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上起周幽王攻打褒国(前779年),下讫三家分晋(前453年),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三百多年的春秋历史。作者基于 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等108幅地图,以地理与历史相结合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春秋历史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这些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还原历史场景面貌,带来身临其境的历史阅读体验。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是享誉国际的地理学家陈正祥先生的代表作,兼具现代地理科学的专业视角和宏阔的历史视野。作者学识广博,研究角度独特,重视从正史、方志、游记等各类传统典籍中汲取素材,纵论中国大地上的大江大河、名城古迹,展现了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时代变迁及相互影响,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精神特质的塑造。作者见识深邃,论证细密,并且非常重视数据的力量,不遗余力地制作了大量精致图表,化繁为简,堪称妙品。
《枢纽:300 的 》核 是要回答 个问题:究 何谓 。 施展在这本书中以问题为导向, 越具体学科的,调用地理、 、哲学、经济、财政、货币、军事、人口、社会、法律、国际政治等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对 几千年的复杂 ,以及百年来的成败兴衰给出了 个统 的解释框架。在古代史的阐述当中,施展突破了常见的中原本位视角,也突破了 原本位视角,在中原、 原、西域、高原、海洋等多个亚区域彼此互动、相互依赖、相互塑造的过程中,发现了 越于各个亚区域之上的 个统 的 进程,从而将 史还原为 体系的演化史。施展克制了任何方向的 值偏好,用 的 大规模性这 线索,连贯地解释了 能够维持 个大 统帝国的原因、 在 代陷入落后的原因,20世纪伟大的 革命史也因此获得了全新的意义。在 与西方 的遭遇过程当中, 的 些内在动能被激活出来,在这个背景下, 的
黄河是农业文明的见证者,是农业伦理的参与者,是古今中国的贯穿者。黄河是比个体生命更深、更广的自然之物,又是穿行于天地之间、显现天道的自在之物。黄种人、黄河水、黄土地是人与河流、人与土地共生共存的必然结果,又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交相辉映的历史印记。河流之 黄 、土地之 黄 与人种之 黄 在环境的变迁、农业的发展中涌现出了淳厚的气象、和谐的美感。在与河湟文化、河套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的地域性交互中,黄河文化显现出了 多元 的特质。在与华夏先民的历史性共生中,黄河文化折射出了 一体 的意识以及普遍性的集体记忆。黄河文化关乎黄河精神、黄河气象,兼容乡土文化、城市文化,既指向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共通性,又依循 和而不同 的原则性。黄河既是实存的、依循自然规律而演变的生态系统,又是连接华
陈毅元帅坦率地将自己亲历事件的真相向历史告自,他的讲述不苟且,不粉饰,不含糊其辞,不模棱两可,有陈述,有批判,重事实…… 一代风流人物,俱往矣,而他们书写的历史与我们永在……
全套丛书共33本,以现今中国省级行政区为基准分成33卷,每卷内部又根据 风光 名胜 城市 乡村 民俗 宗教 生活 百业 4类。 该丛书从时间、空间、专题三个维度进行编排,从浩如烟海分散各处的中国近代(1840 1949)图像史料中精选8000多张最能反映百年内各时期历史文化特征及社会变迁的珍贵图像,逐一考订其拍摄时间、地点、制造者及相关背景信息,并为每一幅图像撰写了精准的文字说明,图文并茂地呈现了1840 1949年中国各地的人文地理风貌,包括人物肖像、自然风光、城市风貌、市井生活、政治经济活动、战争事件等。 该书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图书,其各卷之间既各成体系,又便于对照,纵向可以体现同一地区不同时代的地理、人文风貌变迁,横向可以对比同一时代中国不同地区间的异同。编者希望通过影像对近代中国各地人文地理、社会面貌进行直
本刊依托于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的优势研究领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力图在新材料的解读、新理论的运用和新视角的发掘上下功夫,设有 专题研究 学术动态 会议综述 等栏目,为促进和推动国内太平洋岛国研究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园地,突出展示中国太平洋岛国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世界史研究做出贡献。
全套丛书共33本,以现今中国省级行政区为基准分成33卷,每卷内部又根据 风光 名胜 城市 乡村 民俗 宗教 生活 百业 4类。 该丛书从时间、空间、专题三个维度进行编排,从浩如烟海分散各处的中国近代(1840 1949)图像史料中精选8000多张最能反映百年内各时期历史文化特征及社会变迁的珍贵图像,逐一考订其拍摄时间、地点、制造者及相关背景信息,并为每一幅图像撰写了精准的文字说明,图文并茂地呈现了1840 1949年中国各地的人文地理风貌,包括人物肖像、自然风光、城市风貌、市井生活、政治经济活动、战争事件等。 该书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图书,其各卷之间既各成体系,又便于对照,纵向可以体现同一地区不同时代的地理、人文风貌变迁,横向可以对比同一时代中国不同地区间的异同。编者希望通过影像对近代中国各地人文地理、社会面貌进行直
该书是著名学者辛德勇关于中国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点的考证作品。全书共分八部分:第一部分考证了郢都在楚国内的地位,以及迁都的历史;第二部分是越王迁都琅邪之事的举证;第三部分考证了著名的垓下之战具体的发生地点;第四部分为巨鹿之战的发生过程和各阶段战役的发生地点;第五部分为秦国吞并楚国主要战役的发生地点;第六部分为项羽出师救赵,所停安阳究竟在何处;第七部分为汉武帝迁关发生在何处;以及最后一部分,考证了隋代将领史万岁出征路线。秦汉时期的地理由于年代久远,史书记载不详,另有五胡乱华之际各种资料被毁,所以考证起来非常难,辛德勇教授经过大量史籍的查找,实地走访,发现了很多前人未曾发现的线索,也纠正了很多前人的历史错误,本书也可以看成是关于秦汉地理的一次集大成考证。
坦桑尼亚全称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由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于1964年4月26日合并建立,初称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联合共和国,1964年10月24日改为现名。改国名前,举行过全国选国名评选活动,*后内阁选中坦桑尼亚, 坦桑尼亚 一词分别由代表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的词头Tan与Zan,加上斯瓦希里语名词自拉丁语借用的意指地名的后缀一ia构成,意为由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联合起来的国家。坦噶尼喀得名于坦噶尼喀湖。1858年英国探险家理查德 伯顿来到此湖地区,从当地土著人中调查得知, 坦噶尼喀 源于班图语动词 Kutanganyika ,为 汇合 、 聚集 之意,指无数河流在此汇集成湖泊,许多部落在湖畔聚集生息。桑给巴尔一词则来自于波斯设拉子方言, 桑给 意为黑色人种, 巴尔 意指土地,全名意指黑人居住的地方或黑人的国家。在我国古书中也早有记载,称之为 僧袛 、 层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