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集口述历史理论、方法与实践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式手册,全书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准确回答了读者的疑问,并指导从业者避开陷阱和错误。口述历史项目如何筹划?如何行动?如何开辟经费资源 ? 访谈时如何察言观色?如何保护受访者的版权?访谈者如何通过访谈技巧搜集有用的资料?如何保存访谈的记录?如何利用口述历史?等等,都能在书中找到细致入微和富有指导性和实践性的答案。 全新修订的第 3 版,引导读者把握数字技术时代给口述历史带来的机遇,也为迎接新的挑战提供了务实的解决方案。
本书由张力奋教授主编、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都市、田野调查与记录 项目组撰,采用新闻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方法,调查并记录了平凉路2767弄上海第十九棉纺织厂工房区百年史,是一部关于 都市考古 的社会学著作。 平凉路2767弄位于上海东北角,为原上海第十九棉纺织厂与工房区所在地。前身为日商公大纱厂及职工宿舍,1921年创建,2021年完成旧区改造,恰好一百年。本书通过15位普通居民及1位街道旧区改造负责人的口述史,辅以历史档案大事记和各阶段图片140余幅,不仅呈现了十九棉工房这一自成单元社区的百年变迁,还原了建筑、居住空间、社区与日常生活的历史演变,发掘与保存了上海的城市底蕴和城市文脉;更记录了该社区进行旧区改造过程中,为回应居民关切、征求居民意见、制定科学可行的改造方案和更新机制、程度维护居民合法权益所
《守护石窟》是由复旦大学牵头发起,王金华教授和郭桂香编审组织成立采访组,联合敦煌石窟、大足石刻、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共同实施中国石窟保护七十年口述史计划的结晶。此计划的实施殊为难得,被访人多已80、90高龄,是与共和国共命运的一代人。从他们的口述中,不仅能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石窟保护70年的发展历程,还能从不同视角体味70年间重要的石窟保护工程,如敦煌莫高窟崖面挡墙支护工程、云冈石窟 三年 抢险加固工程、麦积山石窟 喷锚支护 加固工程、龙门石窟奉先寺加固工程及潜溪寺石窟治水工程、大足石刻治水工程(136窟及卧佛治水工程)、敦煌莫高窟第85窟国际合作壁画保护工程等工程背后的点滴故事。这项口述史计划,既是向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献礼,向为石窟保护、研究、弘扬等作出贡献的所有人们致敬,
《后汉书》由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主要记载了从光武帝建武元年(25)起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曹魏代汉止,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分为十纪(记历代帝王之事)、八十列传(记重要人物言行事迹)和八志(司马彪续,记典章制度及其沿革)。《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叙事生动,简明周详,是一部杰出的私修断代正史。
朱丹女士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口述历史的访谈和研究,特别是对黄埔老人的口述访谈更是倾注了其大量的心血,更为重要的是,基于访谈的内容,她又从学理的层面加以梳理和研究,形成《弱冠系虏请长缨黄埔军校生抗战口述史研究》,这是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也体现了一位学者的担当。
本书稿为国画家、连坛名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颜梅华先生近九十年多姿多彩之绘画人生的综合性回顾,包括家庭和亲人的影响,传统与环境的熏陶,转益多师的刻苦学习与深造,侪身连坛“名旦”的创作成就,从连环画到中国画的转型,关于恩师吴湖帆及钱君匋、来楚生、江寒汀、张大壮、唐云、王个簃等众多海上艺术名家的亲切回忆等,内容相当丰富。
邓力群曾在刘少奇同志身边从事秘书性工作,亲身经历许多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刘少奇同志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性格品质、思想理论、毛泽东同志与刘少奇同志的关系等,都有深入的了解。邓力群以亲历者和知情人的身份,讲述刘少奇同志的贡献、思想、理论、作风,以及他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些内容既能展现刘少奇同志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怀,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又能廓清历史迷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