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20位活跃在创作一线的优秀作家对20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进行面对面访谈后,形成纪实文学作品。本书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突出人物性格特点,力求多角度地刻画老兵形象,关注军人在战场中的成长和蜕变;在表现人物情感方面,不仅描写战场上的生死之情,同时关注人们对于和平以及美好生活的期盼。 br 本书以战争中的青春身影,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通过对这些英雄的战火青春的讲述,再现革命前辈追求革命初心,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气魄和革命精神。
本书是一本老照片集,书稿中收集的老照片,真实反映了上个世纪以来,作者的外公、外婆各个历史时期的家庭生活风貌。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本照片集也是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百余年历史,百余张照片,岁月年轮不着点墨即跃然纸上。岁月沧桑,真情鉴证。虽时光流逝,儒雅老人慈蔼音容犹在心中。
本书为口述历史国际周2017 第三届 口述历史在中国 国际研讨会征文集。论文作者来自中国、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既有普通从业者也有学术研究者,既有资深教授也有青年学者、学生。 本书一方面呈现多学科视角阐释下的口述历史理论,从计量语言学、人类情感研究、女性研究、华侨华人研究等领域探究口述历史;另一方面呈现社会传承与记忆构建中的口述历史应用,既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少数民族濒危传统技艺等传统文化方面的进展,也有构建历史事件亲历者的个体记忆,以及个人文本记录等方面的成果。
《张学良口述历史:访谈实录》(限量珍藏礼品盒全7卷)将张学良的口述细化了许多历史情境,使一些事件更加丰满,许多人物更加鲜活;他的口述也填补了一些历史事件的空白、断点,纠正了一些讹传,澄清了一些混沌模糊的历史真相;张学良的一些“即兴点评”,使有些复杂的历史叙述变得简单明白,有些茫昧的人物变得清晰;张学良对其亲历的历史事件和接触过的众多历史人物都有比较冷静、客观的认识评价,对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是非功过也都有坦诚的叙述。 张学良口述历史除了因为张学良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而使其具有不可替代性价值之外,他本人叙事风格的个性化也是一大特点。访谈内容真切具体,语言风格率性独特,方言口语生动自然,讲述话题随性而易,不囿常规。总体而言,个人色彩纯粹,较少有其他因素掺杂。同时,也由于张学良
他们不是风云时代的弄潮儿,也不是广为人知的大资本家,而是介于“三小”与资本家之间的工商业者,基本属于被忽视、被失声的小人物群体。然而以小见大,在他们的回忆中亦可折射出杭州地区近现代工商业之社会变迁。这些接受采访的老工商业者包括杭州复大纸行协理、经理,元泰布庄少掌柜,傅毛记绸厂企业主要负责人,“延寿堂”药店副经理,“杭州钮炳记运输行”经理,“春成茶栈”经理,义源金铺总经理,美国邓禄普轮胎公司浙江总代理,等21位老人。他们的口述细节详实,不仅记录了创业、守业之艰辛历程,也强烈鲜明的表现出新旧两个时代的对比,特别对公私合营、三反五反等社会运动中亲身经历有生动描写,反映了社会对个人的影响。《杭商口述史》的作者徐斌是近年来颇有知名度的公知学者,其辞职报告曾被广为传播。
《一日一谈》是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教育家马相伯先生晚年接受采访的谈话录,文中回忆了他是如何由家乡只身赴沪,接受神学教育,又如何因时势影响从一个会神学人员转而投身于政治、外交、教育等活动的,其中不乏清末民国时期重大事件的内幕轶闻,以及对诸如李鸿章、慈禧太后、溥仪、袁世凯、丁汝昌、张之洞、郑孝胥、蔡孑民、胡适等人物的评论。这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是极为难得的手资料,于文学爱好者和史学研究者均具有参考价值。
曾国藩的一生,凭借一个“挺”字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实,历尽劫波,以坚韧挺劲的无畏精神成就了“天下之大功”。他潜心治学砺志,饮誉士林;他投笔从戎,奏陈时弊,敢于直面现实,赢得“中兴名臣”的美誉;他顺应世界,首倡洋务,为中国揭开了近代化的序幕;他的家训思想智慧,更是影响深远,为后人所推崇………… 本书以郦波一贯的诙谐幽默的叙事风格,为读者全新揭示了曾国藩这个神秘人物的真实面纱。本书生动阐释了曾国藩家训的思想:修身、养性、自立、自达;识人、用人、立人、达人;讲述了曾国藩家训中临事与处世的智慧,也就是行动力与执行力的培养。曾国藩常说:“人生需有根柢,方可撑持世间变化”,这种可以撑持人世间风雨、坎坷、挫折、变化的人生“根柢”,就是那种精神、信仰、理想与情怀。让我们随着郦波
