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地理》是享誉国际的地理学家陈正祥先生的代表作,兼具现代地理科学的专业视角和宏阔的历史视野。作者学识广博,研究角度独特,重视从正史、方志、游记等各类传统典籍中汲取素材,纵论中国大地上的大江大河、名城古迹,展现了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时代变迁及相互影响,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精神特质的塑造。作者见识深邃,论证细密,并且非常重视数据的力量,不遗余力地制作了大量精致图表,化繁为简,堪称妙品。
本书是《中国国家地理》资深作者、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2023年全国十大科普人物获得者李忠东多年地理考察的成果之作,力图从西北以北、帕米尔之上、青藏苍茫、横断东西、天造大盆等五个板块建个人主观的西部地理 形象 。作者以专业的地质工作者视角为读者勾画了中国西部的广袤与迷人,拍案叫绝的精彩叙述、与天地对话的想象,字里行间能感受到西部大野的苍茫辽远和雄奇峻秀。书中没有堆砌生涩的专业术语和冰冷的数据,没有权威的居高临下,保持着纪录片式的理性克制,又充满理工科的浪漫,是对真实地理的文学描述,更是一部非常全面、深入浅出的科普中国西部地理的难得佳作。
透过地理看历史: 尽管朝代更迭,历史风云变幻,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地理因素始终对中国历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以地理单元为轴心,通过纵向讲史的方式,对中国各大地理单元的形成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还穿插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典故。通读本书,读者可轻松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透过地理看历史:三国篇: 本书上起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下讫公元280年三国归晋,以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串连起近百年的三国历史,涉及几十个影响深远的战争、战役和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地理讲述三国历史故事,并随文编绘了88幅全彩历史地图,全方位直观展现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水文气候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
蜀道究竟多重要? 维护着国家统一与长治久安,连接着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促进着民族融合与商贸互动,接合着南北丝绸之路,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流动! 蜀道留下多少历史印记? 绝壁栈道、奇险关隘、山城古堡、绝美石窟、摩崖碑刻 蜀道激发多少文学创作? 初唐四杰 的王勃赞 宇宙之绝观 ,天才李白呼 难于上青天 ,诗圣杜甫叹 剑门天下壮 ,更有历代无数文人墨客的吟咏喟叹! 蜀道蕴含了多少生态智慧? 万株参天柏,世代守护。满目青翠,感受与古人同此的行道阴凉! 蔡东洲教授主编的《蜀道十讲》是一本面向广大读者的蜀道普及社科图书。本书从蜀道的线路变迁、国家统一与长治久安、历史遗存、行道古树、摩崖石刻、文化交流、文学创作、书法艺术、域外旅人等十个专题讲述蜀道故事,传承蜀道文化,让蜀道不断发挥其du特的历史、文化和现实价值
本书是一部透过地理,再看中国历史,真正读懂历史的真实面貌和发展逻辑的大众学术佳作。 中国历史记载丰富,文献浩如烟海,作者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使用从《禹贡》《史记》《汉书》等整理出来的关于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环境变迁等自然地理要素信息,参照现代地理科学研究成果,从长时段观察分析地理环境与历史演进之间的关系,揭示隐藏其中的历史 地理规律,既有辽阔的地理空间感,又有宏大的历史厚重感。 作者提出,地理环境不仅和历史进程相互影响,而且是历史进程的 终极操纵者 ,决定着历史走向与重大历史事件的书写和演绎,如王朝的兴衰更替、国家的分裂与统一、民族生存空间的拓展变化、政治经济重心的转移、战略通道与军事要塞的形成与演变。正是在自身独特的历史与地理互动中,今日中国才成为一个历史悠久、变迁复杂、
《神州 历史眼光下的中国地理》讲述了中国这一地理区域内,从史前文明直到今天如此巨大的历史跨度里,地理地貌发生的巨大改变。农田、山林、道路、桥梁、宫殿、苑囿、村落、城市等等,体现了中国人对环境持续不断的精微适应和塑造。从古代人与土地之间和谐、安定并充满美感的关系,到近代以来这种关系被西方殖民入侵、内战所打断,而在现当代工业化的巨大力量对大地景观再次进行强有力的重塑,这其中有令人震撼激动的奇迹,也有令人忧虑不安的眩惑。
