直到清代太平天国及金钱会的铸币,均收录在册。作者不仅收录各个时期农民起义军的普通铸币,其中一些凤毛麟角、难以一见的,如北宋淳化、至道年间茶贩王小波、李顺所领导的大蜀政权(建元应运)时所铸的“应运通宝”,明末义军徐寿辉的篆书“天启通宝”,清代张献忠大西政权所铸的背为“川、户”字的“大顺通宝”,大西政权用于奖赏有功将士而铸的“西王赏功”,太平天国早期所铸的“天国通宝”等,这些极为罕见的钱币,也都有收藏。
清宫玻璃器从清早期的诞生到宣统结束,其发展历程虽然曲折多变,但都围绕着一个主题不变,那就是生产高等级的玻璃制品,为皇家服务,而不是普通商品。清宫玻璃器材料珍稀、造价昂贵、工艺复杂、成品稀少、美伦美奂,加上皇帝亲力亲为的监督与指导等等,都让同时代的其他器物望尘莫及。 本画册围绕清代玻璃的起源与演变,展现中国玻璃艺术发展长河中这一段辉煌的历史,从中读者可以了解康、雍、乾三朝皇帝是如何把一直被中国边缘化的玻璃蜕变成为玻璃中的奇珍——宫廷玻璃器,成为宫廷御用之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