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青海道历史功能与变迁的专史。丝绸之路青海道初创于史前,约形成于东周时期,在不同历史时期,曾先后被称为 羌中道 、 河南道 ( 吐谷浑道 )、 青唐道 等。南北朝至唐朝时期,青海道因 吐谷浑道 唐蕃古道 的兴起而进入鼎盛期,特别是因丝路主干道河西走廊通道阻塞时,一度发挥了中西陆路交通主干道的作用。南宋以后,作为中西陆路交通有机组成部分的青海道虽然总体上处在衰落期,但此道作为 茶马互市 的局部区域通道并没有衰落不振。作者以扎实的文字史料梳理和考辨,佐以重要历史遗迹和遗物为证,充分说明了丝绸之路青海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中华民族内部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伟大贡献,乃是一部了解青海道、复兴青海道和丰富对丝绸之路文化认识的重要参考著作。
自 18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的今天,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南极洲――那片遥远神秘的冰雪大陆的征服与探索,探险家、科学家、政府官员、环保人士、商人纷纷登场,上演着一幕幕惊心动魄、曲折跌宕、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本书讲述了南极洲从英雄时代到科学时代的探险、科考及地缘政治史。作者遍查欧洲、美洲和澳洲的图书馆、博物馆,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梳理史实,细致考证,使得南极洲两百余年的历史*次全方位展现在世人面前。
该书以中国测绘科技馆地图厅的展览内容为基础,主要以地图和图片配以简洁的文字的形式概略地介绍了中国的疆域变迁与地图的发展。书中精选了历史上的一些优秀地图作品,简要地介绍了历史上的地图代表人物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图、测绘水平。书中还用少量篇幅展示了各朝代的历史、测绘大事记。是一本快速了解中国疆域变迁及地图发展历史的科普读物。 书中地图、图片精美,文字简洁,色彩搭配和谐,令读者赏心悦目。 本书适合的读者范围较广,既可通过新华书店发行,也可进入图书馆馆配系统,还可以进入“农家书屋”。
这是一本关于岛屿的图书。 岛屿为什么有吸引力?岛屿为什么能成为人的精神支柱? 从金银岛到罗本岛,从托马斯 莫斯的 乌托邦 到拿破仑被囚的圣赫勒拿岛,岛屿自古以来就被证明是与人类的想象力密切相关的。巴里 史密斯探索了为什么岛屿深深吸引着我们,并探讨了与岛屿相关的人类经历和神奇故事。 本书考虑到了岛上独特的地理、政治和经济以及文化,探索了全球五十多万个岛屿中迷人的故事。作者在文学、历史和哲学中探寻不同岛屿的独特之处,并且将神话和事实分离开来,揭示了众多岛屿的迷人魅力。
《银圆探秘》一书通过对作者本人收藏的中国银圆实物真品进行系统性、深层次的梳理、研究、考证和分析,从收藏学、文化学、历史学和艺术学的角度,比较全面深入地阐述了各种珍稀类、普品类银圆产生的历史渊源(背景)、文化典故、艺术风格、收藏特征及其收藏价值等奥秘,即包括内涵文化和外延文化在内的中国银圆文化,集知识性、欣赏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是国内系统化介绍中国银圆文化的创新性专著。 创新性是该作品的创作特点。它立足于大众化,摈弃了以往银圆研究晦涩难懂的 论文体 写作方式,而颇具创意地首次采用随笔的文学创作形式,融专业性和普及性于一体,以文字为证,以实物为鉴,图文并茂,内容翔实,角度新颖,论证客观,在文风上妙趣横生,文笔上生动活泼,叙述上引人入胜,既深刻充分,又通俗易懂。本书所收录的有
在南宋都城杭州,德寿宫有着重要的文化地位。一座德寿宫,是一个朝代的缩影与注脚,它盛载着历史的风云变幻,牵扯着上至王族,下至百姓的家国情怀。它穿越时空,连接起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本书围绕宋高宗、孝宗移居德寿宫、权力发生转移的这段故事,串联起历史时代背景、朝代更迭、帝王轶事、宫内生活、南宋建筑与园林艺术,以及德寿宫遗址保护开发等方方面面的史实、知识、故事,深度展现南宋社会、艺术、生活风貌,以及德寿宫遗址保护工作的卓绝成就,杭州这座城市的深厚历史积淀,展现悠远的宋韵及对当下城市人文的滋养。
山西,表里山河,左太行,右吕梁,汾河贯通南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环太行山,产生了朝歌、安阳、洛阳、开封、北京、邺城等古都,所以历代王朝尤其重视存在于山西的古代关隘、渡口。本书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写就此书,上编主要是介绍留存于山西的古代关隘、渡口,从太行山进出中原的各条通道,从恒山通往漠北的通道;下编撰写发生在山西的古代战争,如长平之战、白壁之战、白登山之围等等,以及太原、大同、平阳、雁门关、壶关、龙门渡口、吕梁山、太行山、中条山在古代的重要价值。 另外,本书图文并茂,将现存关隘的情况、古代道路情况,都做了很好的展示,具有很好的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
1840-1949年,是中国社会变革激烈的时期,百年间,不仅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天翻地覆,人文地理环境的变迁亦是沧海桑田。然而,这种变革与变迁并非完全同步,作为一个地理上幅员辽阔、内部结构却干差万别的大国,不同地区在同一时间的变化程度是不一样的,存在很深的时差。譬如,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发布 剪发令 ,但在拍摄于1920年之后的成都等地的街景照片中,仍然可以看到留着长辫子的行人。 试图呈现全国性的社会变迁以及各地区间的差异,正是编撰这套《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的初衷。编撰、出版这套丛书,对编者来说是非常大的工程和挑战,在老照片的海洋里披沙沥金,也难免留下很多不足和遗憾。在此,对本丛书内容采集、编撰体例等基本情况说明如下: 1.本丛书的学术和编撰团队,历数年从浩如烟海且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