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了解良渚文化玉器,记得是六年前在南京博物院研究员汪遵国先生的一次玉器鉴定会上。经汪先生介绍,才知道良渚玉器纹饰上神灵图案就是太阳神的形象,才知道史前良渚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以琮、璧、钺为主的玉礼器群..那次玉器鉴定会上见到的良渚文化玉器并不多,琮、璧、钺、管等寥寥数器,但是当笔者亲手抚摸到5000年前的那些微雕线刻的时候,不禁为良渚玉器鬼斧神工的工艺、繁复精美的纹饰、神秘质朴的内涵所叹服,为良渚玉器所散发出来的无穷魅力所着迷。许泳、徐玉芹就此萌发了深入研究良渚文化玉器的念头,期望对良渚社会那片远古的天空能有所了解,并感知到一些良渚先民的精神生活,以拼接出一个真实的良渚世界。在南京博物院汪遵国先生、故宫博物院周南泉先生和上海博物馆孙维昌先生等考古学泰斗的悉心教导下,同时参考了大量
《实用古玉辨伪》共分8章:古玉发展概述、古玉辨伪方法、古代玉料辨识、古代治玉工艺、古玉作伪、学习古玉辨识的推荐书籍、古玉辨伪实例、古今玉料实例。在对中国古代玉器历史演变、特点和制作工艺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从古玉的玉料、制作工艺、作伪方法等方面讲述了识别真假古玉的方法,并通过对40余件古玉的实际鉴别,详细讲述了具体辨别过程。
本书收集著者发表过的和即将发表的论文33篇,其中关于玉器的论文26篇,关于金银器的论文7篇。这33篇论文主要是依据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资料,并结合文献记载,采用考古学的方法对秦汉玉器、唐代金银器进行论述和研究,以阐明我国古代玉器和金银器制作工艺的光辉成就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 本书附有插图和图版,可供古代玉器和金银器研究者和爱好者参考、阅读。
古玉收藏的要旨,古玉鉴定的真谛!作者积三十余年鉴藏经验一一解析!面对蕴藏着数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古代玉器,在浩瀚的中华文明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这本《古代玉器鉴定通论》是刘学贤、刘嘉父子从近30年古玉鉴藏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一点心得,也是从几十万字的论述中筛选出来的一些普遍性规律。
《玉意奢华(古董玉器装饰)(精)》编著者宋海洋。古董珠宝,深受人们喜爱,而这种情结要追溯到近200年以前,从18世纪上半叶开始,欧洲的贵族皇室就喜欢这种既富有装饰性又蕴含历史人文精髓的首饰。那时,这样的珠宝属于高级定制范畴,具有代表性的Camer就诞生在这期间,到了20世纪初,欧洲的珠宝设计吸收了很多异域文化的元素,中国风也极大的影响了当时的设计理念。所以,设计师们创作出超时空的作品。故宫之前出版的《卡地亚珍宝艺术》、《两依藏珍选粹集》书中详尽地介绍过古董珠宝以及附属产物的发展及演变过程。中国味道的古董珠宝,从设计上看,在运用了祖先流传之物的同时结合了当今时尚元素,设计的构思极为巧妙。形式上是东西方文化的结合,形态韵味依然是中式的风格。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6: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从文化分期、文化谱系、聚落形态、人地关系诸方面,分兴隆洼文化时期、仰韶前期、仰韶后期、龙山时代四大阶段,对中国北方地区(内蒙古中南部、晋中北、陕北、冀西北)新石器时代文化做了综合性的深入研究,明确了北方地区在早期中国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古方编著的《中国古玉器图典(精)》是一部图文 并茂的中国古代玉器研究和鉴赏工具书,有较强的资 料性和实用性。全书分为中国古代玉文化概述、玉料 及产地、制玉工艺、器形与纹饰、仿古玉辨伪与鉴定 和古玉研究主要文献索引等六部分。材料新颖,解释 详尽,内容全面系统,具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