除了海洋和沙漠,四川具有中国几乎所有的地形地貌,正是这些地貌的丰富多元与复杂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四川的独特性。本书集结了《中国国家地理》以十一年的时间,对四川的考古发掘、地理地貌、风物人文所做的持续性的考察成果,从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方面 寻找四川、发现四川 ,对四川做了一个较全面的呈现,全书分为三个板块 四川盆地、盆周山区、西部高原 介绍四川的地形地貌、气候物产,不是冷冰冰的科普文字,而是充满了对这篇土地的深情书写,既给读者一个 地理的四川 的概观,又给读者一种 四川何以成为四川 的科普式的 原来如此 的明悟。
本书是一部西方古典时期的城市史,也是一部简要的古典文明史。作者追溯了120个古城的建城历史,着重厘清它们在古典时期的发展历程,也交代了它们或是被废弃或是幸存至今的命运。在分析城市的选址与地形时,作者采用统一的比例尺绘制城市平面图,直观地呈现了不同城市之间的布局与规模差异。对于每个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口规模,作者旁征博引,论断有理有据,逻辑严密。除政治史、军事史、宗教史和文化史,本书还涉及交通史、人口统计学、考古学、文化遗产等领域,将城市放在一个立体、动态的古典世界来研究,可增进读者对西方古代城市和古典时期历史的全面了解。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传统又年轻的现代学科,一切人类在大地上的活动都属于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范围,这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收入本书里的文章各有各的精彩:辛德勇教授解读了顾颉刚先生的古史地域观念,认为顾先生提出的 古史中地域的扩张 学说,是今天从事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 原点 ,也是最基本的出发点。唐晓峰教授的文章,认为乾隆皇帝在京城中心部位所做的几件事情具有整体意义,是围绕北京中轴线做的建设。周雯用六万多字的长文,系统阐释了东汉时期石碑的产生与地域分布问题,对于理解中古文化有重要意义。钮海燕的文章,全面介绍了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钮仲勋先生的生平经历与学术成就。其他文章,都是学术前沿的新成果,值得研读与参考。
本书为杭州研究院《南宋丛书》之一种,为南宋文史通俗读物。丛书辑三本将聚焦于杭州与南宋的关系,探讨 作为南宋的杭州 以及 作为杭州的南宋 ,再现南宋杭州的历史场景,让读者更真切感受南宋杭州的魅力。本书将追寻西湖十景的南宋韵味,细数杭城宋代文物遗迹与考古遗址,从现代杭州街市穿越南宋坊巷。内容涉及杭州的南宋景观、南宋西湖十景、杭州南宋文物遗址、杭州南宋史迹旅游指南等,力图完整呈现杭州城的南宋史迹。
在帝制中国的晚期,城市化是发展的核心。尽管学者们一致认为,它既没有引发韦伯式的城市自治,也没有引发哈贝马斯式的公民社会,但它的影响仍备受争议。本书认为,这种概念性僵局源于这样一个事实:看似连续不断的城市扩张实际上被种种 王朝式城市主义 打断了。作者认为,历史学家不应将城市化视为商业化发展的副产品,而应将其视为每个朝代的制度框架和文化趋势所塑造的过程。 这一特点在明朝尤为明显,其城市发展的性质和结果被证明是由明初设想的乡村理想所定义的。作者以长江流域的大都市南京为例,展示了在明朝时期,城市居民如何利用为农村制定的制度和文化资源,重塑城市的地位。 王朝式城市主义 的发现为这一领域提供了一条理解帝制中国晚期城市化发展的新途径,使真正有意义的比较城市史成为可能。
本书作者搜集整理各类明清农书、地方志、学人文集日记、官方档案等,从中提取核心气候信息,重建出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温度、降水序列,分析*气候事件和气候变化的特点,探讨人类社会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本书对认识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人类社会未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等诸多问题,均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老挝是一个内陆国家,位于中南半岛中部。是一个饱经沦桑的国家:古代久经战乱;15世纪后屡遭到暹罗(泰国)、缅甸和越南古代王国的入侵;近代又先后被法、日、美等国占领,并沦为殖民地,深受外来势力的掠夺、压迫和剥削。 老挝各族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进行了长期的反殖反帝斗争,1953年从法国统治下独立,1975年驱逐了美国殖民者,建立了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共和国推行人民民主义制度,逐步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得到了广泛的援助,老挝是世界上人均获得援助*多的国家之一。 湄公河滋润着老挝的低地,那里有发展农牧业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肥沃土地。老挝幅员不大,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一块亟待开发的 处女地 。20世纪80年代中,老挝开始经济改革,自此以后,水电、森林和矿藏资源的开发受到外商