一个出生于红色家庭的“红二代”,其父为原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孔原,其母许明为周恩来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副秘书长。 一个“文革”前北京四中的高材生,北京市“优良奖章”的获得者,校团委副书记,北京市第一批入党的中学生党员。 一个首都红卫兵西城纠察队的主要发起人和负责人,连续发布十个“西纠通令”,曾对初期的“文革”运动有过很大影响的红卫兵。 一个因此两度入狱的青年,其父母也因此被江青点名为“西纠黑后台”,直接导致其父被关押多年、其母自杀的家庭惨剧。 一个曾被人称为“当年在陕北窑洞里读过黑格尔”的知青,1978年以同等学力考上吴敬琏开门弟子的硕士研究生。 一个曾任国家经委主任张劲夫的秘书,后任光大集团总经理和中信集团董事长的国企领导者。 他的六十年经历是怎样度过的,充满了什
燕京大学在中国近代史上仅仅存在了33年,但它在体制、机构、计划、课程、方法乃至规章制度诸多方面,更为直接地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从而对中国教育和人才培养产生颇为深刻的影响。本书从司徒雷登创建燕京大学开始,讲述了燕京大学的名师风采、校友的逸闻趣事、燕大在抗日战争中因身份特殊起到的保护作用以及受到的摧残、哈佛-燕京学社的成立过程、燕大在院系调整后对中国教育界产生的影响等,也追述了许多功绩卓著却受到误解甚至不公正待遇的学者,如傅泾波、吴兴华等。本书作者历时数年,搜集整理燕京大学的资料,在采访大量历史见证这得基础上完成此书,被学者丁东誉为“传世之作”。 黄宗江先生看到作者撰写的司徒雷登的文章后对作者笑言:“你研究的是一个不可触摸的题目。”侯仁之先生在看了作者撰写的司徒雷登的文章之后说
震撼世界一千天的抗美援朝战争,对作者何宗光来说是一个无法抹去的记忆。 何宗光同志作为连队的文化教员、作战参谋、连长,从“跨过鸭绿江”的仗“激战云山”、“急涉九龙江”到“收复平壤”,一直到把美国侵略军赶出北朝鲜领土,退回到“三八线”以南……他始终和战士们一起,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中摸爬滚打。 这不是小说,而是亲身见闻经历,从朝鲜战争爆发、奔向三八线、突破临津江,剑指汉城、云山大作战……那一个个生死相依的战友、那一幕幕苦乐相伴的战地生活、那行行色色的美军俘虏、那隆冬的慰问袋,那金秋的慰问团、生死线上那情,那泪,那大爱、那些可敬可亲的战地女兵、那黎明前的秘密凯旋。 本书作者何宗光是20多万字的自传体的叙述文。何宗光同志把他在朝鲜战场上三年的亲身经历,写成几十个小故事,以“我”为主线串联
一个出生于红色家庭的“红二代”,其父为原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孔原,其母许明为周恩来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副秘书长。 一个“文革”前北京四中的高材生,北京市“优良奖章”的获得者,校团委副书记,北京市第一批入党的中学生党员。 一个首都红卫兵西城纠察队的主要发起人和负责人,连续发布十个“西纠通令”,曾对初期的“文革”运动有过很大影响的红卫兵。 一个因此两度入狱的青年,其父母也因此被江青点名为“西纠黑后台”,直接导致其父被关押多年、其母自杀的家庭惨剧。 一个曾被人称为“当年在陕北窑洞里读过黑格尔”的知青,1978年以同等学力考上吴敬琏开门弟子的硕士研究生。 一个曾任国家经委主任张劲夫的秘书,后任光大集团总经理和中信集团董事长的国企领导者。 他的六十年经历是怎样度过的,充满了什
暂时没有内容
在北京郊区的村村落落中,“隐匿”着这样一个被遗忘的人群。他们的祖先,都是清代八旗制度下的“庄头”。“庄头”既不同于汉族地主,也不同于内城旗人或八旗兵丁,他们为皇室和王公贵族经营庄园、土地,催租督产,是清代八旗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或可富甲一方,但却世代为奴。如今,关于他们的历史记忆,正在一代代人的淡化中逐渐泯灭……本书通过将口述访谈、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相结合,在多重视角下,考察了京郊地区旗人社会及其后裔的生活状况。
......
本书通过旗人世家叶赫颜扎氏后裔阎珂的访谈口述,向读者呈现了叶赫颜札氏家族的简要历史、亲戚关系,晚清民国的旗人生活百态,以及时代对他们生活的影响与改变。这些访谈从微观角度入手,经由谈一人、一事、一地、一礼,体现了一个旗人世家自晚清民国至今的命运,内容丰富多彩。书中谈及旗人世家的许多生活细节,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戚谊往来,皆为亲历亲闻,故较一般记载细密真切,翔实可靠。
内容简介