本书主要从宋元时期的环境文献、天文历法与气候、土壤与地貌、水环境(黄河的水患危害治理、对海洋的认识、海患、海疆环境、海运等)、植被环境、动物环境、矿产分布与利用(金银铜铁铅锡等)、环境观念与环境保护、区域环境、都城与园林(大都市的环境概况、著名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概况)、自然灾害类型(旱灾、水灾、蝗灾、地震、疫病等)及应对、环境管理与社会兴衰等角度研究宋元时期的环境变迁。史料丰赡,论证有力,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本书将会对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人类的安全健康事业、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环境原因会导致社会动荡,会造成文明冲突、政权分立、社会割裂、社会对峙。环境决定对峙力,均衡的对峙力是由均衡的环境要素决定的。环境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社会生长、消
《中轴线与北京古河道》一书以历史地理的角度,从 大地文献 入手,述说埋藏于北京老城中轴线地下的古河道、古湖泊,使人们对中轴线上的地理环境尤其是河湖水系有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本书从都城中轴线的形成历史谈起,重点介绍了北京城中轴线的地貌环境,及其与古河道、古湖泊的关系。作者岳升阳老师将多年来在北京大学开设 北京历史地理 课程的讲稿和对北京城中轴线上埋藏古河道的实地考察研究成果结合起来,配有百余幅珍贵现场考察照片、手绘示意图,力求内容通俗易懂。本书将会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轴线,认识它的设计和发展过程。
本书收集整理了钱业大家秦君安家族的主要史料和史事,包括宗谱祠堂、人物传略、工商金融、慈善公益事业、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等史料文献,还按照时间顺整理了从明代至今秦家的重要史事,全面记述了作为一代旅沪甬商的秦氏家族在工商金融领域的风起云涌,也展现了秦氏后人在收藏、传统文化领域的成就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和贡献。全书史料翔实,行文严谨,每处史料均有出处可以查证,是不可多得的研究甬商以及上海金融工商业历史的参考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三山五园 是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统称。 三山 具体指万寿山、玉泉山、香山, 五园 具体指畅春园、圆明园、清漪园(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 三山五园 是北京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叠加的复合型文化区域,也是世界认识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本书用 五园三山 来代替目前更常用的 三山五园 , 园 在 山 前, 是因为清帝园居理政的中心在园而非在山 ,也因为本书重点在于介绍园林。本书收录了五园三山地区历史的珍贵地图、样式雷图档和照片,主要来源于国家图书馆的馆藏珍品,直观地展现了五园三山自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兴衰史。
本书聚焦16个锁钥之地,这些地方曾在历史长河中深刻影响了国故兴衰、王朝命运。从先秦殷都城外的牧野、西汉反击匈奴的河西走廊、南宋抗击元朝的襄阳到太平天国时期的天京门户,每一处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铭刻了血火交融的过往。 作者以发生在其中的16场战争作为切入点,综合运用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地理信息等多方面的数据,立体地还原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场景与发展趋势。 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认识中国历史演进的独特视角,可深化对地理环境与历史进程之间互动关系的认识。在作者看来,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发展变化复杂。早期在关中、中原交替或呈现双核心,后自西向东、自北向南转移,元朝后又自南向北止于北京,而转移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战争和经济。 书中随文另附有64幅插图,军事形势、地理变化、地缘关系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